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天文算法 astronomical algorithms.pdf

第1页 / 共305页
第2页 / 共305页
第3页 / 共305页
第4页 / 共305页
第5页 / 共305页
第6页 / 共305页
第7页 / 共305页
第8页 / 共305页
资料共30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天文算法 译著 — 许剑伟和他的译友 第 1 章 注释与提示 第 2 章 关于精度 第 3 章 插值 第 4 章 曲线拟合 第 5 章 迭代 第 6 章 排序 第 7 章 儒略日 第 8 章 复活节日期 第 9 章 力学时和世界时 第 10 章 地球形状 第 11 章 恒星时与格林尼治时间 第 12 章 坐标变换 第 13 章 视差角 第 14 章 升、中天、降 第 15 章 大气折射 第 16 章 角度差 第 17 章 行星会合 第 18 章 在一条直线上的天体 第 19 章 包含三个天体的最小圆 第 20 章 岁差 第 21 章 章动及黄赤交角 第 22 章 恒星视差 第 23 章 轨道要素在不同坐标中的转换 第 24 章 太阳位置计算 第 25 章 太阳的直角坐标 第 26 章 分点和至点 第 27 章 时差 1
第 28 章 日面计算 第 29 章 开普勒方程 第 30 章 行星轨道要素 第 31 章 行星位置 第 32 章 椭圆运动 第 33 章 抛物线运动 第 34 章 准抛物线 第 35 章 一些行星现象的计算 第 36 章 冥王星 第 37 章 行星的近点和远点 第 38 章 经过交点 第 39 章 视差修正 第 40 章 行星圆面被照亮的比例及星等 第 41 章 火星物理表面星历计算(未译) 第 42 章 木星物理表面星历计算(未译) 第 43 章 木星的卫星位置(未译) 第 44 章 土星环(未译) 第 45 章 月球位置 第 46 章 月面的亮区 第 47 章 月相 第 48 章 月亮的近地点的远地点 第 49 章 月亮的升降交点 第 50 章 月亮的最大赤纬 第 51 章 月面计算 第 52 章 日月食 第 53 章 日月行星的视半径 第 54 章 恒星的星等 第 55 章 双星 第 56 章 日晷的计算 备注 译者说明 原著 《天文算法》 2
天文算法 天文算法........................................................................................................................................... 1 前言 .................................................................................................................................................. 1 第一章 注释与提示 ......................................................................................................................... 1 第二章 关于精度 ............................................................................................................................. 7 第三章 插值 ................................................................................................................................... 16 第四章 曲线拟合 ........................................................................................................................... 29 第五章 迭代 ................................................................................................................................... 40 第六章 排序 ................................................................................................................................... 47 第七章 儒略日 ............................................................................................................................... 51 第八章 复活节日期 ....................................................................................................................... 58 第九章 力学时和世界时 ............................................................................................................... 61 第十章 地球形状 ........................................................................................................................... 65 第十一章 恒星时与格林尼治时间 ............................................................................................... 70 第十二章 坐标变换 ....................................................................................................................... 75 第十三章 视差角 ........................................................................................................................... 80 第十四章 天体的升、中天、降 ................................................................................................... 83 第十五章 大气折射 ....................................................................................................................... 87 第十六章 角度差 ........................................................................................................................... 89 第十七章 行星会合 ....................................................................................................................... 97 第十八章 在一条直线上的天体 ................................................................................................... 99 第十九章 包含三个天体的最小圆 ............................................................................................. 