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基于Matlab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仿真实验PDF教程.pdf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资料共3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计算机控制系统 仿真实验 实验一 基于 Matlab 的控制系统模型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 Matlab 的使用环境,学习 Matlab 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编程方法 2. 学习使用 Matlab 进行各类数学变换运算的方法 3. 学习使用 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 实验器材 x86 系列兼容型计算机,Matlab 软件 三、 实验原理 1. 香农采样定理 对一个具有有限频谱的连续信号 f(t)进行连续采样,当采样频率满足 2 S max 时,采样信号 f*(t) 能无失真的复现原连续信号。 作信号 f t )(  5 e 10  t 和 f * t )(  e 5 kT10  的曲线,比 较采样前后的差异。 幅度曲线: T=0.05 t=0:T:0.5 f=5*exp(-10*t) subplot(2,1,1) plot(t,f) grid subplot(2,1,2) stem(t,f) grid 请改变采样周期 T,观察不同的采样周期下的采样 效果。 幅频曲线: w=-50:1:50 F=5./sqrt(100+w.^2) plot(w,F) grid |  jF ( 若 |1.0|) F |)0( ,选择合理的采样周期 max T 并验加以证 w=-400:20:400 ws=200 Ts=2*pi/ws F0=5/Ts*(1./sqrt(100+(w).^2)) F1=5/Ts*(1./sqrt(100+(w-ws).^2)) F2=5/Ts*(1./sqrt(100+(w+ws).^2)) plot(w,F0,w,F1,w,F2) grid 请改变采样频率 ws,观察何时出现频谱混叠? 2. 拉式变换和 Z 变换 使用 Matlab 求函数的拉氏变换和 Z 变换 拉式变换: syms a w t f1=exp(-a*t) laplace(f1) f2=t laplace(f2) f3=t* exp(-a*t) laplace(f3) f4=sin(w*t) Z 变换: syms a k T f1=exp(-a*k*T) ztrans(f1) f2=k*T ztrans(f2) f3=k*T*exp(-a*k*T) ztrans(f3) f4=sin(a*k*T) 第 1 页 共 31 页
计算机控制系统 仿真实验 ztrans(f4) f5=a^k ztrans(f5) 反 Z 变换 syms z a T f1=z/(z-1) iztrans(f1) f2=z/(z-exp(-a*T)) iztrans(f2) f3=T*z/(z-1)^2 iztrans(f3) f4=z/(z-a) iztrans(f4) f5=z/((z+2)^2*(z+3)) iztrans(f5) laplace(f4) f5=exp(-a*t)*cos(w*t) laplace(f5) 反拉式变换 syms s a f1=1/s ilaplace(f1) f2=1/(s+a) ilaplace(f2) f3=1/s^2 ilaplace(f3) f4=w/(s^2+w^2) ilaplace(f4) f5=1/(s*(s+2)^2*(s+3)) ilaplace(f5) 3. 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与转化 传递函数模型:num=[b1,b2,…bm],den=[a1,a2,…an], sG )(  num den  m n sb 1 sa 1   sb 2 sa 2 m 1  n 1        b m b n z m p ) ) n 零极点增益模型:z=[z1,z2,……zm],p=[p1,p2……pn],k=[k], sG )(  sk ( s (   z 1 p 1 )( )( s s   z 2 p 2  s ( )  s ) (   建 立 系 统 模 sG )(  ss )1 (  s )(2   )3 ( s  2 s   s 5 s  6 2 s 型 和 2 z   z 5 z  6 2 z  )3 ( z  zG )( zz )1 (  z )(2   传递函数模型: num=[1,1,0] den=[1,5,6] T=0.1 Gs1=tf(num,den) Gz1=tf(num,den,T) 零极点增益模型: z=[0,-1] p=[-2,-3] k=[1] T=0.1 Gs2=zpk(z,p,k) Gz2=zpk(z,p,k,T) 传递函数模型和零极点增益模型相互转化 传递函数模型转化零极点增益模型: num=[1,1,0] den=[1,5,6] T=0.1 Gs1=tf(num,den) Gz1=tf(num,den,T) [z,p,k]=tf2zp(num,den) Gs2=zpk(z,p,k) Gz2=zpk(z,p,k,T) 零极点增益模型转化传递函数模型: z=[0,-1] p=[-2,-3] k=[2] T=0.1 Gs1=zpk(z,p,k) Gz1=zpk(z,p,k,T) [num,den]=zp2tf(z',p',k) Gs2=tf(num,den) Gz2=tf(num,den,T) 第 2 页 共 31 页
