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高频电子线路答案(高瑜翔版).doc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资料共2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第四章 参考答案
2.4 解:为计算简化,这里 1R 与电容 2C 的容抗之比 R 1  CX 2 2 较大,可采用部分接入法公式 C  CC 1 2 CC  1 2  100 ( pF ) L  2 2( 电感 1 ) Cf  o  1 2 CC  1 C RT 1R 在两端等效为 接入系数 n=  .0 (253 mH )  2  ** Rnn  (20 k  ) 电感固有品质因数 50,对应的固有谐振电阻 端等效电阻为 RR T o R R  T o  (16  k ) Q R o o  Cf o 2   (58.79 k  )  有载品质因数 Q L   2 Cf o  16  10 3  10 习 题 第三章 3.1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应对它提出哪些主要要求? 答:高频功率放大器的主要作用是放大高频信号或高频已调波信号,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 流输出功率。要求具有高效率和高功率输出。 3.2 为什么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要采用谐振回路作负载?若回路失谐将产生什么结果?若 采用纯电阻负载又将产生什么结果? 答:因为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集电极电流 ic 为电流脉冲,负载必须具有滤波功能,否则 不能获得正弦波输出。若回路失谐集电极管耗增大,功率管有损坏的危险。若采用纯电阻 负载则没有连续的正弦波输出。 3.3 高频功放的欠压、临界和过压状态是如何区分的?各有什么特点? 答:根据集电极是否进入饱和区来区分,当集电极最大点电流在临界线右方时高频功放工 作于欠压状态,在临界线上时高频功放工作临界状态,在临界线左方时高频功放工作于过 压状态。 欠压状态的功率和效率都比较低,集电极耗散功率也较大,输出电压随负载阻抗变化 而变化,较少使用,但基极调幅时要使用欠压状态。 临界状态输出功率大,管子损耗小,放大器的效率也较高。
过压状态下,负载阻抗变化时,输出电压比较平稳且幅值较大,在弱过压时,效率可 达最高,但输出功率有所下降,发射机的中间级、集电极调幅级常采用过压状态。 3.4 分析下列各种功放的工作状态应如何选择? (1) 利用功放进行振幅调制时,当调制的音频信号加到基极或集电极时,如何选择功放的工 作状态? (2) 利用功放放大振幅调制信号时,应如何选择功放的工作状态? (3) 利用功放放大等幅度信号时,应如何选择功放的工作状态? 答:(1) 当调制的音频信号加到基极时,选择欠压状态;加到集电极时,选择过压状态。 (2) 放大振幅调制信号时,选择欠压状态。、 (3) 放大等幅度信号时,选择临界状态。 3.5 两个参数完全相同的谐振功放,输出功率 Po 分别为 1W 和 0.6W,为了增大输出功率, 将 VCC 提高。结果发现前者输出功率无明显加大,后者输出功率明显增大,试分析原因。 若要增大前者的输出功率,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前者工作于欠压状态,故输出功率基本不随 VCC 变化;而后者工作于过压状态,输出 功率随 VCC 明显变化。在欠压状态,要增大功放的输出功率,可以适当增大负载或增大输 入信号。 3.6 一谐振功放,原工作于临界状态,后来发现 Po 明显下降,C 反而增加,但 VCC、Ucm 和 uBEmax 均未改变(改为:VCC 和 uBEmax 均未改变,而 Ucm 基本不变(因为即使 Ucm 变化很 小,工作状态也可能改变,如果 Ucm 不变,则 Uce 不变,故工作状态不应改变)),问此时 功放工作于什么状态?导通角增大还是减小?并分析性能变化的原因。 答:工作于过压状态(由于 Ucm 基本不变,故功率减小时,只可能负载增大,此时导通角 不变);导通角不变 3.7 某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频率 f =520MHz,输出功率 Po=60W,VCC=12.5V。(1) 当C=60% 时,试计算管耗 PC 和平均分量 c0I 的值;(2) 若保持 Po 不变,将C 提高到 80%,试问管耗 PC 减小多少? 解:(1) 当C=60%时, P D  P 0  C  60 6.0  100 W P C  P D  P 0  100  60  40 W I C 0  P D V CC  100 5.12  8 A (2) 若保持 Po 不变,将C 提高到 80% P D  P 0  C  60 8.0  75 W P C  P D  P 0  75  60  15 W 3.8 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如图 3.1(c)所示,晶体管的理想化转移特性如题 3.8 图所示。已知: V  BB 0.2 V u , i  1.1cos ( t V ) ,回路调谐在输入信号频率上,试在转移特性上画出输入 电压和集电极电流波形,并求出电流导通角及 c0I 、 c1mI 、 c2mI 的大小。
