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北京延庆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21 分)
1.(5 分)欧阳询的字点画工妙,骨硬肉丰。古人评价其字的笔画“(斜钩)”具有“险而劲”的特
点。请你欣赏下面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选帖,完成(1)﹣(2)题。
(1)欧阳询的这幅字帖属于
体(字体),其中“武”字第
笔的“(斜勾)”体现了
“险而劲”的特点。
(2)下面是古人评价书法的四句话,根据这幅字帖的特点,判断其中属于评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
铭》书法作品的一项是
A.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B.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C.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D.字之体势,一笔而
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10 分)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参观这些故居,是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
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4)题。
(1)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图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
提示语:
《骆驼祥子》描写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
答:
(2)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到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
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朝花夕拾》展品图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
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规矩,说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
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和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令我肃
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3)下面是参观郭沫若故居后,一位同学写的参观记录和他未完成的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他的参观记
录,在对联横线处填写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
【参观记录】
时间:2017 年 4 月 13 日地点: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 1921 年 8 月。《女神》开一代新诗风,是中
国现代自由诗的代表作。
他还是一位史学大家,潜心研究甲骨文。
他创作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之作。
【对联】
上联:诗坛领袖,
①
新诗风,《女神》为自由诗典范
下联:话剧大家,改编老故事,《
②
》乃历史剧先锋
答:
(4)校学生会准备举办介绍名人故居的专题展览,下面这段文字是为展览拟写的前言。从上下文看,
前面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后三句中有一个句子两处表达欠妥。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
改。(4 分)
①盛春时节,漫步京城,吸引你的是争艳的百花,还是静穆的名人故居。②轻嗅一阵阵袭人的花香只
会令你享受身心的愉悦,而徜徉于一座座名人故居,却会让你经受精神的洗礼。③走近为理想信念而
不懈奋斗的李大钊,我们敬佩他的革命志向;走近为民族解放而四处奔走的宋庆龄,我们赞叹她的爱
国情怀;走近为唤醒民众而笔耕不辍的鲁迅,我们钦佩他的斗争精神……④这些名人故居的静穆,仿
佛在诉说着他们的平凡人生,展示着他们的崇高精神。⑤走进故居,亲近名人,去了解他们的人生,
去传承他们的精神吧!
标点符号修改:
句子修改:
。
3.(6 分)默写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3)在我国大西北,有历史名城,有塞外边关,有异域文化,有大漠风光……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都
与它们相关。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
,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
拼音代替)
(4)李白在《行路难》中用“
,
”这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二、文言文阅读(共 9 分)
4.(9 分)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委而去之
翻译:
(3)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
当的一项是
【甲】只要有划定的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
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要是不行的;威
慑天下靠武力的强大是不行的。
(4)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
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
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
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
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
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
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
名。
答:
。
三、名著阅读
5.(4 分)下面是一副曾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的对联,这副对联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
想。请你从上、下联中各选择一个方面,并分别以【链接材料】一则语中的相关内容为例,简要说出
你的认识。
上联: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
下联: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链接材料】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
而》)
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
政》)
④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
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⑤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
佾》)
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答:
。
6.(3 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记述了鲁滨逊在自然条件恶劣、人迹罕至的孤岛上的生活经历。他能
够在孤岛上艰难地生存 28 年,靠的是
(限 4 个字以内),这从
(限 20 个字以内)的
情节中可以看出来。你由此得到的启示是
(限 20 个字以内)。
7.(3 分)《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霸天下;《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替天
行道;《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磨难,西天取经。在他们各自的团队中,都有中心人物。请你从
其中一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中心人物,简要说明这个人物的“中心”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四、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8.(9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太阳能是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据推测,太阳的寿命至少还有几十亿年。因此,对于地球上的人
类来说,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利用的常见方式是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光热转换是指将太阳辐射能
①
(收集 收敛)起来,直接或间接转化成热能加以利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
转化为电能,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太阳能电池的发明将这一理想变为现实。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太
阳能最重要的利用形式之一。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广泛应用在交通、航天、建筑等领域。
尽管太阳能利用会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太阳能取之不竭,又对环境无任何污
染,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太阳能。2016 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 3454 万千瓦,截至 2016
年底,全国累计装机容量 7742 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材料二】
风能就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据估算,全球风能约为 2.74×1012 千瓦,其中可
利用的风能约为 2×1010 千瓦,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要大 10 倍。
目前,风力发电已经成为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持续上升,煤
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持续恶化。
由此,各国都高度重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所有的新能源中,风能是近十多年来发
展最快的。
2016 年,世界风能协会发布全球风电发展报告,用详细数据阐说了近年来风电在全球的显著增长
情况。我国风电事业虽起步较晚,但是,基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迄今为
止,我国已在河北张家口、新疆达坂城、广东南澳等地建成多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并且计划在江苏南
通、盐城等地兴建 10 亿瓦特级风电场。
【材料三】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这个涨落过程不断重复,永不停
息,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海水的潮汐运动有着巨大的能量。
潮汐能的利用和太阳能、风能一样,对环境没有污染。于是,在水力发电的基础上,人们又将潮汐能
用于发电。据初步统计,全球海洋中可开采利用的潮汐能约为 6.4×107 千瓦。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
濒临太平洋,海岸线长且港湾交错,
②(蕴含 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潮汐能源。据普查,如果
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都利用起来的话,年发电量将达到 600 亿﹣800 亿千瓦时,相当于现在全国
发电总量的 7%﹣8%。
我国潮汐能资源丰富的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省,都拥有建万千瓦级以上潮汐电站的良好条件,
如杭州湾潮汐电站方案,计划装机容量 4.72×106 千瓦,年发电量 130 亿千瓦时以上。此外,英国、
美国、阿根廷、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也都有各自的潮汐发电计划。
(1)三则材料中两个加点字的注音和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阐说(chǎn)濒临(pín)①收集②蕴含
B.阐说(chǎn)濒临(bīn)①收集②蕴藏
C.阐说(shàn)濒临(bīn)①收敛②蕴含
D.阐说(shàn)濒临(pín)①收敛②蕴藏
(2)相对于石油、煤炭这些常规能源而言,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被称为新能源。请你结合上述三
则材料,解释什么是“新能源”。
(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统计图,结合这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你对“新能源”的利用
作出的判断是
(用一个四字词语表述)。
9.(12 分)阅读《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完成下列各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
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
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
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
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
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
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
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
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
“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
日地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 1963 年的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
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
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
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
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
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
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
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
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
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
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
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
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
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
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
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
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
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
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
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
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
和曲折,但是他们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
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的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
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有删改)
(1)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
(2)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3)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
的帮助。
问题:
说明:
。
10.(9 分)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下列各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
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
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
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
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
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
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
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
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
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
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
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
和
。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改变 人间正气 大义凛然 出生入死
(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