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语文素养(42 分)
1. 在下列方框内直接填写诗句,或按提示写出相应诗句。(12 分)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②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
④杜甫《望岳》一诗中表达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李白的《行路难》中一扫怀才不遇的苦闷忧郁情怀,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的两 句
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划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这
个错别字,并写出正确的字。(4 分)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悠花芳草,他结出累累
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冰心《谈生命 》)
答:①"馨"的正确读音是__________
②错别字是_____________ 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4 分)
A. 作为集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乐山,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
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B. 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 鹤立鸡...
C.
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五·一"黄金周期间,峨眉山、乐山大佛两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 这
个数字真是石破天惊....啊!
D.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巧妙绝伦....的艺术品。
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 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 是什
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下列对课外阅读名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4 分)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本散文集,
共收入了 10 篇文章。我们学习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
野先生》等就是出自这本散文集。
B.《 西游记》是我国国大古典名著之一。该书不仅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且塑造的 人
物形象,个个都使人过目不忘。孙悟空号称美猴王,猪八戒号称齐天大圣,这两 个艺术形
象都是家喻户晓、妇需皆知的。
C.《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以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 部。
作品中的阿廖沙是一位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少年。
D. 《 鲁滨孙漂流记》记述了鲁滨孙遇险后在荒岛上生活的情景,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 坚
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6.仿照下面这个句子,写一个与之结构相近、内容连贯的句子。(4 分)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综合性学习。(10 分)
为迎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当地政府要求学校组织一次"地方资源"调查活动,假如你
被指定为这次活动的策划人,请你为这次调查活动作一个策划方案,请把你的设想写在下
面。(活动策划中如血现地名,一律用"A、B、C、D······"代替;涉及人名,一律用 "XX"
代替。)
①你打算从哪几方面进行调查? (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请你设计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案。(4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③通过调查,你发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受到了破坏,请写一条广告语,呼吁人们保护我们 生
存的环境,珍惜我们拥有的资源。(不超过 20 字) (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阅读(48 分)
(一)文言文阅读(6 分)
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
山静日长
[宋]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
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随意读《周易 》《 国风 》《 左氏传 》《 离骚 》《 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
文数篇。从容步山 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
归竹窗下,则山妻③ 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
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归
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
而月印前溪矣。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
者,但见衮衮⑦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⑧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如此妙,则东坡所谓 "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注释:①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②,麛,音 mi,小鹿,也泛指幼兽。
③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④笋蕨:竹笋和蕨菜。
⑤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⑥剧谈:畅谈。⑦交褒:尘雾迷漫的样子。
⑧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①余家.深山之中
②午睡初足,旋汲.山泉
③邂逅..园翁溪叟
④而月印.前溪矣
家:_____________________
汲: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邂逅: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9.与文中"归而倚杖柴门之下"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分)
A.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c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10.翻译下面这个句子(4 分)
苍藓盈价,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 分)
A.文章第 1 段描写作者闲雅有致的生活,展现了多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第 2 段则
为作者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文中的《国风》即《诗经》 , 《太史公书》即《史记》 , "陶杜"指陶渊明和杜甫,
"韩苏"指韩愈和苏轼。
c. "匆匆驹隙影耳"中"驹隙影"即成语"白驹过隙",意思是日影如白色的骏马飞快地驰过缝
隙,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
D. "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不仅借助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诗句的意像,
而且说的是也像苏轼一样的爱好打猎游玩的当权者。
{二}文段阅读与探究(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一 14 题。
甲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
应 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允感到委屈。
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
上, 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
不管失 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是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
过 程,就其最终结果来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一
一生 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
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命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
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
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
表 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乙
习惯的力量很大,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习惯的力量起初看起来似乎很微弱,弱如
一滴水,以致常常被人忽视。但水滴石穿,当人感觉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时,再想改变它,
可谓难矣。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此作了形象而准确的概括。
习惯有好与坏之分,好习惯造就人,而坏习惯即使不毁损人,至少也会成为绊脚石。
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努力保持"无日不动笔"的创作劲头,即使"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
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这个伴其一生的习惯使他用雄壮的音符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爱因
斯坦说得更直接:"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也可以
说,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其实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失败的事业和人生,则大批是坏习
惯导致的恶果。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话足令听者自危:"要断送一个人,只用叫他染
上一种嗜好。"可见坏习惯对人危害之大。
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做习惯的主人,不
要 做它的奴隶!"每个人都应该以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并时刻
注意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12.下列对甲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4 分)
文章通过论述"失去是人生的正常现象"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正确面对失去,
习惯失去,这样才会避免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第 1 段论述的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是应该的,正常的,是一种频繁的
现 象。
第 2 段中作者认为失去比得到更为本质,最宝贵的生命最终也会失去,这是一
种消极悲观的宿命思想。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句中的"觉悟"的意思是"觉醒'。
B.
