2016 云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 4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代
码填写在题干后括号内。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下列组组词中,加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眼睑(jiǎn) 吮吸(yǔn) 汀江(tīng) 舐犊(shì)
B.稗子(bài) 巷道(hàng) 炙热(zhì) 檄文(xí)
C.疟子(nüè) 攻讦(jié) 蹒跚(pán) 天堑(qiàn)
D.紊乱(wěn) 囫囵(lún) 圩堤(yú) 鞭挞(tà)
【答案】B。解析:A 项,吮,shǔn;C 项,疟,yào;D 项,圩 wéi。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民生凋敝 纵横捭阖 感人肺腑 草菅人命
B.前踞后恭 言谈诙谐 脍炙人口 呕心沥血
C.稍纵即逝 运筹帷幄 阿谀奉承 殉私舞弊
D.文笔精粹 毛骨耸然 贻笑大方 捉襟见肘
【答案】A。解析:B 项,前倨后恭;C 项,徇私舞弊;D 项,毛骨悚然。
3.下列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农村中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过去几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城市园林工作是一项有关社会长治久安的大政事业。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D.新农村的工作在各级党委的精心指挥和积极倡议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答案】C。解析:A 项,搭配不当,积极性不能和变化搭配;B 项,搭配不当,工作不
能和事业搭配;D 项,搭配不当,工作不能和积极倡议搭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正确释义为()。
四年,春,齐候以诸候之师侵蔡。
A.用
B.以为
C.率领
D.或者
【答案】C。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字意为()。
A.两次
B.重复
C.又
D.或
【答案】A。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曹操的诗歌()。
A.《度关山》
B.《对酒》
C.《短歌行》
D.《观沧海》
【答案】C。
7.现代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是()。
A.鲁迅
B.叶圣陶
C.许地山
D.郁达夫
【答案】D。
8.莫言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是()。
A.《红高粱》
B.《蛙》
C.《生死疲劳》
D.《酒国》
【答案】A。
9.冉阿让出自雨果的小说()。
A.《九三年》
B.《海上劳工》
C.《巴黎圣母院》
D.《悲惨世界》
【答案】D。
10.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A.海明威
B.马尔克斯
C.卡夫卡
D.聂鲁达
【答案】B。
二、名词术语解释题
11.《左传》
【答案】《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
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
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2.“五四文学”
三、简答题
13.简要论述《诗经》中“赋比兴”
【答案】“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
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
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
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荑”喻美人之手,“凝
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
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
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
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
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
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
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
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
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
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
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
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
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
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14.简论巴金《家》中觉新形象。
15.简析堂吉诃德形象。
四、论述题
16.试论文章结构安排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参考答案】一、文章结构安排的基本方法:
①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景象,按照差
不多相同的句子结构排列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主体部分几方面的内容一般是并列
的关系,但却存在一定的顺序,或从主到次,或由浅入深,或时间上的先后等。
②纵式结构。在记叙文中,纵式结构表现为通过过程的叙述来写人、叙事、写景,如朱
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即通过回忆幼年、外出求学和参加革命等不同时期母亲的表现与经
历,赞扬了母亲的品德,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在说明文中,纵式结构常用于说明事
物的过程、程序,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叙述了景泰蓝这一手工艺品的工艺流程,
介绍了景泰蓝由制胎到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的全部操作工序。在议论文中,纵
式结构表现为用显示历史进程和今昔变化的事实为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结构。
③转折式结构。转折式安排文章的结构模式,就是转折式。这种结构模式,指记叙事件
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相反的方面上去,