题 3.8 图 u V  BE BB 解:由  u i  cos1.12.0  Vt ,可作出它的波形如图(2)所示。 根据 uBE 及转移特性,在图中可作出 iC 的波形如题图 3.8(s)。由于 t=0 时, (0.2 1.1) =1.3 , V V  则 u BE  u BE max  Ci max  0.7 A 。 因为 U im cos  U BE on ( ) V  ,所以 BB cos   U BE(on) U  V BB im  0.6 0.2  1.1  0.364, 则得 69  由于 0(69 )    0.249 , 1(69 )    0.432 , 2(69 )    0.269 ,则 题 3.8(s)图 I c 0 1 c m 2 c m I I     0  1  2 (69 ) i  C (69 ) i  C (69 ) i  C max max max    0.249 0.7 0.432 0.7 0.269 0.7       0.174 0.302 0.188 A A A 3.9 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在欠压区,要求输出功率 Po=5W。已知 VCC=24V,VBB= VBZ,Re=53, 设集电极电流为余弦脉冲,即 0 0 ut u   cos   C i i  Cmax  0  i i 试求电源供给功率 PD,集电极效率C。 解: 90 ,  0  .0 319 ,  1  5.0 P 0  1 2 IR e 2 1 mc  I 1 mc  2 P 0 R e  52  53  .0 434 A i C max  I 1 mc  1  434 .0 5.0  .0 868 A I C 0   0 max C i  .0 868  .0 319  .0 277 A P D  IV CC C 0  24  .0 277  65.6 W P P D  C 0  5 65.6  %75
3.10 已知集电极电流余弦脉冲 max Ci  100 mA ,试求通角 120  , 70  时集电极电流的直 流分量 0cI 和基波分量 1c mI ;若 cmU  0.95 V CC ,求出两种情况下放大器的效率各为多少? [解] (1) 120  , 0( )    0.406 , 1( )    0.536 I c 0   c  406.0 1 2 100  )(  )(   1 0  U V cm cc 6.40 , ImA 1 2  1 mc 536.0 406.0  536.0  100  6.53 mA  95.0  %7.62 (2) 70  , 0( )    0.253 , 1( )    0.436 I c 0   c  0.253 100 1 2 25.3 mA, I  0.436 0.95 81.9% 0.253      0.436 100   43.6 mA 1 c m 3.11 已知谐振功率放大器的 CC V  24 V , C0 I  250 mA , 5 WoP  , cm U  0.9 V CC ,试求该放大 器的 DP 、 CP 、 C 以及 c1mI 、 max Ci 、。 解: P D  I V 0 C CC  0.25 24 6 W   P C  C   I 1 c m  P D P o P D 2 P o U cm      6 5 1 W  83.3% P o 5 6  2 5  0.9 24   0.463 A g 1 ( )   2  C V CC U cm  2 0.833   1 . 0 9  1.85,   50 ?  i C max  I 0 C ( )   0  0.25 0.183  1.37 A 3.12 试画一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电路,要求: (1) 采用 PNP 型晶体管,发射极直接接地; (2) 集电极并联馈电,与谐振回路抽头连接; (3) 基极串联馈电,自偏压,与前级互感耦合。 解:(略) 3.13 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如题 3.13 图所示,试从馈电方式,基极偏置和滤波匹配网络等方 面,分析这些电路的特点。