计算机控制系统 仿真实验 建立系统模型 sG )(  s ( s 2 ( s )(1 2  s )(2  s )2 2   s 2 4 )8   和 zG )(  z ( z 2 ( z )(1 2  z )(2  z )2 2   z 2 4 )8   num1=[1,1] num2=[1,2,2] den1=[1,0,2] den2=[1,4,8] num=conv(num1,num2) den=conv(den1,den2) T=0.1 Gs1=tf(num,den) Gz1=tf(num,den,T) [z,p,k]=tf2zp(num,den) Gs2=zpk(z,p,k) Gz2=zpk(z,p,k,T) 四、 实验步骤 1. 根据参考程序,验证采样定理、拉氏变换和 Z 变换、控制系统模型建立的方法 2. 观察记录输出的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 3. 自行选则相应的参数,熟悉上述的各指令的运用方法 五、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记录输出的数据和图表并分析 六、 总结 第 3 页 共 31 页
计算机控制系统 仿真实验 实验二 基于 Matlab 的离散控制系统仿真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 Matlab 的命令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的方法 2. 学习使用 Matlab 中的 Simulink 工具箱进行系统仿真的方法 二、 实验器材 x86 系列兼容型计算机,Matlab 软件 三、 实验原理 1. 控制系统命令行仿真 建立如图所示一阶系统控制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 %时间响应 impulse(gs) %单位脉冲响应 impulse(gz) %离散单位脉冲响应 step(gs) %单位阶跃响应 step(gz) %离散单位阶跃响应 %频率响应 freqs(num,den) %频率响应 freqz(num,den) %频率响应 close bode(gs) %波特图 bode(gz) %波特图 nyquist(gs) %奈奎斯特曲线 nyquist(gz) %奈奎斯特曲线 nichols(gs) %尼科尔斯曲线 nichols(gz) %尼科尔斯曲线 一 阶 系 统 闭 环 传 递 函 数 为  3  s s /3 /31  sG )(  ,转换为离散系统脉冲传 3 s 递函数并仿真。 %模型建立 num=[3] %传递函数分子 den=[1,3] %传递函数分母 T=0.1 %采样周期 gs=tf(num,den) %传递函数模型建立 gz=c2d(gs,T,'zoh') %转化为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 数模型 %'zoh' 零阶保持器变换 %'foh' 三角变换(一阶保持器) %'tustin' 双线性变换 %'prewarp' 带频率预畸的双线性变换 %'matched' 零极点匹配变换 %模型特性 [z,p,k]=tf2zp(num,den) %求零极点 pzmap(gs) %零极点图 grid pzmap(gz) %零极点图 grid rlocus(gs) %根轨迹图 grid rlocus(gz) %根轨迹图 grid 第 4 页 共 31 页
计算机控制系统 仿真实验 建立如图所示二阶系统控制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 R(s) R(z) + - E(s) 25 s(s+2×0.4×5) 1 C(s) C(z) 二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sG )(  ss (  2 5 2 s  54.02  s  2 5 ,请转换为离散系 2 5 )54.02  5 )54.02    2 1  ss ( 统脉冲传递函数并仿真,改变参数,观察不同的系统的仿真结果。 2. 控制系统的 Simulink 仿真 按图建立系统的 Simulink 模型,对不同的输入信号进行仿真,改变参数,观察不同的仿真结果。 将上述系统离散化并仿真,观察仿真结果。 四、 实验步骤 1. 根据实验原理对控制系统进行软件仿真 2. 观察记录输出的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3. 自行选择参数,练习仿真方法,观察不同的仿真结果 五、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记录输出的数据和图表并分析。 六、 总结 第 5 页 共 31 页
