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4 年上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60 分,第 1 至 21 小题每题 2 分;22 至 27 小题每题 3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04 年 3 月,青浦区“惊现上海第一人”的同时,还山土一只几乎没有野猪特征的 红彩猪形陶器,它 A.说明了吴越文化起源于畜牧 C.证实了上海曾经是陶瓷中心 B.反映了该地区驯化猪的历史 D.显示了青浦的先民只用红色 B.屈原的作品 2.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A.古籍的记载 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 2300 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 D.荀子 B.孔子 C.孟子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5.“豪人之室,连禁数百,青田满野,奴婢千群,待厨万计,……琦路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 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 A.封爵将领 6.公元 997 年,宋廷岁收 2200 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 B.豪强地主 C.僧侣贵族 D.江南巨贾 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000 多万缗,收支却 亏 1500 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7.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起朔漠,并西城,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 B.元 C.明 D.清 8.1712 年,彼得一世“建立了新都圣彼得堡——新俄罗斯的象征”。“新俄罗斯”巩固了 A.金融贵族和工业家的国家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家 9.西方学者评价 1832 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 这是因为 B.手工场主和贵族的国家 D.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10.进入 19 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劫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 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 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 打开商品市场 B. 扩大资本输出 C. 夺取香港诸岛 D.巩固远东霸权 11.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 A 《天津条约》 B 《中法新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2. 1861 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圆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 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 英国军队 B 法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13.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 话强调了
A 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C 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B 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D 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14. 让发电机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是 15. 1918 年,各省推选国会议员,“结果总是和控制该地区的军事要人的观点一致,……在 17 个向新国会派 出代表团的省份中.有 13 个省的军阀是与段祺瑞结盟的.” 引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这说明段祺瑞 A 得到国民党的支持以 C 屈从日本人的威胁 B 仿照俄罗斯的做法 D 继承衷袁世凯的衣钵 16. 在下列文献中,反映 20 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17.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 年 6 月 28 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 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A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C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B 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D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18.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生存途径。”通 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A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D 八·一二事变
19.观察下列纸币,它发行于 A 北伐战争时期 B 1 年内战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0. 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A. 一个中国 B 三个世界 C 一国两制 D 四项原则 21.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授身全民抗战……。 引自汪雨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 这段话表明了对 A 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 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 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 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以下选择题每题 3 分 22. 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 23.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 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C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B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24.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 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 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 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 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25.据粗略统计,清末赴某国留学人数: 1901 年为 274 年,1903 年为 1300 人,至废科举的 1905 年则猛增到 8000 人,翌年更是达到 12,000 人. 以上材料中的某国是 A 美国 C 法国 26.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 D 日本 B 英国 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 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 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 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27. 观察下列漫画,在各选项中为该画选择一个主题. A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B 德国东西分裂加剧 C 世界两极格局解体 D 全球经济差距扩大 二. 简释题(共 34 分) 28. 2004 年 4 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如图).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 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 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 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 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 问题: 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6 分) 29. 1607 年,100 多名男子乘三艘帆船从不列颠启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 与火中孕育一种崭新的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加速度的变化. 1700---1860 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 <单位:万人>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1700 1820 1860 75.0 32.5 16.0 22.3 788.4 2724.0 2.7 177.2 400.0 合计 100.0 998.1 3140.0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 麦迪森(Angus Maddison)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问题: (6 分) (1) 在这 160 年间,美国人口构成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4 分) (2) 这种变化趋势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 分) 30.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5 分) (1) 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 分) (2)为什么: “四百万人同一哭”?(2 分) (3) “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 分) 31. 观察下列图片
问题: 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 (6 分) 32. 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6 分)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垃牟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 也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 问题: (1) 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 “ 西方的社会制度”的命运? (1 分) (2)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 (1 分) 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3 分) (3) 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 (1 分) (天津解放后)有一次座谈,一位资本家问道: “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 的,是有罪的. 我还准备多开几家,那不是罪更大了吗?……“刘少奇 回答:“你开的厂是有剥削,你用剥削来的资本再开几家厂,将来, 交给国家……这样的剥削是有功的。……”这一段话后来被概括为 “剥削有功论”,受到 极大论和非议。 引自王《与君同乐,风雨无悔》 33.
问题: (5 分) (1)这位资本家提出的问题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什么? (2 分) (2) 刘少奇的回答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什么政策?(1 分) (3) 采用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1 分) (4)在什么背景下“这一段话……受到极大密谋和非议”?(1 分) 三、问答题 (共 26 分) 34、“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 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13 分) 35.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本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 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 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 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 (13 分) (1) 两位学者急论的焦点是什么? (2 分) (2) 你持什么观点? 请结合史实简要阐述? 四. 材料分析论证题 (共 30 分) 36.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 “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 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字 家……各有讨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选题 2 分,观点 12 分,史实 12 分,文字 4 分) 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2、联系中外史实的详略以说明观点为理。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答 案
2A 8D 18A 5B 6D 3C 9C 4D 10A 11 A 1 B 7B 16D 20A 23A 28.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7 B 21B 22C 24 A 12 C 13 B 14C 19 C 25D 26 C 27D 15D 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 念有本质区别。 29. (1) 土著人口骤减,白种和黑种人口剧增或成为当地的主体,人口总数大幅上升. (2) 提供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带去了商品经济和近代制度(或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形成了美 利坚民族. 30. (1) 1896 年 (2) 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3)被迫离开 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31. A: 大片的农田、稀疏的建筑、教堂(或西式建筑)、小路……以农业为主,但已可看到西方的影 响: B:现代化的建筑群、灯光(或夜景)和道路,保留着原先教堂(或西式建筑)……呈现繁荣的景象。 A----B: 跨时代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特征。 32. (1)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或“大萧条”) (2)罗斯福新政.确保自由企业制度,国家大规 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或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3) 国 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3. (1) 全国刚解放或共产党主张消灭剥削, 时人对共产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了解不多. (2) 国 家资本主义政策. (3) 百废待兴, 过渡时期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4) 文化大革命. 34. 名称: 原因, 表现, 例 : 名称: 贞观之治或唐前期 原因: 勒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 轻儒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 纳谏,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35. (1) 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 见下列要素与要点,持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要素 “欧洲说”要点 “世界说”要点 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 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 新航路开辟后 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两极格局结束后 36. 本题实施专家团体按评分规则整体阅卷,至少由三人独立评判,然后,对三位专家给出的总分作两 两比较,得出三个比较值.如有一个比较值等于或大于 5 分,由中心组重阅:如都小于 5 分,则对三位专家给分 的平均数进行 4 舍 5 入的处理作为最终得分. 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 加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资本输出加强经济 体化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 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 经济改革与区域经济合作 注意: 本题旨在了解考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可以从一个方面深入论述,略述其它,也可以对物 质,精神等文明作全面论述,对特别有个性的论述,应交阅卷组长.提出特别讨论. (1) 选题: 题论相符,确切明了;题论基本相符,不够确切 (2)观点:如体现以下基本观点 人类文明是全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以其体现的明确程度给分) 人类文明是前后继承、创造、发展的;(以其体现的明确程度给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