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年内蒙古兴安盟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A).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 年内蒙古兴安盟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A)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共 10 页,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请用 0.5 毫米的黑色字迹 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请将姓名与考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位置上。 4.考试结束,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4 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______;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 的医术是很______的。这对于一班______的人,对于一班______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 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A.精雕细刻高明见风使舵鄙薄 B.精益求精高超见风使舵鄙陋 C.精雕细刻高超见异思迁鄙陋 D.精益求精高明见异思迁鄙薄 3.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分析:“大地”是名词,“苏醒”是动词) B.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分析:“淡淡的月光”是偏正短语,“忽明忽暗”是并列短语) C.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分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见过蝉卵”)
D.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分析:这个句子是转折关系复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 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①不管我走到哪里 ②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③即使我睡得很沉 ④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②①③④ D.①④③② 5.古诗文默写(8 分) (1)但愿人长久, 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颖《黄鹤楼》)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5)花作为意象,常常寄托着古人的情思。《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卜算子•咏梅》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陆游身处逆境志向不移的人格写照。 6.综合性学习(8 分) 某校文学社举办“与经典同行”主题朗诵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文学社拟写的通知初稿,在内容与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指出来并填写在横线 上。(2 分) 通知 文学社成员: 2020 年 5 月 23 日上午在学校大会议室举办“与经典同行”主题朗诵会,请准时参加。 2020 年 5 月 18 日 校文学社
错误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诗歌朗诵环节,张华同学将朗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帮他用“/” 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标两处)(2 分)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 任务三 名著朗读环节,王强同学朗读了某名著中的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 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 争。” (1) 这段话出自《___________》,作品主人公是___________ 。(2 分) (2) 下列选项中关于主人公(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苦难的童年。十二岁那年,他被赶出了学校,在母亲的安排下去车站食堂干活,负 责做一些粗活脏活。后来,哥哥为他在发电厂找了一份工作。 B.初识革命者。他哥哥的朋友朱赫来住在他家,教会了他打拳,还时常给他讲一些革命 道理。他偷了德国中尉的手枪,把它藏在老砖窑里。 C.第一段恋情。在池塘边钓鱼,他巧遇了富家小姐达雅,两人建立了友谊。后来达雅 带他参观自己家的藏书室,在交谈中,互相产生了好感。 D.战场上搏杀。他参加革命,成长为一名侦察员。在战争中,他主动要求加入骑兵, 与战友们救出七千多名革命者。在与波兰白军战斗时,被炸弹炸成重伤。 二、古诗文阅读(16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7~8 题。(4 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用自己的话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写的画面。(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12 分) [甲]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乙]汲黯传(节选) 司马迁 (有删改) [注]①谒者:官名。②河南:指河南郡。③便宜:灵活处置。④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 的凭证。⑤矫制:假传圣旨。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使黯往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古仁人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之心,乙文中汲黯的什么行为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请你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3-16 题。(14 分)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 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 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 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 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氯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 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 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 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 S 君 P 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 君刚到杭州 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 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 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研①的银 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 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 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 君 “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 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 十多年前的事了。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