C.
D.
13.下列对乙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第 1 段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习惯的力量很大,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B. 第 2 段列举贝多芬、爱因斯坦因伴其一生的好习惯获得事业成功的事例,论证了
) (4 分)
习 惯对人的影响。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则是从反面论证坏习惯对人的危害之大。
C. 第 3 段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向人们提出了注意养成好习惯的希望。
D. 文中第 2 段说,成功的事业和人生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失败的事业和人生
是坏习惯导致的恶果,这表明人只要有好习惯,就会有事业的成功。
14.细读以上两段文章,探究下列问题。(4 分)
① 甲文和乙文中"习惯"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请分别说出它们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习惯的奴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散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5 一 19 题。
月光下的探访
李汉荣
今夜风清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澄澈,月光下的南山显得格外端庄妩媚。斜坡上若有
白瀑流泻,那是月辉在茂密的青苹上汇聚、摇曳,安静,又似乎有声有色,斜斜着涌动不
已, 其实却一动未动,这是层出不穷的天上雪啊!
我爬上斜坡,来到南山顶,是一片平地,青草、野花、荆棘、石头都被整理成一派柔 和,
蝈蝈弹奏着我熟悉的那种单弦吉他,弹了几万年了吧。这时候曲调好像特别孤羊忧伤, 一
定是怀念着它新婚远别的情郎。我还听见不知名的虫于在唧唧夜话,说的是生存的焦虑,
饥饿的体验,死亡的恐惧,还是月光下的快乐旅行?在人之外,还有多少生命在爱着、挣扎
着、劳作着、歌唱着,在用它们自己的方式撰写着种族的史记。我真想向它们问候,看看
它 们的衣食住行:既然有了这相遇的缘分,我应该对它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它们
那么小,那么脆弱,在这庞大不可测的宇宙里生存是怎样的冒险,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
常识提醒我,我的探访很可能令它们恐惧. ,最大的帮助就是不打扰它们。慈祥的土地和
温良的月光会关照这些与世无争的孩子的,这么一想我心里的牵挂和怜悯就释然了。
我继续前行。我看见几只蝴蝶仍在月光里夜航,这小小的宇宙飞船,也在无限地做着
短 促的飞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存在的底细,花的底细。此刻它们是在研究月光与
露水相遇,能否勾兑出宇宙中最可口的绿色饮料?
我来到山顶西侧的边缘,一片树林寂静地守着月色。偶尔传来一声鸟的啼叫,好像只
叫 了半声,也许忽然想起了作息纪律,怕影响大家的睡眠,就把另外半声叹息咽了回去--
我 惊叹这小小生灵的伟大自律精神.但我想它的灵魂里一定深藏着我们不能如晓的智慧.
想想吧,它们在天空上见过多大的世面啊.它们俯瞰过,超越过多么多么多的事物,它们肯
定从大自然的灵魂里获得了某种神秘的灵性。我走进林子,看见一棵橡树上挂着一个鸟巢。
我踞 起脚尖,发现这是一个空巢,几根树枝一些树叶就是全部的建筑材料,它该是这个世
界最简单的居所了,然而就是它庇护了注定要飞上天空的羽毛;那云端里倾洒的歌声,也
是在这里反复排练。而此时它空着,空着的鸟巢盛满宁静的夜光,这使它看上去吴像是-个
微型的天堂。
如果人真有来生,我期望我来生只是一只太阳雀鸟或知更鸟,几粒草籽、几滴露水就
是
一顿好午餐。然后我用大量时间飞翔和歌唱。我的内脏与灵魂都朴素干净,飞上天空,不
弄脏一片云彩,掠过大地,不伤害一片草叶。飞罩了,天黑了,我就回到我树上的窝--我
简单的卧室兼书房一一因为在夜深的时候,我也要读书,读这神秘的寂静和仁慈的月光。
15.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作者在月夜探访了哪些对象?表达了种什 么
感情? (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6.概括第 1 段段意,并说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7.品味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4 分)
在人之外,还有多少生命在爱看、挣扎着、劳作着、歌唱着,在用它们自己的方式撰写 着
种族的史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月夜探访后竟然产生了要做一只鸟的奇妙想法,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 (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堪称《山中访友》的姊妹篇。两文在内容、结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
相似之处.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举例说明。(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写作(60 分)
20.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作文。(60 分)
1 命题作文
有人收藏亲情,有人收藏友情,有人收藏时光,有人收藏礼品,有人收藏祖国的荣誉,
有人收藏家园的美景;有人收藏他人的眼泪,有人收藏自己的心情……
请以"我的收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 600 字。
②材料作文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说的是如呆将要来临的是福,那你就根本用不着
担心它会是祸;而如果将要来临的是祸,那你的担心也根本就没有必要,因为既然是祸,你
总是躲不过去的。这话说的是要坦然面对将要到来的祸福。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是祸里面蕴涵着将要转到福的成分,而眼前 的
