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pdf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 行动纲要的通知 国发〔2015〕5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 2015 年 8 月 31 日 (本文有删减)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 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 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 态。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 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 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在大数据发展和应 用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创新应用 领域不广等问题,亟待解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我 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发展形势和重要意义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 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性文件,大力推动大 数据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拥有丰 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优势,大数据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 互联网创新企业和创新应用,一些地方政府已启动大数据相关工作。坚持创新驱 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 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 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 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 水平和效率。大数据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已成为互联网等 新兴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产业正在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未来信息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二)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 背景下,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充 分利用我国的数据规模优势,实现数据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同步提升,发掘和 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更好发挥数据资源的战略作用,增强网络空间 数据主权保护能力,维护国家安全,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 (三)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 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 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 的手段。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 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政府、 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顶层 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 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 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 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 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 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通过促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 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
5—10 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 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 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 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乡村社会治理 能力;助力简政放权,支持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推动商事制度改革; 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2017 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 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不断提升信 用、财政、金融、税收、农业、统计、进出口、资源环境、产品质量、企业登记 监管等领域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丰富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实现对经济运 行更为准确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提升宏观调控以及产业发展、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管理效能,保障供需平 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公用 事业、市政管理、城乡环境、农村生活、健康医疗、减灾救灾、社会救助、养老 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旅游、质量安全、消费维权、社区 服务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 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 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 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开 放共享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2018 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 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 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 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 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 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 成一批满足大数据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建立安全可信的大数
据技术体系,大数据产品和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形成政产学研 用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 1.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数据 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依托政 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大力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国家基础数据资源,以及金税、金关、金财、 金审、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 共享。加快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 互通和信息共享,丰富面向公众的信用信息服务,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结 合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结合、联合 试点,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方数据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 2.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 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 清单,按照“增量先行”的方式,加强对政府部门数据的国家统筹管理,加快建 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数据开放和维 护责任,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开放 共享标准化程度,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 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 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和社会互 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 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专栏 1 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 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制定政府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整合政府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促进互联互通, 提高共享能力,提升政府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2017 年底前,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 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 形成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充分利用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构建跨部门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 交换平台,到 2018 年,中央政府层面实现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的全覆盖,实现金税、金关、金财、金审、
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 形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制定实施政府数 据开放共享标准,制定数据开放计划。2018 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20 年底前,逐步实 现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 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3.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统筹 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布局国家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 快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 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和健康、就业、社保、能源、信用、统计、质量、国土、农 业、城乡建设、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 合和关联分析。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大数据应用。加强军民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 用现有企业、政府等数据资源和平台设施,注重对现有数据中心及服务器资源的 改造和利用,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 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加强对互联网重要数 据资源的备份及保护。 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严格控制新建平台,依托现有平台资源,在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 专栏 2 国家大数据资源统筹发展工程 政府集中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在基层街道、社区统一应用,并逐步向 农村特别是农村社区延伸。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不再审批有关部门、地市级以下(不含地市级)政 府新建孤立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到 2018 年,中央层面构建形成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国家信 息惠民试点城市实现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多方利用,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 理和“一站式”办理。 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政府和社会数据中心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规模小、效 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构建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 统筹发挥各部门已建数据中心的作用,严格控制部门新建数据中心。开展区域试点,推进贵州等大数据综合 试验区建设,促进区域性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整合和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 加快完善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加快建设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 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依托现有相关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健康、社保、就业、能源、信用、 统计、质量、国土、农业、城乡建设、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到 2018 年,跨部门共享校核的国
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基本建 成,实现与各领域信息资源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应用。 加强互联网信息采集利用。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加强互联网信息采集、 保存和分析能力建设,制定完善互联网信息保存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 4.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数据体系,及时发布有关统计指 标和数据,强化互联网数据资源利用和信息服务,加强与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 析和融合利用,为政府开展金融、税收、审计、统计、农业、规划、消费、投资、 进出口、城乡建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电力及产业运行、质量安全、节能减 排等领域运行动态监测、产业安全预测预警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分析决策提供信息 支持,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5.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在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 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等领域,推动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 业单位将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 消费维权等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统一公示企业信用信息,预警企业不 正当行为,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支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提高 监管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改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方式,借助大数据 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完善大数据监督和技术 反腐体系,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 6.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加快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制度,依托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信 用中国”网站,共享整合各地区、各领域信用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注册登 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各类信用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在全面实行工商营业执 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中, 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简化办理程序。建立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形成网上审批大 数据资源库,实现跨部门、跨层级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统一受理、同步审查、 信息共享、透明公开。鼓励政府部门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并充分运用政府数据和 社会数据,掌握企业需求,推动行政管理流程优化再造,在注册登记、市场准入 等商事服务中提供更加便捷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密切 跟踪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新设小微企业运行情况,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支持。 7.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加强有关执法部门间的数据流通,在法律许可和确
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社会治理相关领域数据的归集、发掘及关联分析,强化 对妥善应对和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支持,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推动 构建智能防控、综合治理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专栏 3 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 推动宏观调控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和执行监督大数据应用。统筹利用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探索建立国 家宏观调控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和执行监督大数据应用体系。到 2018 年,开展政府和社会合作开发利用大数 据试点,完善金融、税收、审计、统计、农业、规划、消费、投资、进出口、城乡建设、劳动就业、收入分 配、电力及产业运行、质量安全、节能减排等领域国民经济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利用机制,推进各级政府按照 统一体系开展数据采集和综合利用,加强对宏观调控决策的支撑。 推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信用信息共享交换 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信息资源,推动公共信用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数据的汇聚整 合,鼓励互联网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市场化的第三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使政府主导征信体系的权威性 和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平台的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依托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企业信用 信息公示系统,实现覆盖各级政府、各类别信用主体的基础信用信息共享,初步建成社会信用体系,为经济 高效运行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 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体系。到 2018 年,围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 区规划,在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质量诚信、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 旅游服务等领域探索开展一批应用试点,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合作开发和综合 利用。实时采集并汇总分析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 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有效促进各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8.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 市建设,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大数据应用市场化服务为重 点,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深入发掘公共服务数据,在城 乡建设、人居环境、健康医疗、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质 量安全、文化教育、交通旅游、消费维权、城乡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 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据的汇聚整合, 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医疗健康服务大数据。构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 专栏 4 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
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探索预约挂号、分级诊疗、远 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共享、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健康咨询等服务,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 程。鼓励和规范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研究,构建综合健康服务应用。 社会保障服务大数据。建设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的统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加强 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支撑大数据在劳动用工和社保基金监管、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监控、 劳动保障监察、内控稽核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效果跟踪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利用大数 据创新服务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教育文化大数据。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全国互通共享。建立 各阶段适龄入学人口基础数据库、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实现学生学籍档案在不同教育阶段 的纵向贯通。推动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 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加强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公 益设施建设,构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传播中国文化,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 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探索开展交通、公安、气象、安监、地震、测绘等跨部门、跨地域数据融合和协 同创新。建立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共同利用大数据提升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吸引社会优质 资源,利用交通大数据开展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建立旅游投诉及评价全媒体交互中心,实 现对旅游城市、重点景区游客流量的监控、预警和及时分流疏导,为规范市场秩序、方便游客出行、提升旅 游服务水平、促进旅游消费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 1.发展工业大数据。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 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 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打造智能工厂。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工 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物 联网、云计算和三维(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 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 2.发展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力培育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 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获取和分 析利用能力,充分发掘数据资源支撑创新的潜力,带动技术研发体系创新、管理 方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