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 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 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 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 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 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 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 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注]①破:这里指用器具碾压银子,使其密实而光亮。 (有删改) [教材链接] 13.(冬天》写了哪三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 分) ①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登不。(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你对“春天”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如何理解“还像照在身上”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冬天》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教材链接]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写法与 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为什么以“冬天”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 17-19 题。(7 分)
漫话阶梯 刘心武 ①最早的阶梯,追求的完全是连接两个以上的不同平面的功能性。但是,随着人类文 明的发展,阶梯逐渐具有了心理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建造阶梯,不仅是为了方便从一个平 面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个平面,而且,也是为了达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②中国古典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都一定要平地垒起高基座,建造有气派的阶梯,以 体现出对帝王神佛贵人的尊敬。比如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本来,那地面是平的, 可以平地起殿堂,但为了体现出天子的威严,就先起五米高的基座,再建造大殿,而分为 几层的基座,再以阶梯连接,阶梯中段专供皇帝行走的部分,称御道,用最优质的汉白玉石 雕出祥云飞龙的图案。过去都称皇帝为“陛下”。“陛”是皇宫阶梯的专称。明明皇帝高高 在上,臣民在他殿堂的阶梯下,似乎称他“陛上”才对,但皇帝至少在口吻上喜欢贬低自 己,比如自称“寡人”,这份虚伪很有意思。 ③不仅是皇宫,像祭坛、寺院、道观、王府等建筑群也都是这样的。现在仍存在的河 南开封龙亭,是将这种心理需求达于极致的典型。它是在平地拔起的十三米高台上盖出一 个殿堂,里面供奉着称颂“真龙天子”即“皇帝万岁”的牌位,专用于在这里由钦差大臣 宣谕“圣旨”。殿堂即“龙亭”前面的台阶分三层共 72 级,故意建造得相当陡峭,那夸张的 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引发出心理反应。 ④近代社会建筑中的阶梯仍可起到主导人的心理意识的作用。由吕彦直设计的完成于 1929 年的南京中山陵,由陵下到陵寝主体,落差为 73 米,设置了八个过渡性平台,一共有 392 级台阶(当时中国人口为三亿九千二百万)。当谒陵者在头几个平台的阔台阶上往上行 走时,所望见的只是天宇,要随着一步步的攀登,那顶部的蓝瓦祭堂才会慢慢地浮现眼前。 这就是建筑师利用长距离、缓爬升的阶梯,来调整谒陵者的心理,使其能够“默默想音容”, 将崇敬与缅怀的情绪达于浓酣。 ⑤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有意将其基座与紫禁城内的三大殿取齐,但阶 梯的设计,则采取了广阔通透的方式,尤其是东门阶梯的设计,很有大国气派,可以容许 成百上千的人同时拾级而上,确有“让人民当家作主”的韵味。莫斯科 1995 年为纪念卫国 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建造的胜利广场,用若干大平台来达到提升主建筑的目的,其间的阶梯 故意“不起眼”,也是一种巧妙的手法,表达出一种苦尽甘来的欣慰与舒展。 ⑥城市公众共享空间的阶梯设置,一定要突破狭隘的功能需求,营造出奇趣妙境。最 成功的一个例子是罗马的西班牙广场,其中最出彩的就是 1723 年由德•桑帝斯和斯佩基设 计的那一组面对“破船喷泉”的扇形阶梯,它不仅是“视觉冰激凌”,更可以当作舞台承载 多种形式的表演。已经有太多的电影利用它作为背景去表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那 一组台阶实际上已经是人们熟悉的具有生命的存在。 ⑦阶梯并非简单事物,在当下生活中,除了其实用性,“阶趣”应该是设计者考虑的重 点,特别是涉及到公众共享空间时。 (有删改)
17.文章②一⑤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原文说出你这样作答的理由。(2 分) 18.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原文说说它的作用。(3 分) 1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分) A.祭坛、寺院、道观、王府等建筑,都一定要平地垒起高基座。 B.南京中山陵的阶梯,有调整谒陵者心理的作用,使其能够默想伟人音容。 C.人民大会堂广阔通透的阶梯,表达出苦尽甘来的欣慰与舒展。 D.在当下生活中,阶梯设计者考虑的唯一重点应该是实用性。 (三)阅读下文,完成 20-23 题。(9 分)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尚书》有云:“不知稼穡①之艰难,乃逸乃谚②。”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 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 少年“不知稼穡”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 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因此,青少年必须要接受 劳动教育,要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②劳动可以提升技能。“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至今仍然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 体、育美、培技的综合育人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 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更能在劳动中提升自 己的生活技能。这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夯实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③ 。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 动意志的磨炼。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 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说,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 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 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④劳动可以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 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 4 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江 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自费给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 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成为“流动的风景”,他不仅 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的身上,“劳 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会让人拥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