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AM及SSB调制与解调.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3.2 SSB调制解调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一、 引言 1.1 概述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内容抽象,基本概念较多,是 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通过 MATLAB 仿真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它的原理,因此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在 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设计是 AM 及 SSB 调制解调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用于实现 AM 及 SSB 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并显示仿真结果,根据仿真显示结果分析所设计的系统性能。在课程设 计中,幅度调制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振幅,使其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其他参数不变。 同时也是使高频载波的振幅载有传输信息的调制方式。 1.2 课程设计的目的 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我需要通过多方搜集资料与分析: (1) 掌握模拟系统 AM 和 SSB 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2) 来理解并掌握 AM 和 SSB 调制解调的具体过程和它在 MATLAB 中的实现方法; (3) 掌握应用 MATLAB 分析系统时域、频域特性的方法,进一步锻炼应用 MATLAB 进行编程 仿真的能力。 通过这个课程设计,我将更清晰地了解 AM 和 SSB 的调制解调原理,同时加深对 MATLAB 这 款《通信原理》辅助教学操作的熟练度。 1.3 课程设计的要求 (1) 熟悉 MATLAB 的使用方法,掌握 AM 信号的调制解调原理,以此为基础用 MATLAB 编程实 现信号的调制解调; (2) 设计实现 AM 调制与解调的模拟系统,给出系统的原理框图,对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设 计说明; (3) 采用 MATLAB 语言设计相关程序,实现系统的功能,要求采用一种方式进行仿真,即直 接采用 MATLAB 语言编程的静态方式。要求采用两种以上调制信号源进行仿真,并记录各个输出 点的波形和频谱图; (4) 对系统功能进行综合测试,整理数据,撰写课程设计论文。 二、AM 调制与解调及抗噪声性能分析 2.1 AM调制与解调 2.1.1 AM调制与解调原理 成绩: 1
幅度调制是由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幅度,使正弦载波的幅度随着调制信号而改变的调制 方案,属于线性调制。 AM信号的时域表示式: 频谱: 调制器模型如图所示: AM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如图所示: 图1-1 调制器模型 时域 频域 AM信号的频谱由载频分量、上边带、下边带三部分组成。它的带宽是基带信号带宽的2倍。 图1-2 调制时、频域波形 在波形上,调幅信号的幅度随基带信号的规律而呈正比地变化,在频谱结构上,它的频谱完全是基 带信号频谱在频域内的简单搬移。 所谓相干解调是为了从接受的已调信号中,不失真地恢复原调制信号,要求本地载波和接收信 成绩: 2
号的载波保证同频同相。相干载波的一般模型如下: 将已调信号乘上一个与调制器同频同相的载波,得 S AM t)(  cosw t c    )]( [ tmA 0 1 [ 2 tmA 0  2 cos tw c 1 [ 2 )](  tmA 0  )]( cos 2 tw c 由上式可知,只要用一个低通滤波器,就可以将第1项与第2项分离,无失真的恢复出原始的调 制信号 )( TM 0  1 2 [ ( TMA 0  )] 相干解调的关键是必须产生一个与调制器同频同相位的载波。如果同频同相位的条件得不到满 足,则会破坏原始信号的恢复。 2.1.2 调试过程: t=-1:0.00001:1; %定义时长 A1=6; %调制信号振幅 A2=10; %外加直流分量 f=3000; %载波频率 w0=2*f*pi; %角频率 Uc=cos(w0*t); %载波信号 subplot(5,2,1); plot(t,Uc); %画载波信号 title('载波信号'); axis([0,0.01,-1,1]); %坐标区间 T1=fft(Uc); subplot(5,2,2); plot(abs(T1));%画出载波信号频谱 title('载波信号频谱'); axis([5800,6200,0,200000]); %坐标区间 mes=A1*cos(0.002*w0*t); %调制信号 subplot(5,2,3); %傅里叶变换 成绩: 3
