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年海南省三亚市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1 年海南省三亚市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满分 42 分,每小题 3 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有且只有一个正确, 请在答题卡上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按要求涂黑 1、﹣3 的绝对值是( ) A、﹣3 B、3 C、 D、 考点:绝对值。 专题:计算题。 分析:计算绝对值要根据绝对值的定义求解.第一步列出绝对值的表达式;第二步根据绝对 值定义去掉这个绝对值的符号. 解答:解:|﹣3|=3. 故﹣3 的绝对值是 3. 故选 B. 点评:考查了绝对值的定义,绝对值规律总结:一 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 绝对值是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 0. 2、计算(a2)3,正确结果是( ) A、a5 C、a8 B、a6 D、a9 考点: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专题:探究型。 分析:根据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由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则可知,(a2)3=a2×3=a6.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幂的乘方法则,即底数不变 ,指数相乘. 3、不等式 x﹣2<0 的解集是( ) A、x>﹣2 B、x<﹣2 C、x>2 D、x<2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分析:首先移项,注意要﹣2 移项后变号,再合并同类项即可. 解答:解:x﹣2<0, 移项得:x<0+2, 合并同类项得:x<2, ∴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故选 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符号问题. 4、数据 2,﹣l,0,1,2 的中位数是( ) A、1 C、﹣1 B、0 D、2 考点:中位数。 专题:应用题。 分析:将数据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由于数据有奇数个,故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解答:解:将数据 2,﹣l,0,1,2 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l,0,1,2,2, 中位数为 1.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了中位数的定义,将原数据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是解题的关键. 5、“比 a 的 2 倍大 l 的数”用代数式表示是( ) A、2(a+1) B、2(a﹣1) C、2a+1 D、2a﹣1 考点:列代数式。 分析:由题意按照描述列式子为 2a+1,从选项中对比求解. 解答:解:由题意按照描述列下式子:2a+1 故选 C. 点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所求的量的等量关系. 6、如图所示几何体的俯枧图是( ) A、 B、
C、 D、 考点: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专题:几何图形问题。 分析:找到从上面看所得到的图 形即可,注意中间一个圆内切. 解答:解:从上面看可得到一个长方形,中间一个内切的圆的组合图形.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视图的知识,俯视图是从物体的上面看得到的视图,注意看得到的棱画 实线. 7、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共有( ) A、1 条 B、2 条 C、3 条 D、4 条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来源:学科网 ZXXK] 专题:计算题。 分析: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轴对称性,由此可知其对称轴. 解答:解:正方形的对称轴是两对角线所在的直线,两对边中点所在的直线, 对称轴共 4 条.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关键是明确正方形既具有矩形的轴对称性,又具有菱 形的轴对称性. 8、一把 1 枚质地均匀的昔通硬币重复掷两次,落地后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1 B、 C、 D、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专题:数形结合。 分析:列举出所有情况,看落地后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情况数占总情况数的多少即可.
解答:解: 共有 4 种情况,落地后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情况数有 1 种, 所以概率为 .故选 D. 点评:考查概率的求法;得到落地后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情况数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用到的 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9、海南省 20l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全省总人口为 8671518 人.数据 8671518 用科学记数发(保留三个有效数字)表示应是( ) A、8.7×106 B、8.7×107 C、8.67×106 D、8.67×107 考点:科学记数法与有效数字。 分析:科学记数法 的表示形式为 a×10n 的形式,其中 1≤|a|<10,n 为整数.确定 n 的值 是易错点,由于 8671518 有 7 位,所以可以确定 n=7﹣1=6. 有效数字的计算方法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 0 的数字起,后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有效数字只与前面的 a 有关,与 10 的多少次方无关. 解答:解:8671518=8.671518×106≈8.67×106. 故选 C. 点评: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有效数字的确定方法. 10、已知点 A(2,3)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则 k 的值是( ) A、﹣7 C、﹣5 B、7 D、5 考点: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分析:将 A 点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 ,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点 A(2,3)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 ∴k+1=6. 解得 k=5.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横纵坐标乘积为定值. 11、如图.已知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且 a∥b,∠1=48°,那么∠2 的度数为( ) A、42° B、48° C、52° D、132°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由 a∥b,∠1=48°,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到∠3=∠1=48°,再根据对顶 角相等即可得到∠2. 解答:解:如图, ∵a∥b,∠1=48°, ∴∠3=∠1=48°, ∴∠2=∠3=48°.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直线平行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考查了对顶角的性质. 12、如图,在△ABC 中.∠ACB=90°,CD⊥AB 于点 D,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 A、1 对 B、2 对 C、3 对 D、4 对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已知即可得到存在的相似三角形. 解答:解:∵∠ACB=90°,CD⊥AB, ∴△ABC∽△ACD, △ACD∽CBD, △ABC∽CBD, 所以有三对相似三角形.[来源:学#科#网 Z#X#X#K]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 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13、如图,在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 O 中,C 是它的中点,若 AC=2,则△ABC 的面积是( ) A、1.5 C、3 B、2 D、4 考点:圆周角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圆心角、弧、弦的关系。 分析:利用圆周角定理推论可得∠C=90°,根据 C 是半圆 O 中点,可得 AC=CB,再求三角形 的面积= AC•BC. 解答:解:∵C 是半圆 O 中点, ∴AC=CB=2, ∵AB 为直径, ∴∠C=90°, ∴△ABC 的面积是:2×2× =2. 故选 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圆周角定理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做题的关键是证出△ACB 是等腰直 角三角形. 14、如图,将平行四边形 ABCD 折叠,使顶点 D 恰落在 AB 边上的点 M 处,折痕为 AN,那么
对于结论 ①MN∥BC,②MN=A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都对 B 、①②都错 C、①对②错 D、①错②对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分析:根据题意,推出∠B=∠D=∠AMN,即可推出结论①,由 AM=DA 推出四边形 AMND 为菱形, 因此推出②. 解答:解:∵平行四边形 ABCD, ∴∠B=∠D=∠AMN, ∴MN∥BC, ∵AM=DA, ∴四边形 AMND 为菱形, ∴MN=AM.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翻折变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 判定,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有关的性质定理,推出四边形 AMND 为菱形. 二、填空题(本答题满分 12 分,每小题 3 分) 15、分解因式:x2﹣4= (x+2)(x﹣2) . 考点:因式分解-运用公式法。 分析: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即可. 解答:解:x2﹣4=(x+2)(x﹣2).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方差公式因式 分解.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式子的特点是: 两项平方项,符号相反. 16、方程 的解是 x=﹣3 . 考点:解分式方程。 分析: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2+x),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
方程求解. 解答:解:方程的两边同乘(2+x),得 x=3x+6, 解得 x=﹣3. 检验:把 x=﹣3 代入(x+2)=﹣1≠0. ∴原方程的解为:x=﹣3. 故答案为:x=﹣3.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的解法,注: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2)解分式方程一定注意要验根. 17、如图,在△ABC 中,AB=AC=3cm,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C 于点 N,△BCN 的周长是 5cm, 则 BC 的长等于 2 cm. 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由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C 于点 N,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 NA=NB,而 BC+BN+NC=5cm,则 BC+AN+NC=5cm,由 AC=AN+NC=3cm,即可得 到 BC 的长. 解答:解:∵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C 于点 N, ∴NA=NB, 又∵△BCN 的周长是 5cm, ∴BC+BN+NC=5cm, ∴BC+AN+NC=5cm, 而 AC=AN+NC=3cm, ∴BC=2cm. 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