101 第二十章 岁差 ............................................................................................................................. 104 第二十一章 章动及黄赤交角 ..................................................................................................... 112 第二十二章 恒星视差 ................................................................................................................. 116 第二十三章 轨道要素在不同坐标中的转换 ............................................................................. 125 第二十四章 太阳位置计算 ......................................................................................................... 129 第二十五章 太阳的直角坐标 ..................................................................................................... 137 第二十六章 分点和至点 ............................................................................................................. 143 第二十七章 时差 ......................................................................................................................... 148 第二十八章 日面计算 ................................................................................................................. 153 第二十九章 开普勒方程 ............................................................................................................. 157 第三十章 行星的轨道要素 ......................................................................................................... 172 第三十一章 行星位置 ................................................................................................................. 175 第三十二章 椭圆运动 ................................................................................................................. 178 第三十三章 抛物线运动 ............................................................................................................. 193 第三十四章 准抛物线 ................................................................................................................. 197 第三十五章 一些行星现象的计算 ............................................................................................. 201 第三十六章 冥王星 ..................................................................................................................... 211 第三十七章 行星的近点和远点 ................................................................................................. 215 第三十八章 经过交点 ................................................................................................................. 221 第三十九章 视差修正 ................................................................................................................. 224 3
第四十章 行星圆面被照亮的比例及星等 ................................................................................. 230 第四十一章 火星物理表面星历计算(未译) .............................................................................. 234 第四十二章 木星物理表面星历计算(未译) .............................................................................. 234 第四十三章 木星的卫星位置(未译) .......................................................................................... 234 第四十四章 土星环(未译) .......................................................................................................... 234 第四十五章 月球位置 ................................................................................................................. 235 第四十六章 月面被照亮部分 ..................................................................................................... 243 第四十七章 月相 ......................................................................................................................... 246 第四十八章 月亮的近地点和远地点 ......................................................................................... 252 第四十九章 月亮的升降交点 ..................................................................................................... 259 第五十章 月亮的最大赤纬 ......................................................................................................... 