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北京平谷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呼天抢.地(qǎng)
一、语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0 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须品 不明就理 菁.华(qīng) 冠.心病(guān)
B. 钓鱼竿 炙手可热 处.方(chǔ) 发横.财(hèng)
C. 吊胃口 不黯世事 请帖.(tiě) 歼.击机(qiān)
D. 金刚钻 沧海一栗 囹圄.(wú)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两棵柳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___________,此时尤为幽绝。
②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情地___________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
心里流出来。”
③从来没有一个文学体裁的评奖像散文这样___________,有的评奖者看重文集的意识形态,
有的着重揭示了多少历史真相,有的看重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④一道数学题或___________明快或繁琐曲折的解法。一篇作文中或闪烁为灵动创意的句子
或再现出的真实生动的生活原貌,都应走进教师的批改视野。
A. 斑斓 训诫 莫衷一是 简洁
B. 斑斓 告诫 众口一词 简洁
C. 斑驳 告诫 莫衷一是 简捷
D. 斑驳 训诫 众口一词 简捷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人们所创造的文艺就不是单调的、生硬的、而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
B. 在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
趋势。
C. 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或潜心学界……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D. 北京的小吃,多种多样,风味独特,耐人寻味....,令很多外地游客赞不绝口。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
的。
B. 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
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C. 国产大片的繁荣发展,不仅吸引了境外资金和国内其他行业资金投向国产电影,而且增
强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情。
D.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
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5. 依次将下面语句进行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②只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③成功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
④绝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弱者的无底之渊。
A. ①②③④
②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B. ③②①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
紫禁城在古代设有安全警报系统,这类传递警报的信号有多种。比如,白塔信炮报警。
信炮修建在紫禁城西北侧的白塔山上,只要接到紫禁城内出现危险的放炮令牌,炮手便会立
即冲着天空开炮。驻扎在京城的卫士们听到炮响声后,就会迅速集合,各就各位。又如,紫
禁城设有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进入紫禁城的人员身份信息,紫禁城四个大门的守卫人
员会及时检查。
但是如果有人越过了这些外围防御系统,侵入了故宫里面,那么古代人士如何快速把警
报传递给故宫内外的警卫人员呢?这时就要借助紫禁城内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或称石海哨。
石别拉是一种快速的报警装置,能够迅速把危险信息传递到故宫各处。部分石别拉存留
至今,只不过如今不太引人注目。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实际是利用了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的,
而且它只使用一种莲瓣形状的望柱头。望柱也称栏杆柱,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桥梁栏板和栏板
之间的短柱,其材料可为木造和石造。紫禁城的望柱一般为汉白玉石材制作。望柱分柱身和
柱头两部分,有的望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因此又称
为“二十四气望柱头”。
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质上就是一块瓷实的石头,但是拿去加工成用于警报的石别拉的
时候,就把莲瓣望柱头里面给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那么,这种石头的空心“葫芦”,
怎么就能成为报警器了呢?当时的人们,一旦发现故宫内有入侵者,就会使用一个 3 寸长的
牛角状喇叭,插入石别拉的洞内,使劲吹喇叭,喇叭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石别拉的放大,飞
快传遍四周。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同时跟故宫室外一般陈设非常接近的石头产品,构成了故宫紫禁
城内的警报网络。
据史料记载,清朝顺治年间,侍卫府奉命在外朝、内廷各门安设“石别拉”,分内、外、
前三围,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牛角状的“小铜角”喇叭插入石孔内,三围的“石别拉”
就先后被吹响。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战事警报或是火灾,守兵便用牛角吹石别拉上的小孔,
石别拉便会发出“呜、呜”的类似螺声的警报声,浑厚嘹亮的声音传遍整个紫禁城。
在故宫里,很多地方都有石别拉。朋友们去故宫参观的时候,只要稍加注意,细心观察