计算机控制系统 仿真实验 实验三 连续系统 PID 控制器设计及其参数整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 PID 控制规律及控制器实现。 (2) 对给定系统合理地设计 PID 控制器。 (3) 掌握对给定控制系统进行 PID 控制器参数在线实验工程整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串联校正中,比例控制可提高系统开环增益,减小系统稳态误差,提高系统的控制 精度,但会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甚至可能造成系统闭环系统不稳定;积分控制可以提 高系统的型别(无差度),有利于提高系统稳态性能,但积分控制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 开环极点。使信号产生 90°的相位滞后,于系统的稳定不利,故不宜采用单一的积分控制 器;微分控制规律能反映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产生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以增加系统的 阻尼程度,从而改善系统的稳定性,但微分控制增加了一个-1/τ 的开环零点,使系统的相 角裕度提高,因此有助于系统稳态性能的改善。 在串联校正中,PI 控制器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同时也增加了一个位于 s 左半平面的开环零点。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可以提高系统的型别(无差度),减小稳态误 差,有利于提高系统稳态性能;负的开环零点可以减小系统的阻尼,缓和 PI 极点对系统产 生的不利影响。只要积分时间常数 Ti 足够大,PI 控制器对系统的不利影响可大为减小。PI 控制器主要用来改善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 在串联校正中,PID 控制器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和两个位于 s 左半平面 的开环零点。除了具有 PI 控制器的优点外,还多了一个负实零点,动态性能比 PI 更具有 优越性。通常应使积分发生在低频段,以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而使微分发生在中频段, 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PID 控制器传递函数为 Ge(s)=Kp(1+1/Ti s +Tds),注意工程 PID 控制器仪表中比 例参数整定常用比例度 δ%,δ% =1/Kp*100%. 三、实验内容 (1)Ziegler-Nichols——反应曲线法 e-Ls 的场合。先测出系统处于开环状态 反应曲线法适用于对象传递函数可以近似为 下的对象动态特性(即先输入阶跃信号,测得控制对象输出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 6-25 所 示,然后根据动态特性估算出对象特性参数,控制对象的增益 K、等效滞后时间 L 和等效 时间常数 T,然后根据表 6-4 中的经验值选取控制器参数。 第 6 页 共 31 页
计算机控制系统 仿真实验 图 6-25 控制对象开环动态特性 表 6-4 反应曲线法 PID 控制器参数整定 比例度 δ% 比例系数 Kp 积分时间 Ti 微分时间 Td 控制器类型 P PI PID KL/T 1.1KL/T 0.85KL/T T/KL 0.9T/KL 1.2T/KL ∞ L/0.3 2L 0 0 0.5L 【范例 6-7】已知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G(s)= 试设计 PID 控制器校正,并用反应曲线法整定 PID 控制器的 Kp、Ti 和 Td,绘制系统校正 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记录动态性能指标。 【解】 1)求取被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参数 K、L、T。 %graph32.m num=10;den=conv([1,1],conv([1,3],[1,5])); G=tf(num,den);step(G); k=dcgain(G) k=0.6667 第 7 页 共 31 页
计算机控制系统 仿真实验 图 6-26 控制对象开环阶跃响应曲线 程序运行后,得到对象的增益 K=0.6667,阶跃响应曲线如图 6-26 所示,在曲线的拐点处 作切线后,得到对象待定参数;等效滞后时间 L=0.293s,等效时间常数 T=2.24-0.293=1.947s。 2) 反应曲线法 PID 参数整定 %graph33.m num=10;den=conv([1,1],conv([1,3],[1,5])); k=0.6667;L=0.293;T=1.947; G=tf(num,den); Kp=1.2*T/(k*L);Ti=2*L;Td=0.5*L; Kp,Ti,Td, s=tf('s'); Gc=Kp*(1+1/(Ti*s)+Td*s); GcG=feedback(Gc*G,1);step(GcG) Kp = 11.9605 Ti = 0.5860 第 8 页 共 31 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