plot(t,mes);%画出调制信号 title('调制信号'); T2=fft(mes); %傅里叶变换 subplot(5,2,4); plot(abs(T2)); %画出调制信号频谱 title('调制信号频谱'); axis([198000,202000,0,1000000]); %坐标区间 Uam1=A2*(1+mes/A2).*cos((w0).*t); subplot(5,2,5); plot(t,Uam1);%画出已调信号 title('已调信号'); T3=fft(Uam1); %已调信号傅里叶变换 subplot(5,2,6); plot(abs(T3)); ;%画出已调信号频谱 title('已调信号频谱'); axis([5950,6050,0,900000]); %坐标区间 %AM 已调信号 sn1=20; %信噪比 db1=A1^2/(2*(10^(sn1/10))); %计算对应噪声方差 n1=sqrt(db1)*randn(size(t)); %生成高斯白噪声 Uam=n1+Uam1; %叠加噪声后的已调信号 Dam=Uam.*cos(w0*t); %对AM已调信号进行解调 subplot(5,2,7); plot(t,Dam);% 滤波前的AM解调信号 title('滤波前的AM解调信号波形'); T4=fft(Dam); %求AM信号的频谱 subplot(5,2,8); plot(abs(T4));% 滤波前的AM解调信号频谱 title('滤波前的AM解调信号频谱'); axis([187960,188040,0,600000]); Ft=2000; %采样频率 fpts=[100 120]; %通带边界频率fp=100Hz 阻带截止频率fs=120Hz mag=[1 0]; dev=[0.01 0.05]; %通带波动1%,阻带波动5% 成绩: 4
%由fir1设计滤波器 [n21,wn21,beta,ftype]=kaiserord(fpts,mag,dev,Ft); %kaiserord估计采用凯塞窗设计的FIR滤波器的参数 b21=fir1(n21,wn21,Kaiser(n21+1,beta)); z21=fftfilt(b21,Dam); %FIR低通滤波 subplot(5,2,9); plot(t,z21,'r');% 滤波后的AM解调信号 title('滤波后的AM解调信号波形'); axis([0,1,-1,10]); T5=fft(z21); %求AM信号的频谱 subplot(5,2,10); plot(abs(T5),'r');%画出滤波后的AM解调信号频谱 title('滤波后的AM解调信号频谱'); axis([198000,202000,0,500000]); 运行结果: 成绩: 5
成绩: 6
2.2 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2.2.1抗噪声性能分析原理 AM线性调制系统的相干解调模型如下图所示。 )(m tS 图中 图3.5.1 线性调制系统的相干解调模型 可以是AM调幅信号,带通滤波器的带宽等于已调信号带宽[10]。下面讨论AM调制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11]。 AM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为  A 通过分析可得AM信号的平均功率为 S AM )t( [ 0  )]t(m cosw t c 又已知输入功率 N i n B 0 ( S AM i ) 2  A 0 2  )t(m 2 2 , 其中B表示已调信号的带宽。 由此可得AM信号在解调器的输入信噪比为 ( NS i i ) AM  2 A  0 n2 0 2 )t(m B AM  AM信号经相干解调器的输出信号为 因此解调后输出信号功率为 )t(m0  1 2 )t(m 2 )t(m 2 A  0 fn4 0 H ( S 0 ) AM )t(m 2 0  1 4 2 )t(m 在上图中输入噪声通过带通滤波器之后,变成窄带噪声 )t(n i ,经乘法器相乘后的输出噪声为 n (t) p   经LPF后, n (t)cosw t i c 1 1 2 2 n (t) c  因此解调器的输出噪声功率为  [n (t)cosw t-n (t)sinw t]cosw t c c c c s [n (t)cos2w t-n (t)sin2w t] c s c c )t(n 0  1 2 )t(n c N 0  2 )t(n 0  1 4 2 )t(n c  1 4 N i 可得AM信号经过解调器后的输出信噪比为 成绩: 7
( NS 0 0 ) AM  2 )t(m n B 0  2 )t(m fn2 0 H 由上面分析的解调器的输入、输出信噪比可得AM信号的信噪比增益为 GAM  NS 0 NS i 0 i  2 )t(m2 2 2 A  0 )t(m %清除窗口中的图形 %定义变量区间 %给出相干载波的频率 %定义输入信号幅度 %定义调制信号频率 %输入调制信号表达式 %输入小信躁比(dB) %由信躁比求方差 %产生小信噪比高斯白躁声 %输出调制信号表达式 %输出叠加小信噪比已调信号波形 %输入大信躁比(dB) %由信躁比求方差 %产生大信噪比高斯白躁声 %输出已调信号波形 %划分画图区间 %画出输入信号波形 2.2.2 调试过程 clf; t=0:0.01:2; fc=50; A=10; fa=5; mt=A*cos(2*pi*fa.*t); xzb=5; snr=10.^(xzb/10); db=A^2./(2*snr); nit=sqrt(db).*randn(size(mt)); psmt=(A+mt).*cos(2*pi*fc.*t); psnt=psmt+nit; xzb1=30; snr1=10.^(xzb1/10); db1=A^2./(2*snr1); nit1=sqrt(db1).*randn(size(mt) ); psnt1=psmt+nit1; subplot(2,2,1); plot(t,nit,'g'); title('小信噪比高斯白躁声'); xlabel(' t'); ylabel(' nit'); subplot(2,2,2); plot(t,psnt,'b'); title('叠加小信噪比已调信号波形'); xlabel('时间'); 成绩: 8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