题 3.13 图 解:(a) 1V 、 2V 集电极均采用串联馈电方式,基极采用自给偏压电路, 1V 利用高频扼圈中固 有直流电阻来获得反向偏置电压,而 2V 利用 BR 获得反向偏置电压。输入端采用 L 型滤 波匹配网络,输出端采用  型滤波匹配网络。 (b) 集电极采用并联馈电方式,基极采用自给偏压电路,由高频扼流圈 BL 中的直流电阻产 生很小的负偏压,输出端由 2 3L C , 3 5 C C C 构成 L 型和T 型滤波匹配网络,调节 3 4C C 和 5C 4 使得外接 50 欧负载电阻在工作频率上变换为放大器所要求的匹配电阻,输入端由 1C 、 2C 、 1L 、 6C 构成T 和 L 型滤波匹配网络, 1C 用来调匹配, 2C 用来调谐振。 3.14 某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出电路的交流通路如图 T3.3 所示。工作频率为 2 MHz,已知天 线等效电容 CA=500pF,等效电阻 8 Ar   ,若放大器要求 80 eR   ,求 L 和 C 。 解:先将 L 、 AC 等效为电感 AL ,则 AL 、 C 组成 L 形网络,如题 3.14(s)图所示。由图可得 题 3.14 图 LA Re C rA
Q e  R e r A 1   80 8 1 3   由图又可得 Q e / L r A A ,所以可得  1.91 10   6 H  1.91 μH 6 题 3.14(s)图 L A  L   A C    1 L Q r e A     1 2 L  A   A 3 8       2π 2 10 1 2 Q e  1.91 μH 1   1 6 2 (2π 2 10 )      1 2 3     2.122 μH 2.122 10  6   2987 10   12 F 2987 pF  因为 L   L  A  1 C  A ,所以 L L  A  1 2 C  A   14.59 10 H 14.59 μ H  6  1.91 10   6  1 6 2 2 10 )   (2π  500 10  12  3.15 一谐振功率放大器,要求工作在临界状态。已知 CC V  20 V , o P  0.5 W , L R   ,集 50 电极电压利用系数为 0.95,工作频率为 10 MHz。用 L 型网络作为输出滤波匹配网络, 试计算该网络的元件值。 解:放大器工作在临界状态要求谐振阻抗 eR 等于 R e  2 U cm 2 P o  2 (0.95 20)  2 0.5   361  L C RL 由于 eR > LR ,需采用低阻变高阻网络,所以 R e 题 3.15(s)图 1   1   2.494 361 50     2.494 50 2π 10 10  1  2 Q  e 1.986  Q e  L  L   C  R e R L Q R e L     1 2 L  L 1    1.986 10   6 H  1.986 μH 6 H    1   1 2 2.494     2.31 μH  1 6 2 (2π 10 10 )    2.31 10  6   110 10 F 110 pF   12  3.16 已知实际负载 LR   ,谐振功率放大器要求的最佳负载电阻 121 eR  50  ,工作频率 f  30 MHz ,试计算题 3.16 图所示型输出滤波匹配网络的元件值,取中间变换阻抗 2 LR   。 题 3.16 图 题 3.16(s)图
解:将题 3.16 图拆成两个 L 型电路,如题 3.16(s)图所示。由此可得 Q e 2  Q 1 e  R L  R L R e  R L 1   1   50 2 121 2 1   4.9 1 7.71   C 2  C   2 L 12  L 11    L 11 C 1  L 1    2 1 C Q 2 e R  L    1  2 C  2  Q R 1 e L  6      4.9 2π 30 10  1 2 Q 2 e 50  1   1 6 2 (2π 30 10 ) 520 pF    7.71 2  2π 30 10      520 10   12 F  520 pF  1 2 4.9     542 pF  542 10  12  52 10 H 52 nH    9   6 81.8 10 H 81.8 nH    9  1 L 11    1  2 L  11 L L  12 11  1 2 Q 1 e      81.8 nH 1    1 2 7.71     83 nH 1 6 2 (2π 30 10 )      83 10   (81.8 52) nH 133.8 nH  339 10   12 F  339 pF 9  4.1 答:(a) 同名端标于二次侧线圈的下端 (b) 同名端标于二次侧线的圈下端(c) 同名端标 第四章 参考答案 于二次侧线圈的上端 · 4.2
4.3 答:(a)构成正反馈(b)构成三点式 · 4.4 (a)不能 (b)不能 (c)可能 4.5 f 同名端标于二次侧线圈的下端, 0  1 2  LC  2  4.6 1 0.1 u m 4   8 kHz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