福也藏伏着将要来临的祸。老子的说法,教导人们冷静客观地面对当前的祸或福,对未来
的转化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上两种说法,你觉得是不是都有道理?请你紧扣材料(可只选择其中一种说法λ联 系实
际,阐述你的看法。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新课程)
-、语文素养(42 分}
1 唐诗宋词默写 02 分)
①浅草才能没马蹄。②马上相逢元纸笔。③白发谁家翁。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每小题全对得 2 分〉
2.拼音与字形(4 分)
①"馨"的正确读音是 xin。(声韵调全对给 2 分)
②错别字是"悠",正确的写法是"幽“(找正确给 1 分,改正确再给 1 分)
3.成语运用(4 分) (C)
4.诗歌鉴赏(4 分)
1 答: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 1 分,答出特点
给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2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
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 2 分)
5.课外名著阅读(4 分) (B)
6.仿写(4 分)
答案示例:如果人间的每个地方都充满了关爱,谁还渴望温暖。 (仿写的句子只要结作相似,
意思连贯即可)
7.综合性学习(10 分)
①(2 分)
答: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经济文化、体育设施、全民健身意识等方面展开调查。 (学生列
举的项目只要与奥运会相关即可,酌情给分)
②(4 分)
方案示例: 0)收集、整理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最观相关资料,并实地观察采访。(2) 走
访有关部门,了解经济文化;体育设施、全民健身意识等的现状。 〈一个方案 2 分,所设
计的方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③(4 分)
答案示例"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前人种下一棵树,后人得刽一片荫。" (广告词主
要强调有文采,句式基本工整,有一定号召性,就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4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6 分)
8.词语解释(4 分,每个词语解释正确得 1 分)
1 家:居家或住家。(只要能答出名词动用或名词动用的意思即可)
2 汲:打水或汲水。
3 邂逅:不期而遇或偶然遇见。
4 印.倒映或映入。
9.虚词(4 分) (C)
10.翻译(4 分)
答:绿色的苔藓长满台阶,鲜花铺满了小路,没有敲门的声音来打扰,松树的影子凌乱不
一地映在地上.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5 个分句,每翻译正确 1 个得 1 分;只
要翻译正确 4 个就可得满分)
l1.文意理解(4 分) (D)
(二)文段阅读与探究(12 分)
12. (4 分) (A)
13. (4 分) (D)
14.探究性阅读(4 分)
1 答:甲文中的"习惯"是"适应"的意思。乙文中的"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
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 (每解说正确 1 个得 1 分)
2 答案略。此题答案开放,只要是阻碍自己进步,影响自己人生或事业成功的行为倾向都
是坏习惯,而染上坏习惯又不改正,便成了习惯的奴隶。如甲文中提到的只想得到不想
失去的人,生活中懒惰不思进取的人,社会上贪得无厌的人等,都是习惯的奴隶.学生
只要围绕这些方面作答即可. (2 分)
{三}散文阅读(20 分)
15. (4 分)
答:蝈蝈、虫子、蝴蝶、夜鸟、鸟巢;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答对对象 2 分,说对
感情. 2 分〉
16. (4 分)
答:描写南山上白瀑流泻似的月色。为下文写"我"的探访提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 (概
括段意. 2 分;作用 2 分。本题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17.品味句子(4 分)
答:在自然界,有着许多同人一样的生灵,它们同人类一样地劳作和生活,延续着自己的
种族。这种认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爱怜与赞叹.
(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18.作者情感态度探究(4 分)
答: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界弱小生灵的伟大.或者:作者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美妙、神奇。 〈如
果学生答到作者想远离城市和名利寻找自由飞翔的空问,也给满分〉
19.比较阅读(4 分)
答案举例:
内容:都是写一次对自然界朋友的探访. 《 山》文探访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 等,
本文探访了月下的蝠蝠、虫子、蝴蝶等。
结构:都是按作者行踪安排写作对象,文末都写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山》文末尾作者想变
成一棵树,本文作者想变做鸟.
语言特色:都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出一幅幅如诗的画面. (任举一例即可)
表现手法: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于法,对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灵作者都赋予了强烈的
感情。(任举一例即可)
(评卷时注意:只要能够就其中一个方面举例说明即可。未举例或举例不当的,酌情扣分.)
三、写作(60 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