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安徽宣城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 5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 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若出其里。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 分)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
③苔痕上阶绿,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
⑤
⑥
⑦夕阳西下,
⑧
(2)默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后四句...。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
。
。
(《论语》)
(曹操《观沧海》)
(刘禹锡《陋室铭》)
(晏殊《浣溪沙》)
(范仲淹《岳阳楼记》)
(陆游《游山西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 分)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编织着梦想与希jì。如果说梦想是天边的星晨,永恒地照亮匆匆
的人生,那么,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真实地记录着行走的足迹。人,既不能生活在华而不
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nì于喧嚣纷扰的现实中。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一边种植梦想,
,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希jì(
) 沉nì(
) 喧嚣(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3)“华而不实”中,“华”的意思是
(4)根据文意,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
3.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 分)
(1)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骆驼祥子》,读一读,指出 A、B 两处的人物是谁。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采撷”的意思是
。
”。
A 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
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B 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
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
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2)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借着火柴的亮光,看见了温暖的
美丽的圣诞树、和蔼的
4. 九年级开展以“文明出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 分)
(1)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整理的《闯红灯原因统计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其中的信
息。(不得出现数字)
........
、喷香的烤鹅、
。
闯红灯原因
有急事
看到没有车
看到别人闯
习惯了
闯红灯人数
12
86
369
84
(2)配合交警在十字路口值勤时,几位同学发现,一些闯红灯的行人不服交警的劝阻和处
罚,甚至出言不逊。针对下面的情况,请你选择一个对象,对其进行规劝。
①一位大妈不耐烦地说:“等,等,等,一等就是几十秒,我等得起吗?”
②一位大叔掏出一张 20 元钞票对交警说:“不用找了,我再闯 10 块钱的。”
(3)活动中,赵阳同学写了一篇倡导文明出行的短文。下面是文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
求帮助他修改。
最近我市发生的几起重大交通事故,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引发的。我
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启示,增强安全意识,〔A〕严格遵守交通规则,〔B〕认真学习交通法
规,〔C〕切实做到文明出行。
①两处画线句子都有语病,应该将“
②最后三句〔A〕〔B〕〔C〕语序不合理,应该把〔 〕与〔 〕调换。(只填序号)
二、阅读(55 分)
”删去,把“
”改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7 分)
西塘古镇
①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
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②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 1 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 9 条河道在此交汇,
将古镇分为 8 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九龙捧珠”。
③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④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 。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
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桥,桥上行人走,
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的水乡美景。
⑤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
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圩。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曰: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
西侧联曰: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⑥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
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
雨,又可驻足观景。
⑦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
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临街房屋二楼常常有屋檐延伸,两两相对,形成了“一
线天”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别致的古镇风貌。
⑧“巷”在吴语方言中是弄堂的意思,西塘的弄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水道密集,居民
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还是民舍,房屋之间的距离总是被压缩到最小,西塘的弄堂总是长而
深窄,其中又数石皮弄最具代表性。
⑨石皮弄因铺地的石板薄脆如皮而得名,位于西塘古镇下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在西
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 1 米,弄口最窄处仅 0.8 米。全长 68 米,上面用 166
块青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能使全弄雨天不积水,如此设计实在巧妙。
⑩今天,西塘的水道、街道基本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风貌。水道划分了古镇大的板块,
街道上方兴建的廊棚,进一步划分了空间区域,明确了使用功能。弄堂再连接各家屋舍,对
空间进行细分和利用。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
图,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路在小农经济商贸活动中的作用。
5. 根据文章内容,用“∥”将③~⑨段分成四个部分。(3 分)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6. 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6 分)
对象
古桥
廊棚
特点
7. 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8. 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 分)
、
。(2 分)
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 1 米,弄口最窄处仅 0.8 米。
9. 第⑩段说“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从
全文来看,这里的“势”与“事”分别指什么?(4 分)
[二](23 分)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