莲瓣形望柱头,若里面是空心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石别拉了。
那么,紫禁城哪些地方设置有石别拉呢?根据我们的统计,太和门广场、乾清门区域、
坤宁门区域、东华门区域、西华门区域都有。一言以蔽之,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
城。
需要说明一点,由于历经数百年沧桑,目前故宫内,很多石别拉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
洞口可能被各种杂物堵上了,或者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
最后,我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紫禁城内的警报系统的传递路线,并对其警报效能进
行简单的评估:
我们假设,有外敌从故宫的午门入侵。
第一步:午门阙亭的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设置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大和门广场。
第二步:大和门广场的守卫听到警钟,就会吹响石别拉。设置在不同区域的石别拉,会
把报警的声音次第传至东华门、西华门、三大殿、乾清门等重要区域。
第三步:乾清门的警卫听到警报声,继续吹响石别拉。报警音传至景运门、隆宗门、坤
宁门等处。
第四步:坤宁门的警卫听到警报声,继续吹响石别拉。报警音传至神武门。
根据估算,完成以上四步,需要时间不超过 1 分钟。也就是说,如果发现午门有入侵者,
那么在 1 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
紫禁城的石别拉,巧妙地利用了紫禁城各个庭院内的栏板望柱头作为警报装置,兼有欣
赏和实用的双重功能。一方面,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
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二十四气形式的望柱头开孔,使之成为警报器,这些望
柱头又起到实用性功能。石别拉在紫禁城的应用,可以说是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技艺结合
的一个典范。
(选自周乾《从细节来阅读故宫历史》,有删改)
6. 下列传递报警信号的方式,没有..在紫禁城使用的一项是( )
A. 信炮报警
C. 敲响警钟
警
B. 发放腰牌
D. 烽火示
B. 多为汉白玉石材质
D. 可制作石别拉
7. 下列对紫禁城中“望柱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柱的一部分
C. 均刻有各种纹路
8. 下列对“石别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泛运用于紫禁城内。
C. 具欣赏和实用双重功能。
9.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如何使用石别拉迅速传递危险信息。(40 字以内)
三、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1 分。
(一)(共 1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B. 内部空心,外形酷似莲瓣。
D. 象征二十四节气。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
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
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
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
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
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
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阴. 阴:山、水的背面
②当.其南北分者 当:挡着
③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④余始.循以入 始:才
⑤遂至其巅. 巅:山顶
⑥须臾成五采. 采:同“彩”,色彩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于.泰安 师不必贤于.弟子
B. 其.级七千有余 其.皆出于此乎
C. 古谓之.天门溪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 余所.不至也 师之所.存也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作者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突出了泰山日出时色彩鲜明、气势
雄伟的特点。
B. 第四段,主要描绘了一幅日观峰古迹图。既增加了知识性,也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
悠久历史。
D. ③⑤⑥
C. ①⑤⑥
C.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雄奇壮丽
的景象。
D. 本文语言精练简洁,生动形象。虽然全文不过五百多字,却充分表现出了雪后登山的别
样情趣。
13. 下列对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纪年是古人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如“乾隆三十九年”。
B. 干支纪年是古人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壬戌之秋”。
C. 干支纪日是古人常用的一种纪日方法,如“是月丁未”。
D. 古人用特定的名称纪日,如“晦”指农历的每月第一天。
14. 本文善于运用侧面描写突出景物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二)(共 6 分)
15. 阅读下则《论语》,回答问题。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1)解释这则《论语》。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则《论语》对你的人生启迪。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注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片。
注: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
湖,湖边有寒光亭。
