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9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9 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物理部分含五个大题。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共 16 分) 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 擦去,重新填涂。 1.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绕核高速旋转的粒子是 ( )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原子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 ( ) A.细雨濛濛 B.桂花飘香 C.雪花飞舞 D.树叶凋落 3.在图 1 所示的简单机械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A.翘棒 B.镊子 C.铡刀 图 1 D.开瓶器 4.标有“220V 100W”字样的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 ( ) A.大于 100 瓦 B.小于 100 瓦 C.等于 100 瓦 D.等于 100 瓦 5.如图 2 所示,正确表示小磁针 N 极指向的是 ( ) N N N N A. B. C. 图 2 D. 6.如图 3 所示,青蛙从跳起到落地的过程中,它的重力势能 ( ) A.一直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B.一直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7.挂在树上的苹果,静止时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 ) A.苹果受到的重力和苹果对树的拉力 B.苹果受到的重力和树受到的重力 C.苹果对树的拉力和树对苹果的拉力 D.苹果受到的重力和树对苹果的拉力 8.P、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 12 米的两点,甲从 P 点、乙从 Q 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它们运动的 s-t图像如图 4 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 3 秒,甲、乙相距 4 米 C.乙到达 P 点时,甲离 Q 点 6 米 D.甲到达 Q 点时,乙离 P 点 2 米 s/米 甲 s/米 12 9 6 3 乙 12 9 6 3 图 3 0 1 2 3 4 5 6 t/秒 0 1 2 3 4 5 6 图 4 t/秒 二、填空题(共 26 分) 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9.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 (1) 伏,电灯与电灯之间是 (2) 的(选填“串联”或“并联”),电能表是 用来测量 (3) 能的仪表。 10.在图 5 所示的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生活现象中,图 5 (4)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图 5 (5) 主要 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 5 (6) 主要表示物体具有惯性。[均选填“(a)”、“(b)”或“(c)”] (a) (b) 图 5 (c) 11.国家文物局和测绘局最近对明长城进行了测绘,工作时测绘员以 0.5 米/秒的速度沿 直线做匀速运动,100 秒内通过的距离为 (7) 米。烈日下测绘器材表面温度会升高,表明它的内能 (8) (选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内能的变化是通过 (9) 方式实现的(选填“做功”或“热传递”)。 12.“神舟七号”在发射升空的过程中,宇航员相对固定座椅是 (10)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飞 船搭载的“五星红旗”展示在太空,它的质量将 (11)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飞船在太空中 通过 (12) 把信息传输到地面指挥中心(选填“无线电波”或“声波”)。 13.木块在大小为 5 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 秒内在水平面上沿拉力方向前进 2 米,拉力做功为 (13) 焦,功率为(14) 瓦;若木块重 15 牛,在此过程中重力对水块做功为(15)焦。 14.某导体电阻为 20 欧,若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 0.3 安,则 10 秒内通过该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16) 库,该导 体两端的电压为 (17) 伏。当该导体两端电压为 3 伏时,该导体电阻为 (18) 欧。 15.在图 6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 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左移动时,电流表 A 的示数 将 (19) ,电压表 V 与电压表 V1示数的差值将 (20)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V1 R1 P R2 A V S 图 6 (a) (b) (c) (d) 图 7 16.在研究大气压强的实验中,某小组将一根 1 米长的透明硬质细管装满水,管子上端封闭,下端浸在水槽中,发现 管中的水不会流出,如图 7(a)所示;换用较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中的水仍不会流出,如图 7(b)所示;换用更长的 细管,重复实验,管内水面静止后的位置分别如图 7(c)、(d)所示。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由图 7(a)[或(b)或(c)或(d)]可知: ②由图 7(b)与(c)与(d)可知: 三、作图题(共 6 分) (21) (22) 。 。 请将图直接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图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 17.重为 3 牛的物体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用力的图示法在图 8 中画出它所受的重力 G。 18.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 9 中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的像 A′B′。 M N A B 图 9 图 8 四、计算题(共 24 分) 请将计算过程和答案写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9.质量为 10 千克的水,温度升高了 10℃。求水吸收的热量 Q吸。[c水=4.2×103焦/(千克·℃)] 20.体积为 2×10-3 米 3 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求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F浮。
