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9年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9 年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 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基础部分(共 80 分) 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 第二语言教学法中的()法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在上下文或插图的帮助下直 接阅读材料的内容。 2. 英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包括语法(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 力、()和策略能力。 3.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四个步骤。 4.()言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它不能全面反映语 5.乔姆斯基认为婴儿的“最初语言状态”包括人类语言共有的语言原则和尚未定值的() 6.舒曼的()假说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 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 7.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8.()课程论提倡“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学习。 9.教师的语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 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 10. 与外显语法规则清楚的语言相比,汉语的()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吕必松先生有关第二语言学科理论和第二语言教学结构的论述,第一次在对外汉语教 学领域明确提出了______。 A.二语习得基础 B.学科理论基础 C.学科体系模式 D.课堂教学模式 2.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七种功能,其中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属于 _______ A.启发功能 B.想象功能 C.观念功能 D.话语功能 3.______是在非自然条件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首先集中培养理解能力并 且强调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 A.自然法 B.视听法
C.情景法 D.自觉实践法 4.将"黄蓝白黑"进行归纳,将"眼耳鼻口舌"进行归纳,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对比联想 B.类似联想具 C.接近联想 D.关系联想 5.____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A.语义文化 B.语用文化 C.汉字文化 D.语构文化 6.______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A.干扰 B.顺应 C.迁移 D.对比 7.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某些助词、冠词误用而不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这属于__ A.局部性偏误 B.语内偏误 C.理解偏误 D.书面语偏误 8.根据卡罗尔的观点,语言学能测验会考察____,指从不熟悉的新语言的素材中概括句型和 其他语言规则的能力。 A.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B.语法敏感性 C.强记能力力 D.归纳能力 9.由为了应付考试或为了与同学竞争名次而突击学习而产生的动机是___。 A.融合性动机 B.外部动机 C.近景动机 D.工具性动机 10.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____,认为人的学习方式与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连接, 否认意识在其间的作用。 A.官能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联想主义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操作学习理论 2.第二语言的无意识记 3.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4.发现(教学)法 四、简答题。(共 10 分) 为什么说教师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以及"劳动量的隐含性"?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共 30 分) 对外汉语听力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四门"到独立课型的发展。目前流行的看法是,听 力是副课,"必须依附于先行的主导课程","在读写课上教授了语音、语法和基本词汇,听 力课才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听力技能的训练"(杨惠元 1996)。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听力课,不 承担词汇、语法等的学习任务,听力课本出现的基本上是主干课学过的语言项目,听力只是 以另一种形式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现。 对刚刚接触汉语的人进行听力训练,确实不切实际。但是,有理由相信,在学生熟悉了汉语 拼音之后,独立的听力训练就完全可以开始了。"听力课必须依附于其他课型",在理论上是 难以论证的。对听力课的性质和地位必须重新认识。 笔者认为,词汇和语法的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 不同的课型应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担这项任务。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听来学习词汇、 语法,而不是把词汇、语法的学习从听力中"踢"出去。 王小珊(1997)认为,初级听力课的基本任务是积累言语信息,"训练听力的过程就是运用 知识、激活知识的过程"。很明显,这里的"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深化,是学习质量的提高。 但按照笔者的理解,听力课完全可以通过听来"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初级听力课是这样,中 高级听力课也是如此。 李红印(1999)强调,听力教学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教学子系统,至少应包括四种类型∶ 综合型的听力课教学、附属型的技能训练、自助型的听力练习、应试型的强化训练。这四种 类型各有侧重,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听力教学的任务。对听力教学的这种全新的思 考,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回答问题∶ 1.这篇材料论述的主题是什么?(5 分) 要求∶答案控制在 20 字以内。 2.在这篇材料中,作者提到了三位学者,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10 分) 要求∶回答简明扼要,不超过 300 字。 3.请阐述你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认识和看法。(15 分)
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基础部分(共 70 分) 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中国的原始农业开始很早,距今约 7000 年前的()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世界上最早 栽培的稻谷。 2.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 3.中国姓氏来源非常复杂,如陶、甄等是以()为姓。 4.汉明帝时期,为迎接印度僧人带来的佛经,在洛阳修建了(),这是中国最早的寺庙。 5.在"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6.杜甫的诗"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描写的是书法草圣()的狂态与醉态。 7.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级,家喻户晓的"范进中举",主人公就是在 ()一级考中了举人。 8.按照古代典籍的经、史、子、集四分法,历代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应该归为()部 9.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是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命名。 10.人类发音器官所发出的声音的音量、音调、重音、语调等因素,被称为(),其高低强 弱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二、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赋比兴 2.徐福东渡 3. 四诊法 4. 乐府诗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请简要说明你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识,及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 模式的影响。 2.佛教的传入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请举例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20 分) 近日,G20 峰会闭幕式晚会在杭州西湖上演。整台演出命名为"最忆是杭州",总导演张艺谋 说∶"如果片面强调民族化、本土化,别人看不懂有什么意义","必须用别人听得懂、看得 懂的普适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中国之美",并给出了演出的关键词——西湖元素、杭州特色、 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请根据节目单,分析演出如何能够在短短的 45 分钟内, 成功运用各种文化符号,达到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软实力的最佳效果。 (节目单见下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