16.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中的“问讯”二字亲切自然,把三塔湖当作老朋友来问候,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B. “重来”句的“又”字点明两次游湖相距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故地重游的复杂情感。
C. “世路”句转为议论,与上片优美景色形成强烈对比,表明作者心中的愤懑无以排解。
D. 本词语淡意远,营造出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抒发了诗人归返自然的闲适愉快之情。
17. 下列诗句与“东风吹我过湖船”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唐·白居易《琵琶行》)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宋·泰观《鹊桥仙》)
18. 请赏析“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
19.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李煜《虞美人》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
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伤人在天
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3)曹操《短歌行》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
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他对贤才的渴望。
(4)《涉江采芙蓉》中,“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主人公担忧
此生无缘相聚的伏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5)韩愈《师说》中,“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
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杜甫《登高》中,“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
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7)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长于用典,如“元嘉草草,⑦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静女》中,开篇以“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女子故意不现身,
令男子独自徘徊,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枣林
①无论是北国风光、岭南春色、苏州园林、杭州山水,还是黄山的奇丽、泰山的雄伟、
华山的险峻;也不管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钱塘江,还是“风月无边,水天一色”
的八百里洞庭湖……都不能像家乡那山、那水、那片树林那样使我梦魂萦绕。尤其是家乡的
红枣林,常勾起我如潮的乡思和童年温馨的回忆。
②我的家在渤海岸边,是个古老而幽静的乡村。村里村外、房前座后到处长满了枣树;
特别是村东、村南和村北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枣树林,十分壮观。金秋八月,在这莽莽苍苍的
枣树林里,有挂着奶牛乳穗头似的铃枣,有挂着圆滚滚的大婆枣、冬枣,但更多的枣树却挂
着一嘟噜一串的金丝小枣。金丝小枣是枣中上品,红中透亮,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
掰开半干的红枣,可清晰地看到果肉间由糖分、果质等组成的缕缕细丝,在阳光照耀下,闪
着金色光泽,可拉长一二寸不断。“金丝小枣”的美名即由此而得。
③小时候,我曾淘气地爬到房顶上,用嘴直接咬到枝头清甜香脆的铃枣,别有滋味。晚
上,躺在洒满月光的枣树下,一阵轻风,可以把熟透的金丝小枣吹落,砸在耳边。有时恰巧
落嘴里,闭起眼睛细心品味,清脆甜润,沁满肺脾,真惬意极了。
④记得在中学时代的假期里,我曾躺在那搭在枣园最高枣树上的望棚里,一边读书一边
看枣林。透过婆娑的绿叶,望着蓝天上漂浮的白云出神,生出无限遐思。家乡的红枣,色泽
鲜红带紫,味道甘美清香,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丰富,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
用价值,有南茶北枣之称。记得我小时候,家乡很穷,人们因吃野菜野草过多中毒,不少人
得了浮肿病。红枣驱散人们体内积存的过多水分,救了人们的命。
⑤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各种各样的花的描述赞美之词居多,却很少有人描述赞美过枣
花。其实,枣花是很值得赞美的。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而枣花却不是这样,在它盛开
时却深深地躲藏在绿叶中。人们在远处可闻到枣的香甜,那香是薄薄的,香而不腻;那甜是
淡淡的,甜而不浓。清清淡淡的香甜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既超然又充实的感
觉。走近了,才能看清那通体黄绿的枣花。它米粒般大小,周边匀称地排列着五个小角,顽
皮地扮成星星的模样,在星星的中央有亮晶晶的小花,玲珑剔透,仿佛枣花吐出的小舌头,
煞是惹人怜爱,如果你伸出舌尖,和它亲吻,那醉人的香甜霎时传遍了全身。蜜蜂对枣花也
十分喜欢,枣花一开就从遥远的地方聚集来做工,酿出的蜜营养价值很高,人们称它为补品
之王。人们常盛赞多种鲜花,我却不以为然:牡丹花最美,花却不香;月季花香,但不免甜
腻。可枣花的香甜则可谓超凡脱俗:它从不花枝招展炫耀姿色,从不过度渲染甘甜让人沉溺;
而是自甘平淡,努力缩小身躯,把劲儿憋在心里,用生命孕育出比它自己大百十倍的果实。
⑥枣树那股坚强挺拔的劲头令人敬佩。不怕土壤中的盐碱,雨水少不感到干渴,水再大
不蒙顶就不怕。总是和勤劳勇敢的人们同甘共苦,做主人忠实的朋友。任凭主人另眼看待,
它仍然那么忠心耿耿。就拿采果子来说吧,桃、杏、梨采摘总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伤了皮,
动了肉。唯独红枣采摘用竿子去打。素有“有枣无枣打三竿子”的说法。它从来没有因为挨
了打就悲观失望,就消极怠工,更没有对主人不恭的表示。还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像老黄
牛一样,为人类奉献着。
⑦它能和其他植物欢快共处。它生来根浅叶子稀。在它的左右种植小麦、豆类、红薯、
芝麻、花生之类,从来不妨碍伙伴们的生长。其他作物都喜欢和它共处。它的性格是不与同
伴争营养、论高低。不以大压小,不以强欺弱。植物不管名气大小、身价高低,都能和平共
