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1 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说明: 1.本试卷共四大题,22 小题,其中选择题 4 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请用 2B 铅笔在选择题答题区将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请用黑色字 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非选择题的答案分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愧怍.( zuò ) 匿.名 ( nì ) 如坐针毡. ( zān ) B. 褶.皱 ( zhé ) 强.迫 ( qiánɡ ) 长吁.短叹 ( xū ) C. 解剖. ( pāo ) 亵渎. ( dú ) 锲.而不舍 ( qì ) D. 脚踝. ( huái ) 校.对 ( jiào ) 玲珑剔.透 ( tī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3 分) A. 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笔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搭配组合,使极光 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 B. 小王在李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一篇文章,可谓是妙笔生花....。 C. 年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希望,年轻人怎能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呢? D.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 鼎湖山占有保持干净水体的大面积天然无菌的山林环境。 B. 课余时间,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卡拉 OK 等体育活动。 C. 2011 年 6 月 4 日,李娜勇夺法网单打冠军,成为第一个手捧单打大满贯的亚洲人。 D. 自“虚拟时代”网站开办以来,每天接待顾客平均约有 6000 人次左右。 据报道:卫生部于今年 6 月 1 日晚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 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是继三聚氰胺、瘦肉精、膨大剂等 事件后的又一场食品安全危机。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4.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 15 个字)(2 分)
5.对“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为此,学校举办了一场辩论赛。甲方认为食品安 全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只能听之任之。乙方认为食品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我们不能漠然置 之。你支持哪一方?请说出你的理由,要求语言连贯、得体。(不超过 90 个字)(4 分) 二、古诗文阅读(28 分) 6.默写或按要求填空。(每空 1 分,共 8 分。) ①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② 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④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美景,且大气磅礴,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 是: , 。 ⑥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 7~8 小题。(5 分) , 。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注】韩琮,字成封,长庆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等职。 7.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2 分) 8.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 9~13 小题。(15 分) (甲)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 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或.置酒而招之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D.曾.不吝情去留 许:哪里 或:或许 辄:就 曾:曾经 10.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 分) 11.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 分) (乙)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 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 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③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 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 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注】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③馆谷: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 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 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2 分) 其 子 恚 曰 天 下 姓 字 夥 矣 奈 何 姓 万 自 晨 起 至 今 才 完 五 百 画 也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 ①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 14~21 小题。 (一)舆论是不能“制造”的 沈敏特 ①我们不仅常常听到,并且已十分适应和习惯了这样的词语,即每当要做一件大事时,运作 策划中会有这样一个环节,我们理所当然称之为“大造舆论”;至于很多商业或娱乐行业的炒作中,