层层推向*,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运用转
折式结构须注意以下几点:要符合生活真实。巧合能使作品引人入胜,但要注意情节的真实
性。恩格斯指出:“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因此,设置巧合要
注意符合生活逻辑使文章的内容晕馒真塞可信。要有利于表现主题。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主
旨,构思巧合时应在情节的安排上多下工夫。比如,有位同学为反映父子之间思想逐步沟通
的过程.描写父亲、儿子不约而同地分别爱上了对方爱唱而自己原先不愿听的歌曲。通过这
一巧合,生动地揭示了两代人需要互相沟通、理解以消除代沟的主题。文章前面的蓄势要充
分。蓄势的目的是为了下文的陡转,所以一定要达到效果充分的累积,使读者的心情相当急
切,再道出事情的原委和*。
二、文章结构安排的要求:
①思路清晰,构思完整
②有头有尾,布局匀称
③巧妙衔接,自然过渡
五、教学设计题
阅读下文,运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到的知识,完成两项教学设计任务。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7.请为这首词设计教学思路。
【参考答案】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言,成为千百年来亲朋好友的美好
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常被人们用来安慰无奈和困惑,从
中可以感悟到苏轼的胸怀,是多么的豁达,他心情是多么的豪迈乐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苏轼的另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标题板书。
二、介绍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我们学过
他的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 岁时与父苏洵,弟苏
辙同时考中,名声大震,合称“三苏”。后因与王安石变法新派政见不和受到排挤,被贬大
半个中国,最后被发配到天涯海角,海南漳州,妻子幼子都死于被贬,自己也死于北还途中。
然而他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是,万丈豪情,是为国效力的壮志。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密州做太守
时,政治上很不得意。
三、读一读。
1.朗读教学
诗歌的生命在于朗诵,让我们来领略苏轼的豪放,赋予苏祠的灵魂,请问那个同学展示
一下词的魅力?
2.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和意思
聊狂卷酣遣挽
3.读注解,弄清大意
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裘,率
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我狩猎,我要象当年孙
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
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用力拉满大弓,射杀天狼为国效力。
4.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题,表明地点和事件,这是课文哪一段的内容?引出
段---阙
四、品一品
1.上阕哪些地方勾画出一个少年狂的形象?
2.下阕哪些地方表现豪放不羁的个性?
3.课文中用了那几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4.你能总结作品的主题吗?
五、说一说
1.上阕哪些地方勾画出一个少年狂的形象?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其狂一也;太守出猎而“报”知百姓跟随去看,出看而须
“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2.下阕哪些地方表现豪放不羁的个性?能看出豪放词的特点吗?
酒酣胸胆尚开张,此豪一也;鬓微霜,又何妨,老当益壮,此豪二也;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此豪三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一腔豪情洋溢的雄心壮志。
豪放词风特点是什么?
A 人物对象,突破闺阁与宫妇,转向边塞将士。
B 情感表达,热情洋溢,豪迈昂扬,借典抒情,或直抒胸臆。
C 主题思想,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寂寞忧愁的主题,打猎时的壮阔场景,为国杀敌
的英武豪迈和雄心壮志,和谐的社会生活,主题扩大。
3.课文中用了哪几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1)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以孙权自喻,突出作者英武勇敢。
(2)何日遣冯唐:魏尚因削职,后得到重用。突出作者渴望像巍尚一样,受到朝廷重用,
委以重任,到边疆抗敌。
(3)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这里指代西夏军队。表现作者决心征战沙场,为国
立功的壮志豪情。
作用:运用典故,主要突出作者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征战沙场
的英雄形象。
4.你能总结作品的主题吗?
这首词,上阕叙述出猎的盛况,下阕抒发壮志豪情,以典自喻,大有“横槊赋诗”的气
概,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征战沙场,为国立功、刚强壮武的决心和英雄豪气。
18.请为这首词设计教学板书。
【参考答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阕:出猎盛况,英雄姿态。(狂气)
下阕:渴望重用,抒发壮志。(豪放)
六、写作题(共 30 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傅雷在给孩子的家书中说:“这两 4 年来你刈人生和と术的理解又跨了大步,我愈来愈
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米的而爱你以外,j 还 1 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
华面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般的才华(离月开骨
肉关系),当作一件件珍费的艺术品而爱你。你得千万爱护自记,爱护我们所珍视的艺术品!
请以“艺术与人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教育学、教教育心理学部分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20.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请
简述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
21.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开展的过程。请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