261 第五十一章 月面计算 ................................................................................................................. 265 第五十二章 日月食 ..................................................................................................................... 273 第五十三章 日月行星的视半径 ................................................................................................. 284 第五十四章 恒星的星等 ............................................................................................................. 286 第五十五章 双星 ......................................................................................................................... 289 后记 .................................................................................................................................................. 1 4
前言 十分诚恳地感谢许剑伟和他的译友!在此我作一个拱 手。 2008 年 7 月份因为个人的某方面需要,本人极需要有关 天文历法的算式,为此上网搜索,找到原作者 Jean.Meeus 编著的《Astronomical.Algorithms》一电子书英文版,且 是 djvu 文档格式,后找到 PDF 格式,但都是英文版,若要 翻译又要时间,且英文水平有限。英文版对英文水平有限的 人来说多少有点美中不足,于是又上网苦苦搜索其翻译版, 有些收获,但只是零星的篇章翻译,因此就把这事搁置了一 段时间。2008 年 12 月份上网,碰巧搜索到了由许剑伟和他 的译友翻译的《Astronomical.Algorithms》中文翻译版(翻 译版电子书名《天文算法》),这下有救了,本人就象遇到了 救 星 、 救 命 稻 草 。 许 剑 伟 及 其 译 友 翻 译 的 《 Astronomical.Algorithms 》 的 浏 览 网 址 是 : http://www.xiuyujy.com/xxjs/xjw/rj/117/。因不知许剑 伟的网络联系方式,故未能联系上他。 因本人经常阅读 WORD 文档,觉得把字放大些,眼睛看 久不疲劳,同时把文档的背景颜色调成浅黄色(RGB 三基色, R=255、G=253、B=239),对学习和思考有好处,如果用 WORD 2007 打开文档阅读的话,那更好,因 WORD 2007 的阅读环境 (指颜色的色调环境,是浅蓝色的)很柔和,阅读文档觉得 是一种享受。这是本人想把由许剑伟和他的译友翻译的 《Astronomical.Algorithms》制作成 WORD 文档的原因。 本人浏览了一下《天文算法》,觉得需要初中级天文知 识才能看得明白,当然也需要大学的一些数学知识。 许剑伟和他的译友的无私奉献精神使本人觉得如果不 把这《天文算法》的 WORD 文档版式义(无偿)给大家,本 人觉得是一种罪过。在此,我仍要多啰嗦一句:十分诚恳地 感谢许剑伟和他的译友。 1
《天文算法》中原本是撇号(′),我已把它改为撇号了, 有一些原是下标的,也改为下标的了,反正我改过的符号都 用红色表示。 本人不请自代许剑伟和他的译友向网友说:“翻译难免 有疏漏之处,请多见谅。” 另:《Astronomical.Algorithms》原著(PDF 电子书籍 格式)下载地址: http://www.uushare.com/user/mglychd/file/1191521 《天文学教程》(PDF 格式)下载地址: http://www.uushare.com/user/mglychd/file/1191583 PDF 专业版电子书籍阅读器下载地址: http://www.uushare.com/user/mglychd/file/1191606 本人电子邮箱:mglychd@139.com 麦国亮 广东高州 2009 年 1 月 6 日 2
第一章 注释与提示 解释如何计算和编程的内容并不属于本书范围,读者可 以自行查阅读有关书籍。然而能写出好的程序并非一日之 功,这是一门需要循序渐进的艺术,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 写出既短又好的程序。 超出 0~360°范围的角度的三角函数 超出 0~360°范围的角度经常出现在天文计算中,在例 24.a 中我们可以看到 1992 年 10 月 13 日太阳的平经度角是 -2318.19281°。快速运动的天体,比如月球、木星的伽利略 卫星或者行星的自转中甚至还会出现更大的角度(可以看例 41.a 中第 9 步中的角 w 的计算实例)。 把角度转化到 0~360°范围之内有时是很必要的,因为 一些计算器或者程序设计语言对于大的角度的三角函数计 算结果是不准确的。例如,你可以试试计算 3600030°的正弦。 正确结果应该为 0.5。 译者注:事实上,对于现代计算机而言,上一行所述的 问题基本不存在。不过,很多情况下,我们仍需把一个角度 转换到0到360度。 角度的表示方法 计算机不能直接计算出以度分秒方式表示的角度的三 角函数。在使用三角函数之前,应该把角度转换成以度为单 位的十进制小数形式。因此,在计算 23°26′49″的余弦时要先 把角度转化成为 23.44694444°,然后再用余弦函数计算。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电脑都是用弧度而不是度来计 算,所以还应把度转为弧度单位,通常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赤经 赤经通常用时、分、秒方式来表示。如果需要计算赤经 的三角函数,需要把赤经转换成用度为单位来表示(然后再 转换成以弧度为单位),请注意 1h 对应于 15°。 1
例 1.a ——计算 α = 9h 14m 55 s8 的 tanα。我们首先 把 α 转化成以时为单位的十进制小数:9h 14m 55 s8=9+ 14/60+55.8/3600=9.248833333 时 然 后 再 乘 以 15 。 α = 138.73250°然 后 在 除 以 180/π 得 到 以 弧 度 为 单 位 的 57.295779513…。然后得出 tanα=-0.877517 修正角所在的象限 当已知一个角的正弦、余弦或正切值时,可以通过三角 函数对应的反函数——如正弦对应的反正弦(arcsin),余 弦对应的反余弦(arccos),正切对应的反正切(arctan)来得 出角的大小。但是请注意在一些计算机上和一些程序设计语 言中,尤其是大部分早期的微型计算机中都没有提供反正弦 和反余弦函数。 反三角函数并不是单值函数,例如,如果 sinα=0.5,那 么 α 可以是 30°、150°、390°等等。基于这个原因,计算机 中的反三角函数的取值范围只有 0~360°的一半:反正弦和 反正切的取值范围是在-90~+90°,而反余弦的取值范围则 是 0~180°。 例如,计算 cos147°,结果是-0.8387,用反余弦函数 计算-0.8387 的结果正是 147°,但是,cos213°的结果也是 -0.8387,而我们用反余弦函数计算的结果则是 147°。 因此当使用反正弦、反余弦和反正切的时候,必要时需 要通过一个或多个值来弄清楚它代表的角度,消除结果的不 确定性。另外,每个问题都要单独检查。 例如,公式(12.4)和(24.7)给出了天体赤纬的正弦。 因为赤纬的取值范围在-90~+90°,所以反正弦函数可以在 正确的象限算出赤纬,因此这里就不必进行检验。 公式(16.1)给出了角度差的余弦也是同样情况,实际 上角度差的取值范围在 0~180°,这正与反余弦函数的取值 范围一致。 但是请看从赤经(α)赤纬(δ)转换到黄经(β)黄纬 (λ)的公式: 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