更把“大造舆论”作为重要手段。 ②但是,舆论是不能制造的;可以制造出来的,绝不是舆论。 ③上溯历史,中国确有“大造舆论”的传统。如我们最熟悉的陈胜要称王大楚,就让亲信装 神弄鬼,燃起篝火,假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叫声。还有制造舆论的最经典例证, 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专门给他老子制作的一份报纸,这份报纸大量制造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 “舆论”。袁世凯于是放心大胆地加快了登基步伐,结果也加快了走向覆灭的步伐,创造了一个王 朝寿命最短(八十三天)的“吉尼斯纪录”。这种“大造”,确有一时之效,而最终的效果是制造 了自己的覆灭。 ④热衷于“大造舆论”者的心理前提,是对“大造舆论”的一种依赖性迷信,总以为这种按 自己利益需要所制造出来的“舆论”,具有神奇的魔力。殊不知,这种人为“大造”的舆论,会有 一时之效,归根到底却是始于欺人而终于自欺。舆论的本质是民心、民情、民意,只有背弃人民, 才需要“大造舆论”。 ⑤时至今日,网络固然也可以利用来“制造舆论”,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看到大量“制造”出来 的“舆论”;但人们同样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更多真正承载着民心、民情、民意的舆论。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网络使舆论发挥出这样的功能,在这六十年中是空前的。没有网络,南京市江宁区那位 房产局局长的贪污行为能如此快速地揭露出来吗?没有网络,弱女子邓玉娇会获得无罪判决吗? 网络使舆论自下而上、自然生成的特征获得了难以阻挡....的发挥,它送给舆论最重要的礼物就是: 难以阻挡....! (选自 2010 年第 19 期《凤凰周刊》,选文有删改) 14.阅读全文后回答,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 分) 15.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16.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中两个“难以阻挡”的含义。(4 分) (二)被风吹走的夏天 秦俑 ①那是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夏天。 ②那天是高考分数线出来的日子,我没有跟家里人说实话。我说还得要几天时间呢,他们对 我的话深信不疑。我的父母一大早就得去地里干农活。父亲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密,他常跟我们兄 弟俩说,秋天的收成怎样,就要看这一季的努力了。哥哥大我四岁多,上完初中就跟人去东莞打 工,今年春节回来,承包了村里的制砖厂,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回家吃。
③吃过午饭,我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去了村子三里地外的一个食品批发部。在那里,有离我们 村最近的一部公用电话。但回来的时候,我的腿里一定是灌满了铅,要不我怎么会觉得回家的路 这么长? ④离最低录取线差了两分。我不知道该怎样将这个消息告诉我的家人,怎样面对他们脸上的 失望。我在村子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后坐到了村口的桥墩上。 ⑤也不知坐了多久,四周响起此起彼伏的蛙声。我一步一步地往回走,走到家门口,走进卧 室。我一晚上都没有说话,也没有出去吃饭。母亲进来看过我几回..,她不停地...摸我的额头,怀疑 我是不是生病了。哥哥给了我一个饼,问我是不是出成绩了,我背着脸说,还没呢,还得有几天。 ⑥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或者说,我压根儿一晚都没有入睡。我跟父亲说,我想去哥的制砖 厂做工。父亲头也不抬地说,你能做什么?我对父亲的轻蔑感到非常不满,干什么都行,就是搬 砖块我也愿意!就这样,我去了我哥的制砖厂做工。哥哥告诉我,砖块刚烧出来时很脆的,需要 从窑里搬到窑外,经过日晒雨淋,消掉一身的火气,才能砌成一面墙。我具体的工作,是将窑里 烧好的砖一块一块搬下来,垒到担子上。窑里很闷,砖面很糙,不大一会儿,我全身就湿透了, 手心也磨出了三四个血泡。哥哥心疼地将他的手套摘下来给我,可依然不管事,锋利的砖棱儿还 是不小心划破我的手套,又划破我的手指。我没有吭声,身体上的疼痛可以让我暂时麻木,忘却 分数的烦恼。只有等晚上躺在床上,我才像一条搁浅在岸上的鱼,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⑦那一年我 17 岁,1.74 米的个头,瘦得跟豆芽菜似的。一个多月又苦又累的工作,并没有 让我变得更瘦,相反我感觉自己一天一天愈加强壮,就像地里疯长的玉米苗一样。半夜的时候, 我经常会听到身体里有“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我的力气在增长。我一直没有勇气说出高考结 果,很奇怪,他们也没有再问我。有好几次,在跟父亲和哥哥说话时,我试图往这个话题上引, 结果他们都将话岔开了。我也没有看到他们脸上的失望,也许他们早就猜到了结果吧,也许他们 从来都没有对我抱希望。我的话变得越来越少,也不怎么爱出门去疯了。邻居见到我,说我变黑 了,长大了,像个男子汉了。我偷偷对着镜子看过自己,看上去有点陌生,嘴唇上都长出了一溜 儿浅浅的胡茬。 ⑧下过一场雨,天气开始转凉。是 9 月初的一天,父亲一大早叫醒我。起来吧,今天该去上 学了。母亲已经准备好了被铺,上面还散发着前几天晒进去的太阳味儿。哥哥将学费交到我手里, 说是给我这一个多月的工资。父亲照例背着铺盖,送我到村口的桥头。父亲说,天气凉了,你在 学校要注意身体。我接过背包,走在了通往复读的路上。一阵风吹过,我积蓄一个夏天的泪水终 于忍不住飞落下来。 ⑨村庄渐渐地远了。这个夏天,也渐渐地在我身后远去了。