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
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
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
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
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
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跤,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
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
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
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
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
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
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
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
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
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
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你听见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
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
下一地碎纸屑,别无它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的时刻呢?我
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
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
“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
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
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
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
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
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
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白: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
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有删改)
10. 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画线的短语,完成填空。(4 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中
她在中
,她在里
,她在里
,
。
11. 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跤,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用原
文中的话回答。(4 分)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1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 分)
。
。
13.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 分)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
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14.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6 分)
[三](15 分)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阙: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略无阙.处
(2)沿溯.阻绝
(3)则素.湍绿潭
(4)属.引凄异
(5)故.渔者歌曰
16.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
素:
属:
故: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7. 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和
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2 分)
18. 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 分)
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55 分)
三、写作(55 分)
19. 以“那段的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 500 字。
2013 年安徽宣城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35 分)
1. (10 分)(1)①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星汉灿烂 ③草色入帘青 ④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 ⑦断肠人在天涯 ⑧伤心秦汉经行处(共 6 分。
选填 6 句,每句 1 分,如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共 4 分。每
句 1 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 (9 分)(1)冀 溺 xiāo(共 3 分。每空 1 分)
(2)星晨 星辰(共 2 分。每空 1 分)
(3)开花 采摘(共 2 分。每空 1 分)
(4)示例:一边耕耘现实(共 2 分。句式、内容各占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给汉字注音,找错别字并改正,词语解释,仿写句子的
能力。第(1)题前两个空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冀”“溺”的结构,“希冀”是固定词
组,是“希望”的意思,“冀”的意思是得到,故可推断出正确书写的字形;“沉溺”的表意
有“淹没”的意思,所以“溺”字是“氵”旁;第三空是给汉字注音,“喧嚣”的“嚣”在
注音的时候不要将音调标错位置。第(2)题是找错别字并改正,主要考查的是同音字的辨识,
“星辰”的“辰”的意思是日、月、星的总称,“晨”的意思是早晨,根据意思即可判断字
形。平时学习时对固定结构的词语要多加注意。第(3)题对词语的解释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
境。“华而不实”的意思是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故“华”
的意思应该是“开花”,“采撷”根据“撷”的部首“扌”可以推断与“手”有关,故结合句
意应该为“采摘”。第(4)题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写一句恰当的话,画线句中“种植梦想”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格式是“一边+比喻短语(动词+名词)”,补写的句子应该与上
句句式一致,且也要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据此进行仿写即可。
3. (4 分)(1)刘四爷(刘四,刘老头子,老头子) 虎妞(共 2 分。每空 1 分)
(2)火炉(铁炉,炉子) 老祖母(共 2 分。每空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骆驼祥子》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掌握以及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细
节内容的掌握。第(1)题根据文中“即使不拉他的车”可以推断出 A 应填的是车厂主刘四爷,
通过文中描述“她和车夫”的一些细节可知 B 处指的是车厂主的女儿虎妞;第(2)题《卖火
柴的小女孩》,通过“温暖的”这一形容词推断在冬天肯定是与“火”有关的事物,通过“和
蔼的”这一形容词可以推出这里应填的是人物,据此可以推出答案。
4. (12 分)(1)示例:绝大多数人闯红灯是看到别人闯就跟着闯;也有不少人闯红灯是存
在侥幸心理,没有交通法规意识;真正有急事的人并不多。(共 4 分。第一点 2 分;后两点,
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表格信息的提取概括。表中“看到别人闯‘369 人’”,可以用“绝
大多数人”来形容;“看到没有车”而闯红灯的人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习惯了”便闯
红灯的人可以转述为“没有交通意识”;真正“有急事”闯红灯的为 12 人,可以用“并不多”
加以概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答案。
(2)①示例:大妈,您这么珍惜时间,可更要珍爱生命啊!