21.“海宝”是 2010 年世博会的吉祥物,其形象如图 10 所示。在点缀上海街头的各种“海宝”中,有一座“海宝” (材质均匀、实心)的质量为 3.0×103千克,密度为 1.5×103千克/米 3,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 1 米 2,求其 ①体积 V。 ②重力大小 G。 ③对地面的压强 p。 图 10 22.在图 11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 R2 上标有“100Ω 1A”字样。闭合电键 S 后,电流表 A 的示数为 0.5 安,电压表 Vl 的示数为 10 伏,电压表 V2 的示数为 6 伏。求: ①定值电阻 R1 的阻值。 ②此时滑动变阻器 R2 消耗的电功率 P2。 V1 R1 P R2 V2 S A 图 11 ③请用定值电阻来替换电阻 R1,并选择合适的电表量程。要求:在不更换电表量程的情况下,移动变阻器的滑片 P, 使所有电表的示数都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 第一,符合上述条件的所有可能的定值电阻阻值: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满足上述要求时,电流表示数的最小值。(写明必要理由)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图 12(a)所示仪器的名称是 (1) ,用来测量物体的 (2) ;在电学实验中,电流表应该 (3) 在电路中(选 填“串联’’或“并联”),图 12(b)中电流表的示数为 (4) 安。 (a) (b) 图 12
24.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 (5) 、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1.记录凸透镜的 (6) 。 2.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 心大致在 (7) 。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适当的位置后,移动 (8) 找 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规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清晰为止。 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 25.小张、小李和小王三位同学各自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实验中使用的小灯标有“2.5V”字样,滑动 变阻器标有“20Ω 2A”字样,电源电压为 6 伏且不变。 ①小张连接的电路如图 13 所示,图中尚有一根导线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在图中正确连接。 (9) (用 2B 铅笔在答 题纸的相应位置连线) ②小李正确连接电路,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的示数 (10)(选 填“变大”或“变小”);当变阻器的滑片恰好在中点上(即它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10 欧),小灯正常发光,小灯的额定功率为 (11) 瓦。 ③小王正确连接电路,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始终不亮。小王在 查找电路故障时发现,电流表示数为 0、电压表示数为 6 伏。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 且只发生在小灯或滑动变阻器上,电路故障是 (12) 。 图 13 26.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甲、乙、丙三组 同学分别以槽中液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 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 水,如图 14 所示,直至观察到薄片脱离管口下落。记录玻璃管的管口面积 S、槽中液体密度ρ 和玻璃管插入液体的深度 h,测出注入管中水的质量 m,运用公式 Fp  S  mg S ,计算出管内水 产生的压强 p。改变深度 h,重复实验。甲组同学还选用了粗细不同的玻璃管进行实验。所有数 据均记录在下表。(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 h 图 14
小 组 槽中液体密度 ρ(×103千克/ 米 3) 实验 序号 深度 h(米) 甲 0.8 乙 1.0 丙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0.05 0.1 0.2 0.2 0.05 0.1 0.2 0.05 0.1 0.2 管口面积 质量 管内水产生的 S(×10-4米 m(×10-3千 2) 5 5 5 10 5 5 5 5 5 5 克) 20 40 80 160 25 50 100 30 60 120 压强 p(帕) 392 784 1568 1568 490 980 1960 588 1176 2352 ①在此实验中,经分析得出,当薄片恰好脱离管口时,薄片处管外液体的压强 (13) 管内水产生的压强(选填 “等于”或“小于”)。 ②各组同学分析了本组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其中乙组同学由实验序号 (14) 初步得出:同种液体内部的 压强与深度成正比。甲组同学由实验序号 3、4 初步判断:玻璃管的粗细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的获得 (15) (选 填“有关”或“无关”)。 ③三组同学互动交流,分析实验序号 1、5、8 的数据,发现液体内部的压强(p1、p5、p8)与密度(ρ甲、ρ乙、ρ丙)满 足关系 (16) ,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相同深度,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液体密度成正比。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经运算归纳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17) 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题号 一、16 分 试卷答案 答案 1.A。 2.B。 3.B。 4.C。 5.A。 6.C。 7.D。 8.C。 9.220;并;电。 10.(a);(c);(b)。 11.50;增加; 热传递。 二、26 分 12.静止;不变;无线电波。 13.10;1;0。 14.3;6;20。 15.变大;变小。 16.(1)大气中存在压强;(2)(同一地点) 大气压强值很大且是一定值。 三、6 分 17.重力的大小 1 分;方向 1 分;作用点 1 分。 18.对称 1 分 ;正立 1 分 ;虚像 1 分。 19. (4 分) Q吸= c水mΔt = 4.2×103 焦/ (千克•℃) ×10 千克×10℃ = 4.2×105 焦 四、 24 分 20. F浮=ρ液gV排 =ρ液gV物 (4 分) =1.0×103 千克/米 3×9.8 牛/千克×2×103 米 3 =19.6 牛 (1)V=m/ =3.0×103 千克/(1.5×103 千克/米 3) =2 米 3 (1)G=mg 21. =3.0×103 千克9.8 牛/千克 (7 分) =2.94×104 牛 (3)p=F/S =G/S =2.94×104 牛/(1 米 2) =2.94×104 帕
① R1=U1/I1 =10 伏/0.5 安=20 欧 ② P2=U2I2 =6 伏×0.5 安=3 瓦 ③ 5 欧;25 欧。 (1)定值电阻为 5 欧时,电流表、电压表 V1,V2 的量程分别为 0.6 安、3 伏、15 伏。 当电压表 V2 示数最大时,电流表的示数最小,此时有: 22. (9 分) 16( I 1 )15  5 欧 伏 2.0  安 (2)定值电阻为 25 欧时,电流表、电压表 V1 的量程分别为 0.6 安、 15 伏。电压表 V2 示数的最大值为: U 2 ( 100 16  伏 25 )欧  100 欧  8.12 伏伏 15  所以,电压表 V2 的量程只能选 3 伏。 当电压表 V2 的示数最大时,电流表的示数最小,此时有: I 2 16( )3  伏 52.0 25 欧  安 说明:在计算中,有关单位错写、漏写,总扣 1 分。 23-25 (12 分) 五、 18 分 23.天平;质量;串联;1.5。 24.光具座(刻度尺);焦距;同一高度;光屏。 25.连接正确;变大;0.875;小灯断路。 说明:每空 1 分。 26. 26.① 等于。 ② 5、6、7;无关。 (6 分) ③ p1:p5:p8=ρ甲:ρ乙:ρ丙。 ④液体密度和深度的乘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