(选自《2010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交待了哥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分) 18.第⑤段画线语句中加点的词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4 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题“被风吹走的夏天”的含义。(4 分) 20.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是如何表现“如山”的父爱的。(4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问题。(3 分) (三)名著阅读 外祖母在家做饭,缝衣裳,在菜园和花园里刨刨地,她像一个大陀螺,被一条看不见的鞭子 抽得整天乱转,她闻鼻烟,津津有味地打喷嚏,一面擦脸上的汗,一面说:“好人啊,祝你们长命 百岁!阿廖沙,我的心肝,你瞧,我们过得多么安静!多谢上天的圣母,一切都变得这么好!” 以上文段选自作品《 》,作者是 。在阿廖沙的眼中,外祖母慈祥善良, 勤劳能干;而 是个既残暴又慈爱的人,曾用树枝抽得阿廖沙失去知觉,也曾教他认字, 关心他成长。 22.作文(50 分) 请以“因 章。 四、写作(50 分) 做得更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如努力、自信、鼓励、严厉、懂得珍惜、吸取教训……), 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人名,否则扣分。 题号 分值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15 1 2 3 3 D B
3 4 3 2 C 参考示例一:食品安全 人人有责 参考示例二:食品安全无小事 群众生命大于天 参考示例三:食品事关天 安全记心间 5 4 参考示例一:我支持甲方观点。因为制造商和经营商的运作不规范、食品监管部门 的不作为及消费者的不知情、无安全意识等都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参考示例二:我支持乙方观点。因为食品安全关系着民族的发展、个体的健康,我 们应尽己所能去唤醒商家的职业道德,避免其违规运作,利用各种渠道督促食品监 管部门积极作为,倡议消费者增强消费安全意识。 (结合观点说出理由,给 2 分;语言连贯、得体给 2 分。) 二、 28 6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7 8 9 10 11 12 13 ① 8 1 1 1 1 2 2 2 3 3 3 3 2 4 2 但愿人长久 燕然未勒归无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 谁家新燕啄春泥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以上每小题,错、漏、多字均不给该小题分。) 落日、绮霞、远山、青草 (答出 1 点给 0.5 分)。 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1 分),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1 分)、思念友人(1 分)的感情。 C 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 分),精神上的享受(1 分),“不求甚 解”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 分)。 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 1 分)。 其子恚曰 / 天下姓字夥矣 / 奈何姓万 / 自晨起至今 / 才完五百画也。 (每标对 1 处给 0.5 分,超过两处者每错 1 处扣 0.5 分,扣完本题分为止。) 他的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从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
(其:他,他的;从:听从,依从;遣:送,送走。每个词 0.5 分,全句顺畅 0.5 分。) ② 2 过了一段时间,他父亲打算请姓万的亲友来喝酒,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帖。 (逾:过,过了;拟:打算,准备;令:使,让,叫。每个词 0.5 分,全句顺畅 0.5 分。) 三、 27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3 4 4 舆论是不能制造的。(或“舆论是不能制造的;可以制造出来的,绝不是舆论。”) 举例论证(1 分),以陈胜、袁世凯的事为例,证明了中国确有“大造舆论”的传统 (1 分),令人信服(1 分)。 网络约束、限制不了舆论的生成(2 分)。网络上的舆论会受到网民的监督和跟踪, 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是制造“舆论”者难以估计和预料的(2 分)。 让读者了解哥哥的情况(1 分);表现出哥哥勤劳的性格(1 分);为后文“我”去哥 哥的制砖厂做工作了铺垫(1 分)。 “几回”,表明次数多;“不停地”,强调频繁(2 分)。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心, 母爱的细腻和温暖(2 分)。 既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逝),“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季节的结束(2 分);也指 在亲情的呵护下“我”的一段煎熬、痛苦的心路历程的终结(2 分)。 20 4 参考示例一:第②段中,日渐衰老、辛勤劳作的父亲,用朴实的言行告诉他的孩子 自己的人生体验,表现出父爱的厚重。 参考示例二:第⑥段中的父亲对“我”的想法表现出冷漠和不屑,任由“我”去体 验艰辛,经历打磨,显示出父爱的沉稳。 参考示例三:第⑦段中父亲对高考话题的回避,是对“我”的呵护,体现了父爱的 包容。 参考示例四:第⑧段中的父亲“叫醒我”,“照例”“送我”,嘱咐“我”注意身体, 是用他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出他最平实的爱。 (答出 1 个方面,给 2 分,答出 2 个方面,即给满分) 21 3 童年(1 分) 高尔基(1 分) 外祖父(1 分) 四、 50 22 50 作文等级 评分标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