②示例:叔叔,您的生命可不是用钱就能买到的哦。(共 2 分。称谓得当,话语得体,1 分;
内容有针对性,1 分)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针对具体语境进行规劝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应注重表达的完整性,
规劝要委婉。对于“大妈”“叔叔”在规劝时,要用“您”称谓。①中劝大妈“既要珍惜时
间,又更要珍爱生命”;②中的叔叔要劝他钱不能买到一切;劝说的言外之意,就是钱是买
不到他的生命的。表达时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用语要得体。
(3)①原因(或:引发的) 启示 教训(共 4 分。前一空 2 分;后两空,每空 1 分)
②A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病句的修改和语序的调换。第①题第一个画线句主要是句式杂糅。“原
因都是……”和“都是……引发的”都表达一种意思,保留一个即可;第二个画线句是谓语
(共 2 分)
“吸取”和宾语“启示”搭配不当,即动宾搭配不当,“吸取”的应该是经验、教训,而“启
示”应该是“得到”,所以把“启示”改为“教训”。②题主要是语序混乱,不合逻辑。对于
“交通法规”得先“学习”再“遵守”才能切实做到文明出行。
二、(55 分)[一](17 分)
5. (3 分)③∥④⑤∥⑥∥⑦⑧⑨ (对一处得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段落层次的划分。第③段介绍西塘古镇的道路交通,第④⑤段介绍西塘古
镇的桥的种类、造型及其特点。第⑥段介绍廊棚的规模位置和造型。第⑦⑧⑨段介绍街道弄
巷的特点。要结合行文的线索及文章意思,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来理清文章的段落层
次。学会捕捉段落之间标志性的词语和句子,以及在文章结构上起作用的句子。
6. (6 分)古桥:数量多,种类多,造型精美。
廊棚:规模大,沿河而建,造型古朴。(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要细读相关语段,抓住最主要的
内容加以分析和概括。写古桥的是第④段,通过“河桥密布”“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
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⑥段写廊棚,通过“西塘的规模最大”“沿河而建,造型古朴”可以概
括出答案。
7. (2 分)作比较 作诠释(每空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画线句先讲“江南古镇”的廊棚,接下来讲“西塘”
的廊棚,一个“但”字转折,这是很明显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西塘廊棚”的特点。
最后一句话“所谓……,其实就是……”是对廊棚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8. (2 分)突出石皮弄的狭窄。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表达效果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
性词语的运用上。“宽处仅 1 米”“最窄处仅 0.8 米”,这两处“仅”,限制说明了西塘众多弄
巷中,石皮弄的宽度。具体而准确地强调了石皮弄之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9. (4 分)“势”:水道纵横,面积狭小。
“事”:居民生活和商贸活动的交通需要。(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指代意义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细读选文第段及全文内容,
抓住最主要的内容加以分析和概括。势:面积狭小,河道众多,水路交通发达。事:依水而
居,河桥密布,修建廊棚,街弄狭窄,交通较为便利,空间利用度高。
[二](23 分)
10. (4 分)示例:荷田的莲藕 沟渠的月光 菜地的葱行 蛐蛐的琴房(每空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仿写能力。这里的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形
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仿句不只是句式上与例句一致,还需内容上按照题干要求,
或与例句内容相关联,文字内容要通过对④⑤⑥段来概括。从“童年的蛙声”可知是从①段
内容中提取的,“稻田的荷香”是从第④段中提取的,接下来仿写的句子就应从第④段的“荷
田”“月光”,第⑤段的“菜地”里一行一行的葱,第⑥段的“豆荚的笑声”“蛐蛐的琴音”
中提取与概括。
11. (4 分)(1)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摔跤,原来是我
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
(2)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每小题 2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作者情感感悟的理解与原文信息的提取。第②段在田埂上摔跤后的
感悟,找到文中“摔跤”一词,而后顺着这一词语往下找句子,会发现最后两句话:“摔跤,
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均是写作者感悟的话。第⑥段“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要从文中“炸裂”一词出现后找
句子,即“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一句。这里需要注意的
是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而不是要考生用自己的话归纳,所以句子必须是文章的原句。
12. (5 分)运用排比、拟人和反复的手法,句式整齐,亲切生动,富有诗意。(修辞手法各
占 1 分,表达效果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将月光、露珠、雪
排成行,运用了拟人(比拟)的修辞方法,赋予它们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了
诗意,同时还反复出现“一行一行”,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夜晚、早晨、冬天等表示时间的
句子又构成排比,排比句式的运用,突出表现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美,把作者对乡村场景
