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0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0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 180 分,考试时问为 12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 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答题方式详见答题纸上 的说明。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纸一并上交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Cu: 64 试题卷 0: 16 Na: 23 Ca: 40)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2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2007 年,我国首次调整饮用水标准。新《标准》规定,饮用水的 pH 在 6.5-8.0 之 间,符合健康标准。由于受酸雨影响(在我国酸雨中一般含有少量的硫酸),目前我国 天然水体大多呈弱酸性。要使 pH 低于 6. 5 的天然水达到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下列 处理方法最可行的是 A.加热 B.加入适量纯碱 C.加入适量氯化钡 D.加入适量明矾 二、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下面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这两种物质在氧 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明显不同,如导电性、硬 度等。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 B.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碳单质 C.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D.将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纯净物 9.如果用右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表所示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选项 1 A B C D 染色体 光合作用 细胞免疫 细菌 2 DNA 3 基因 同化作用 新陈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真菌 分解者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为使配制更为准确,在量筒中配制 100 毫升 10%的 NaOH 溶液
B.为了防止滤液溢出,过滤时滤纸边缘应高于漏斗边缘 C.测定溶液酸碱性时,为使现象更明显,加入的指示剂越多越好 D.检验铵盐和碱共热时有无氨气放出,应将红色石蕊试纸用水湿润 12.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 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5.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 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氘、 氚原子核内都只有 1 个质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 为氦原子核。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聚变是化学变化 B.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不同元素 C.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 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18.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用同一套气体发生装置 C.属于同种基本反应类型 B.可以用同一种气体收集方法 D.反应条件相同 21.铁制品在通常情况下很易生锈,制造时往往在铁制品表面电镀一层铜起防锈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镀铜铁制品不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使用 B.镀铜铁制容器可盛硝酸银溶液 C.镀铜铁制品不易生锈的原因之一是使铁隔绝了空气 D.镀铜铁制品是一种合金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31 分) 25.(3 分)提纯混有硫酸的硫酸铁溶液,可在该溶液中加入足量 试剂后,过滤。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6.(3 分)右图为 a、b 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 (1)a、b 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2)要从 b 物质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3) 若 要 得 到 溶 质 质 量 分 数 为 20% 以 上 的 a 溶 液 , 配 制 时 的 温 度 应 不 低 。 于 ℃ 四、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 39 分) 31.(6 分)某学校的课外活动小组要测定某块盐碱地中的 NaCl、Na2SO4;、Na2CO3 的含量, 为盐碱地的改造提供依据。下面是他们的测定步骤: (1)确定要测定地块的采样点。
(2)将采集好的土样晾干、粉碎、称量,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取滤液。 (3)对所取滤液进行以下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是足量的,得到的所有沉 淀中的阴离子都来自原土壤滤出液中) (4)称量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沉淀质量,计算得出盐碱地中上述三种盐的含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采样点时有下列四种方案,选用方案__ __较为合理。 A B C 。 ,试剂 B 的化学式是 (2)上述实验中试剂 A 的化学式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3)若上述实验中试剂 A 为氯化钡溶液,则按上述实验步骤最终测得土壤中 含量偏高。 32.(10 分)小王要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 做了下述实验。 可供选用的药品如下:①石灰石②澄清石灰 水③稀硫酸④浓硫酸⑤盐酸溶液⑥烧碱溶液⑦蒸 馏水。 D ,气体和试剂 C 的 可供选用的仪器如右图所示。 小王设计的实验方案为: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2)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广口瓶中分别放入 长势、大小均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和等体积的水,瓶口滴管内装有 NaOH 浓溶液,再将不同 体积的纯净二氧化碳气体充入三个瓶中,充入气体的成分分别是:甲瓶: 2000 毫升空气;乙瓶:1600 毫升空气、400 毫升 CO2;丙瓶:1400 毫升 空气、600 毫升 CO2,三套装置都如右图所示。 (3)将三套装置放在同一地点,太阳光照等量时间后,挤压滴管,充分 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观察进入三个瓶中水的体积。(植物呼吸作用的 速率变化忽略不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仪器名称用仪器下的大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仪器和药品是 写字母表示,内装的药品写序号),将所选仪器按要求连接,各接口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 (用仪器接口上的小写字母表示)。 (2)为小王的实验原理正确吗? 理由是 , (3)对小王设计的实验略加改变,理论上还可根据 变化,来判定 CO2 浓度变 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 34.(10 分)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浴解脂肪 而减肥,他们设计了探究的课题是: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 肪而有减肥作用。他们的实验过程如塑下: ①.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编号为 A.B.C。 ②取 A、B、C 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开水冲泡。 ③用 pH 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 A.B.C 三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 们的 pH 分别为 5.4、6. 3、6. 0。 ④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分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 在适宜的温度下保温 5 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水分并称量。