处,相互帮助。它还能自觉地把阳光让出来照射别的植物。
⑧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柳、桃、杏一出九就争先恐后地发芽、开花、结果,可说是
爱出风头,而枣树总在诸多作物花草之后生叶、开花、结果。它从来不以自己的贡献而骄傲
自豪,而且觉得奉献太少,仅乎欠了主人什么。
⑨“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换钱”,它不像桃、杏、梨,主人付出大量心血它们
才报恩。枣树最有良心,入地当年就为主人服务。它天然的特性是,不忘主人对它的培育,
默默地、早早地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到了而立之年,主人嫌它贡献小,用刀刮它的皮、开
甲。在挨了刀、受了伤之后,它不诉说痛苦,不感到悲观,而是加倍地多产果实来回敬大自
然和主人。
⑩枣树的品格多么高尚啊,它是我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象征。
⑪一晃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但童年时代在红枣林编织的一出出剧目仍记忆犹新。也怪
了,每逢金秋八月枣成熟的季节,不论我走到哪里,总会多次梦见故乡那绿叶、红枣、蓝天、
白云的美景;梦见母亲爱枣、选枣、晒枣、醉枣、留枣、抚摸着枣的神情;梦见姐姐帮母亲
用带着绿叶的榆树条穿红红的菱形枣排,枣排穿好后挂在墙上,顿时满屋生辉,笑声盈盈,
这是我记忆中农家特有的壁挂。
⑫夕阳树木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我爱故乡的红枣林,我愿为红枣林唱支最理想、
最圣洁的赞歌。然而,我更崇拜枣树那高尚的品格,我愿做一棵永葆乡土特色的红枣树。
(选自刘殿阁同名散文,有删改)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由自然美景写起,进而引出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山水的思念。
B. 第④段写红枣救人性命,药用价值髙,凸显了作者对红枣的感激之意。
C. 第⑪段的排比句,写记忆里的乡音乡情,句式整齐,增强了表达力量。
D. 结尾段,作者希望成为一棵红枣树,直抒胸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21. 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语句。
22. 阅读⑥—⑨段,用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枣树的高尚品格。
23. 红枣树普通常见,作者却从树的身上感悟到了家乡父老的高尚品格。生活中,这类植物
还有很多。请结合你的认知,另举一例说说它带给你的感悟。
六、《红楼梦》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 分。
24. 阅读小说《红楼梦》中的三段描写,根据选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
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
②(秋爽斋)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法帖,
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③(怡红院)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
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
A. 贾府家具多使用名贵木材,充分表现其生活的奢华、富有。
B. 荣禧堂作为正堂屋,其家具陈设要更加高贵、气派、威严。
C. 秋爽斋的布置典雅、大气,表现出主人的性格和文化修养。
D. 怡红院中四壁布满各种吉祥图案,是为了追求喜庆的气氛。
25. 《红楼梦》中常用诗词的形式预示人物的命运,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是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前两句分别说明薛宝钗的品德和林黛玉的才能。后两句则
预示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B.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是妙玉的判词。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在贾母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自称“槛
外人”,机关算尽,有心机。
C.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是贾惜春的判词。惜春从三个姐姐的悲苦遭际中,预感到自己未来也不会有好结果,
最终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尼。
D.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是史湘云的判词。她虽出身富贵,但父母早逝。后两句则借“湘江流逝,楚云飞散”
喻指湘云婚后不久夫妻离散。
七、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
语言基础运用,共 3 小题,共 6 分。
26. 根据下面情境,完成下面小题。
学校举办“优秀小说经典情节”表演节,邀请部分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家长作为嘉宾来观看演
出。
(1)学校寄给嘉宾的邀请函,正文如下,请找出不得体...的一句并做修改。
B. 不瘟不火
D. 玉不琢不成器
(甲)我校定于本月 23 日下午 3 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优秀小说经典情节”表演节。(乙)
您在表演方面经验丰富,造诣深厚。(丙)今诚挚邀请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为我们的演出
做忠实观众。(丁)敬请届时光临。
(2)表演节闭幕式上,嘉宾发表感想。下面表述中画线词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以前总听说学校表演节搞得红红火火,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看了演出还真是如此。
学生们的表演不瘟不火,可见咱们的孩子为戏剧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了很多功夫。真应
了那句话:玉不琢不成器。
A.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C. 九牛二虎之力
(3)表演结束后,师生、家长纷纷在校园网上发贴。下列各句中传统称谓使用不恰当...的一
项是( )