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13. (4 分)强调父亲对乡村的热爱与眷恋,也流露出“我”对父亲深深的敬意。(每点 2 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中词语内涵的品味。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语境,“固执”本意是
“古板执着,不肯变通”,在这个句子中写不识字的父亲一生都“走在一首诗里”,可见他对
乡村是多么热爱和眷念。整个句子都是“我”对父亲的总结,从“我”总结的话语中又足以
流露出“我”对父亲深深的敬意。
14. (6 分)①乡村的诗意日渐消亡。②表达作者对乡村诗意日渐消亡的惋惜之情。(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结合全文,再浏览一下开头和结尾,特别是结尾,
主旨自然就明白了:作者回忆的是已逝去的乡村生活,相对现在而言,那确是“远去的”了。
“远去的乡村”留有作者美好的回忆,和现在的“城市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文章表达
了对已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担忧、失落,引发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三](15 分)
15. (5 分)(1)通“缺”,断缺 (2)逆流而上 (3)白色的 (4)连续
(5)所以(每小题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常见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
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阙”为通假字,是“断缺”的意思;第
(3)题“素”是“白色的”的意思;第(4)题“属”是动词,“连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
不同。
16. (4 分)(1)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2)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忠实于原文,不随意改变原句的结构特
点,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语句翻译通顺、完整。如第(1)句中的“奔”是动词当名词用,
应译为“飞奔的马”;第(2)句中“清荣峻茂”是个短语,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
草盛”;“良”是“实在”的意思。这样,关键词把握住了,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把句子
译顺就可以了。
17. (2 分)凄 哀(每格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词语意义的把握。根据题干从原文中可找到描写猿
声的句子,在理解文段内容后,从第④段会很快找到“高猿长啸”时的“凄”,在“空谷传
响”中的“哀”。
18. (4 分)山的特点:连绵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
水的特点:水势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读懂①②两个语段的
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别从第①段中找山的特点:“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看出山的
连绵不断,说明山多;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知道山高。从第②段中找出水的特点:
“其间千二百里”“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见水势之浩大,“早发白帝,暮到江陵”说明
水流之急。找到了关键语句后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语言精练、准确即可。
三、(55 分)
19. (55 分)
那段孤单的日子
在那偏僻的小山村里,我孤零零地守着几间红砖灰瓦房已经好几年了,早晚只能看到爷
爷奶奶苍老的面孔。匆匆吃过饭,上学、回家……留守孩子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单调。
孤独、寂寞的生活,使我变得孤傲、冷清而不合群。放学路上,同伴们三三两两有说有
笑,我却显得忧寂、落寞。虽然被大伙儿称作“冷血动物”,可我却对路边的野花野草,倍
感兴趣,尤其喜欢秋天枫叶似火的颜色。
我爱秋天,爱看落叶缤纷,孤单无依的明黄色叶片从枝头旋转飞舞着轻轻飘落着地,透
着几分忧伤。于是,我常常独自一人站在落叶林边,“曾在晚风徐徐的林边倾听过;曾在早
潮滚滚的海滨倾听过;曾伫立在静夜的窗前,望着远方的星倾听过……”,那悠悠的歌声,
总响在我的耳畔。那泛黄的叶片在枝头左右摇摆,微风一吹,落满一地的金黄。真是一幅绝
美的油画!
就在这样的金黄时节,在我还在漫不经心地摆弄那片火红的枫叶的那天,爸爸妈妈终于
回来了。见到他们,我并没有太多的兴奋与喜悦。因长时间的分离,使得我对他们有着莫名
的疏远。“哎呀,又长高了,不过瘦了些……”爸爸把我拉到身旁,嘘寒问暖了好一会,我
心不在焉地听着。就这样我们一家人又能够团圆了,我也过上了有爸爸妈妈的家的生活。
早晨起床有人喊,刷牙水有人倒。晚上一杯温暖的牛奶递到手上。甚至我梳头扎辫也有
妈妈代劳。那粗糙的手指拽得我头皮生疼,我对这近乎烦琐的关怀不咸不淡地享受着。
直至有一天,我在抽屉里发现了一个已经卷了毛边的练习本,我开始理解了他们的艰辛
与苦衷。字里行间,写的都是他们打工时的点点滴滴。
“今天多领份活儿,多加几个班吧。为了给孩子创造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再苦再累,不论什么工作,都得干,为了孩子得拼命啊!”
“今天本来要出远门,为了孩子,还是暂时把工作搁下吧。”
“终于一家人可以在一起了,怎么孩子整天愁眉苦脸的?”
轻轻合上日记,顿感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原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啊!
往日的亲情,深深的感念已深埋心底。我将目光投向远方,憧憬着秋阳下金黄的落叶上
洒满的温暖,此时我的心灵世界不再是落叶纷飞!
【名师点评】因父母外出务工而在农村留守的“我”变成了“冷血动物”,可当父母回到身
边时,“我”却对这份关怀“不咸不淡地享受着”。当“我”从爸妈的打工日记里知道他们辛
劳的缘由时,这爱的暖流滋润了“我”孤独、寂寞的心。文中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来烘托人
物的心情,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打工日记,细腻感人。文章语言表述流畅,主题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