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18 题,每小题 2 分,计 36 分)
1.(2 分)(2014•宜昌)当甲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的乙车驾驶员感觉自己的车在向后退,则他
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地面
B. 甲车
C. 乙车
D. 路灯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
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
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 解:停在车站上的两辆汽车,以甲车为参照物,当甲车开动时,乙车(包括乘客)相对于甲车(参
照物)位置不断变化,乙车的乘客觉得自己坐的这辆汽车在后退.
故选 B.
点评: 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一般由两种考查思路: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选取参
照物;②已知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物体运动状态.
2.(2 分)(2014•宜昌)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 仲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 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 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考点: 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凝固现象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解答: 解:A、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故 A 不符合题意;
B、土地干涸是蒸发造成的,属于汽化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
C、“霜”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故 C 不符合题意;
D、湖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现象,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2 分)(2014•宜昌)下列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B.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
C.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彩色光带
考点: 光的反射.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 ①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
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 解:A、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从水中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
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虚像,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B、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C、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蓝天白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
D、棱镜分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
故选 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
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
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4.(2 分)(2014•宜昌)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物理书在北京和上海的质量是一样的
C.1kg 的棉花比 1kg 的铁块质量小
D.将铁块压成铁饼,质量减小了
考点: 质量及其特性.
专题: 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状态、位置、形状的改变
而改变.
解答: 解:A、水结成冰后,状态发生变化,质量不变,故 A 错误;
B、物理课本在北京和上海只是位置不同,质量不变,故 B 正确;
C、1kg 的棉花和 1kg 的铁块的质量相等,故 C 错误;
D、把铁块压成铁饼,形状发生变化,质量不变,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 熟知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状态、位置、形状的改变而改变,是
解答此题的关键.
5.(2 分)(2014•宜昌)下列数值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0m/s
C.最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 37℃
B.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1600mm
D.一张课桌的质量约为 200g
考点: 长度的估测;质量的估测.
专题: 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
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
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解答: 解: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m/s,故 A 不符合实际情况;
B、初中生的身高约为 1.6m,1,6m=1600mm,符合实际情况,故 B 符合实际情况;
C、人感觉舒适是温度在 23℃左右,故 C 不符合实际情况;
D、200g=0.2kg,远小于课桌的质量,故 D 不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 B.
点评: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
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6.(2 分)(2014•宜昌)如图所示,此时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现保持凸透镜的位置
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
A.无像
C.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中的: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 解:由题意知,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在光屏上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 v>2f;
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一下位置,则 u>2f,根据光路是可逆的,由凸透镜
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 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物距的大小与成像性质的关联.只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怎么改变、互换
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也不难解答.
7.(2 分)(2014•宜昌)如图所示的各力中,不属于弹力的是(
)
A.推土机对泥土的推力
C.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B.大象对跷跷板的压力
D.绳子对小车的拉力
考点: 弹力.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形变,物体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称为弹力;平时所说
的推、拉、提、压、支持等力,都属于弹力.
解答: 解:A、推土机对土的推力是由于推土机推板发生形变产生的,属于弹力,故 A 不符合题意;
B、大象对跷跷板的力是压力,属于弹力,故 B 不符合题意;
C、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两物体也没有接触,不属于弹力,故 C 符合题意;
D、绳子由于发生了形变而对小车产生拉力,属于弹力,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 由本题可知弹力的条件:一:物体发生了形变;二、两物体相互接触.
8.(2 分)(2014•宜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只受到拉力、滑动摩擦力两个力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C.木块的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在木块上放置一个砝码,则滑动摩擦力会越大
考点: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1)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拉力等于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4)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解答: 解:A、木块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故 A 错误;
B、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故 B 错误;
C、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故 C 错误;
D、在木块上加一砝码,压力增大,则摩擦力增大,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掌握.
9.(2 分)(2014•宜昌)如图的几个现象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A.蚊子的口器很尖
B.篆刻刀很锋利
C.破窗锤前段很尖
D.铁轨铺在枕木上
考点: 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解答: 解:A、蚊子的口器很尖,减小了受力面积,增大了压强,不符合题意;
B、篆刻刀很锋利,减小了受力面积,增大了压强,不符合题意;
C、破窗锤前段很尖,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容易扎进去,不符合题意.
D、用枕木垫在铁轨上,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 知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会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
10.(2 分)(2014•宜昌)同一支密度计先后放在甲、乙两杯液体中,静止时所处位置如图所示,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
A.甲液体的密度较小
B.乙液体的密度较小
C.密度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小
D.密度计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小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浮沉的应用.
分析: 根据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进行分析;
根据ρ液=
进行判断;
解答:
解:由 F 浮=ρ液 gV 排得,ρ液=
,由 A 知,浮力相等,在乙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小,所以甲的密度
小于乙液体的密度,所以 B 错误;A 正确;
因为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都是漂浮,所以浮力等于重力,密度计在甲、乙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相等,
所以 CD 错误;
故选 A
点评: 此题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及液体密度的比较,需掌握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原理,根据漂浮
时浮力与重力相等即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不变得出不同液体的密度大小.
11.(2 分)(2014•宜昌)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器做的功一定多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快
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时间一定短
D.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一定高
考点: 功率的概念.