根据脂肪块在茶水 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考虑脂肪块吸水),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2)在第②步实验操作中“相同的条件主要是指:水的温度、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 。 间及 _ _ 应相同。 (3)组内有看的同学认为,第④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 。 在第④步实验中, 根据实验的目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 左右。 (4)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下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 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 。 五、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 38 分) 38.(7 分)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向 50 克氧化铜粉末中通氢气,加热一段时间 后,测得固体质量减少 8g,求: (1)已反应掉的氧化铜质量。(列式计算) (2)若实验时用的氢气,是用右图标签所示的浓硫酸 稀释成稀硫酸后和足量的锌粒反应制取的。取用浓 硫酸 50 毫升,小心加入到 300 毫升水中稀释,稀释后 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9. (10 分)氢气可被用作清洁能源,但它的制取、 存储和运输都很困难。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糖类制取 氢气的新技术,有望解决这几大问题。 以这项技术为基础,未来的氢动力汽车将携带易于 存储的糖类,如淀粉,其化学式是(C6H10O5)。科学家使 用由多种特殊的酶组成的混合物,将淀粉和水转变成 CO2 和 H2 的混合气体,将 CO2 除去后, H2 进入燃料电池产生电力,驱动汽车前进。燃料箱容量为 55 升的汽车可携带约 27 千克淀粉 和 21 千克的水,完全转变,可以产生 4 千克氢气,其余为 CO2。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 问题: (l)利用该项技术,汽车运动时时的机械能最终由下列哪种能量转化而来 ▲
B.太阳能 A.化学能 C.电能 (2)混合物中的酶具有高效性、多样性和 (3)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淀粉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热能 ▲ 性。 (4)若一辆氢动力汽车正常行驶时,功率是 70 千瓦,氢气的热值是 1.4×108 焦/千 克,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是 50%,在阻力不变和不考虑其它能量损耗时,要使该车能 正常行驶,汽车每小时至少消耗氢气 (5)这种技术的实用化,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在汽车中怎样除去混合气体中的 CO2 就是 ▲ 千克 问题之一。有人提出了下列: ①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 ②将混合气体通过溶质质量: ③在常温下对混合气体加压,使之液化分离(在 20℃时,将 CO2 加压到 5.73×106 Pa, 即会液化;氢气在-239. 96℃以上温度时,加高压也不会液化)。从实用的角度考虑, 理论 上你认为哪种方案更适合在氢动力汽车上应用 (填序号)。 ▲
20l0 年杭州市各类招生文化考试 科 学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趣(每小题 4 分,共 2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地项符合题意) 题号 答案 1 D 2 B 3 B 4 D 5 D 6 C 二、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7 答案 D 8 C 9 B 10 D 11 A 12 D 13 A 14 D 15 C 16 D 17 B 18 B 19 C 20 C 21 C 22 A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31 分) 23.(6 分,每空 1 分) (1)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 (2)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青菜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3)适当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补充光照;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晚上适 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等等 (4)将新鲜水稻种子晒干后贮藏 (5)后代能保持 A 品种葡萄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 (6)适宜浓度的生长索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4.(5 分,每空 1 分) (1)凝集原的种类 (2)受血者和献血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3)O 型 ;A 型 25.(3 分)氢氧化铁或氧化铁(写化学式也给分)(1 分) 3H2SO4 + 2Fe(OH)3 == 26.(3 分,每空 1 分(1)65 27.(4 分,每空 2 分) 9; 15 28.(6 分,每空 2 分)(1)5.3; 29.(4 分,每空 2 分)B; 东南 四、实验、筒答题(本大题共 39 分) (2 分) (2)蒸发溶剂 Fe2(SO4)3 十 6 H2O (3)80 5.l (2)Ff=0.3FN 30.(5 分,每空 1 分) (l)研究中学生流感发病率与季节(和性别)的关系 (2)随机抽样 (3)15.4% (4)春、冬季发病率较高;(男女生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5)必须具备流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31.(6 分,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 (1)C, (2) Ba(NO3)2 (3)NTaCl(或氯化钠) 32. (10 分) HNO3 或 HCl ;CO2 + Ba(OH)2 == BaCO3↓+H2 O; (l)A:①⑤;B:⑦;D:④(或 A:①⑤;B:④;D:⑦)(3 分);abcfg(或 afgbe) (2 分)
(2)正确(1 分);CO2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根据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推 测出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 CO2 的体积(2 分) (3)植物质量的变化或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2 分) 33.(8 分) (l)连接如图(2 分) (2)0. 75(2 分) 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2 分) 灯泡的电压增大,电功率增大,温度升高(2 分) 34. (10 分,每空 2 分) (1)③ (2)水的质量或体积 (3)要设置对照实验,37℃ (4)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五、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 38 分) 35.(9 分) (1 分) (l)S 闭合,S0 断开 (2)根据 P=IU,I=U/I,得 R=U2/P 设加热状态的电功率为 P 加热,保温状态时的电功率和阻值分别为 P 保温、R 串 R 串, 加热状态:R=U2/P 加热 =(220V)2/110W=44Ω 保温状态:R 串=R+R0= U2/P 保温 =(220V)2/4110W=1210Ω (1 分) (1 分) R0=1210Ω–44Ω=1166Ω (1 分) (1 分) (3)水的温度下降越来越慢 (开始降温快些,后来降温慢些)。 (2 分) (4)根据 Q=cm(to 一 t) 及ρ=m/V 得: Q =cρV(to 一 t) (1 分) =4.2×103J/(kg.·℃) ×1.0×l03Kg/m30.5× l0-3m3×(80℃一 20℃) =1.26×105J (1 分) 36.(4 分)光路图 37.(8 分) (1)根据 F=ρgV 排得 (1 分) F=1. 2kg/m3×10N/kg×3.0×103 m3 =3.6×106N (1 分) (2)根据 W=Pt 得 (1 分) W=3000kW×6000h=1.8×l07kWh (3)磁铁、线圈 (4)C (2 分) (2 分) (1 分) 38.(7 分,其它解法正确同样给分) (1)解:设参加反应的 CuO 的质量为 X (1 分) H2+CuO Cu 十 H2O 减少的固体质量 (1 分) 80 X 64 80:16=X:8 克 X= 40 克 16 8 克 (1 分) (1 分) (1 分)
答:参加反应的 CuO 的质量为 40 克 (2)23% 39.(10 分,配平 2 分,其余每空 2 分) (1) B (2) 专一 (2 分) (3) 1 (C6H10O5)n + 7n H2O 12n H2↑+ 6n CO2 ↑ 3.6; (4) (5)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