A. 舍妹获大奖,多亏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你们。
B. 令郎不愧是世家子弟,他的演出让人过目不忘,真可说是后生可畏呀!
C. 贵家母在表演节上的感言,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听来真令人感慨不已。
D. 我的家教很严,家父常常告诫我说,演戏如同做人,戏里戏外均要认真。
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7. 学校将举办“青春抒怀”文艺汇演,你班拟表演《百合花》和《哦,香雪》中的片段。
请你确定表演的经典情节,并写出这两个节目间的串联词。
要求:主题明确,富有感染力。不少于...150 字。
28. 叙述《平凡的世界》中“我和孙少安”之间一件难忘的事。
要求:“我”必须是原著中的人物,符合原著内容。不少于...150 字。
29. 中国众多的劳动者为我们创造世界,改变世界。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心有
一团火”的张秉贵,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请你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短诗,为“劳
动者”唱一首赞歌。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少于...150 字。
作文
30. 作文。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意蕴丰厚,每个人的一生要过很多这样的节日。节日播散在日子中间,
带给我们经历、感受……请以“又到__________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
达方式。不少于...700 字。
参考答案
一、语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0 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须品 不明就理 菁.华(qīng) 冠.心病(guān)
B. 钓鱼竿 炙手可热 处.方(chǔ) 发横.财(hèng)
C. 吊胃口 不黯世事 请帖.(tiě) 歼.击机(qiān)
D. 金刚钻 沧海一栗 囹圄.(wú)
【答案】B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两棵柳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___________,此时尤为幽绝。
②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情地___________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
心里流出来。”
呼天抢.地(qǎng)
③从来没有一个文学体裁的评奖像散文这样___________,有的评奖者看重文集的意识形态,
有的着重揭示了多少历史真相,有的看重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④一道数学题或___________明快或繁琐曲折的解法。一篇作文中或闪烁为灵动创意的句子
或再现出的真实生动的生活原貌,都应走进教师的批改视野。
A. 斑斓 训诫 莫衷一是 简洁
B. 斑斓 告诫 众口一词 简洁
C. 斑驳 告诫 莫衷一是 简捷
D. 斑驳 训诫 众口一词 简捷
【答案】D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人们所创造的文艺就不是单调的、生硬的、而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
B. 在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
趋势。
C. 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或潜心学界……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D. 北京的小吃,多种多样,风味独特,耐人寻味....,令很多外地游客赞不绝口。
【答案】A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
的。
B. 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
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C. 国产大片的繁荣发展,不仅吸引了境外资金和国内其他行业资金投向国产电影,而且增
强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情。
D.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
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B
5. 依次将下面语句进行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②只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③成功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
④绝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弱者的无底之渊。
A. ①②③④
②
【答案】D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紫禁城在古代设有安全警报系统,这类传递警报的信号有多种。比如,白塔信炮报警。信炮
修建在紫禁城西北侧的白塔山上,只要接到紫禁城内出现危险的放炮令牌,炮手便会立即冲
着天空开炮。驻扎在京城的卫士们听到炮响声后,就会迅速集合,各就各位。又如,紫禁城
设有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进入紫禁城的人员身份信息,紫禁城四个大门的守卫人员会
及时检查。
但是如果有人越过了这些外围防御系统,侵入了故宫里面,那么古代人士如何快速把警报传
递给故宫内外的警卫人员呢?这时就要借助紫禁城内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或称
石海哨。
石别拉是一种快速的报警装置,能够迅速把危险信息传递到故宫各处。部分石别拉存留至今,
只不过如今不太引人注目。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实际是利用了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的,而且
它只使用一种莲瓣形状的望柱头。望柱也称栏杆柱,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
的短柱,其材料可为木造和石造。紫禁城的望柱一般为汉白玉石材制作。望柱分柱身和柱头
C. ②③④①
B. ③②①④
D. ④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