专题: 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 ①物体在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功率,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等于功和做功时间的比值;
②功率和机械效率没有必然的联系.
解答: 解:A、功率等于功和做功时间的比值,做功多,时间不确定,功率大小不确定.此选项错误;
B、功率等于功和做功时间的比值,时间短,功多少不确定,功率大小不确定.此选项错误;
C、功率是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做功快,说明功率大.此选项正确;
D、功率和机械效率之间没有关系.此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功率、机械效率和功等概念的理解,需要明确的是:功率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与机械效率没有关系.
12.(2 分)(2014•宜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下列增大铁丝内能的四个做法中,与
另外三个方法不同的是(
)
A.摩擦铁丝,使它变热
B.把铁丝放在火上烤,使它变热
C.反复敲打铁丝,使它变热
D.给铁丝通电,使它变热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 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1)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即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的形式不发
生变化;
(2)做功实质是能的转化过程,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变了,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解答: 解:A、摩擦铁丝,使它变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铁丝的内能;
B、把铁丝放在火上烤,使它变热,是通过热传递改变铁丝的内能;
C、反复敲打铁丝,使它变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D、给铁丝通电,使它变热,是通过做功增加了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的判断,知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热
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能量的转移过程.
13.(2 分)(2014•宜昌)如图所示四个工具中在正常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启瓶器开启瓶盖
B.铡刀切纸
C.夹子夹取食物
D.羊角锤起钉子
考点: 杠杆的分类.
专题: 简单机械.
分析: 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先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
种类型的杠杆.
解答: 解:A、启瓶器开启瓶盖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B、铡刀切纸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C、夹子夹取食物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D、羊角锤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故选 C.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②费力杠杆,动力
臂小于阻力臂;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14.(2 分)(2014•宜昌)收音机、电视机、音响里都有扬声器(如图),扬声器的工作原理是(
)
A.电磁感应现象
C.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B.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
D.电流的热效应
考点: 扬声器和耳机的构造和原理.
专题: 电动机、磁生电.
分析: 对于扬声器来说,其内部有一个永久磁铁,当其线圈中通过电流时,即通电线圈在永久磁铁的磁场
中受到力的作用,故能形成振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将电信号变为声信号.
解答: 解: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当
线圈中通过变化的电流时,据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的原理知,通电线圈会在永久磁铁的磁场
中受到变化的力的作用,即线圈所受力时而排斥,时而吸引,从而使得线圈振动,将电能转化为机
械能,同时线圈的振动也会带动纸盆也来回振动,于是扬声器就发出了声音.
故选 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动圈式扬声器工作原理的了解和掌握,能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
用的原理应用于实际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5.(2 分)(2014•宜昌)下列关于安全用电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高压线路才会发生触电事故
B.家里的空气开关经常跳闸,一定是发生了短路
C.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时,手不能接触笔上任何金属
D.电冰箱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
考点: 安全用电原则.
专题: 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 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根据电流过大的原因和测电笔的使用
方法分析.
解答: 解:A、低压和高压是相对来说的,只有不高于 36V 的电压才是安全的,故 A 错误;
B、空气开关跳闸的原因有短路或电路总功率过大.故 B 错误;
C、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时,手应接触笔尾金属体;故 C 错误;
D、为避免造成触电事故,大功率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体,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安全用
电的好习惯.
16.(2 分)(2014•宜昌)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干电池对外供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发电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电饭锅在煮饭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D.电风扇工作时,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
考点: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专题: 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 根据干电池、发动机、电饭锅、电动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可得出电流做功中的能量转化.
解答: 解:
A、干电池对外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 A 错误;
B、发动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 B 正确;
C、电饭锅消耗电能而产生内能,故 C 正确;
D、电风扇工作时,电风扇的电动机消耗电能产生了机械能,故 D 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用电器的电能转化.电流做功是把电能转化为了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
17.(2 分)(2014•宜昌)电炉通电后,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炉丝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其原因是
(
)
A.通过电炉丝的电流大
C.电炉丝的通电时间长
B.通过电炉丝的电流小
D.电炉丝的电阻大
考点: 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 由焦耳定律知道,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电阻大小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电炉
丝和连接的导线串联在电路中(通过的电流相等),通电时间是相同的,而电炉丝的电阻比导线的电
阻大,据焦耳定律分析判断.
解答: 解:电炉在使用时,电炉丝和导线串联,I 电炉丝=I 导线,通电时间 t 相同,
电炉丝热得发红,炉丝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说明电炉丝产生的热量多,Q 电炉丝>Q 导线,
由 Q=I2Rt 可知,R 电炉丝>R 导线,故 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焦耳定律及应用、串联电路电流关系的了解和掌握,知道电炉丝和相连接的导线为
串联是本题的关键.
18.(2 分)(2014•宜昌)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物质的质量大于乙物质的质量
C.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B.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
D.乙物质的密度为 0.5×103Kg/m3
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根据图示图象,应用密度公式分析答题.
解答:
解:由图示图象可知:ρ甲=
=
=4g/cm3=4×103kg/m3,ρ乙
=
=
=0.5g/cm3=0.5×103kg/m3,
A、不知道物质的体积关系,无法判断质量关系,故 A 错误;
B、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 B 正确;
C、由图象可知,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 C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