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2 分)
三国故事侩炙人口,诸葛大名家谕户晓。
答案:.“侩”改为“脍”:“谕“改为“喻”。(改正错别字 1 分,每字 0.5 分:书写规范、美观 1 分。
共 2 分)
2.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2 分)
汉江,一条无法用言语赞美的河流,她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广袤. 的土地,她以独特的地理优势融
汇着四方的文化,她更以博大的情怀养育了世世代代繁衍. 生息的襄阳儿女。
答案:mào yǎn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
B.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C.一提起电影明星赵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
D.纪录片《汉江一桥》,精美的画面与地道的襄阳话相得益彰....,情趣横生。
【解析】A.使用正确,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B.使用正确,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C.使用有误,扑朔迷离:扑朔:兔脚搔爬;迷离:兔眼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
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该成语形容眼睛不恰当。
D.使用正确,相得益彰: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
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答案:C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作家杨绛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B.中国制造要与世界接轨,离不开大师级工匠高超技艺的支撑。
C.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 1 个小时。
【解析】A.语序不当,应该改为“晚年作家杨绛先生”。C.不合事理,应该把“能否”去掉。D.重复多
余,应该把“大概”或“差不多”去掉。
答案:B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
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②⑤④③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解析】文段写了正能量的传播及途径。③是正能量传播的社会效益,是总起句,应放在开始,便可排除
BC;⑤是总结句,应放在最后,排除 C;故选 A。
答案:A
6.不少名著以写下层人物和他们的生活见长。《童年》就是通过讲述主人公阿廖沙在
中长
大的童年生活经历,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水浒》更是塑造了
众多的草莽英雄,其中,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是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答案:苦难(或:磨难)
武松
7.古诗文默写。(8 分)
(1)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苏轼虽两鬓苍白,但并不在意自己衰老,仍怀“
,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
国之志。(《江城子密州出猎》)
(4)孔子面对滔滔江水,慨叹时光飞逝:“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5)勇攀登,困难踩脚下,壮志凌云;登高望,万物收眼底,豪情满怀。杜甫在《望岳》中写出了
“A.
D.
,B.
”的诗句;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出了“C.
,
”的诗句﹣﹣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大漠孤烟直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重点词:阙)
(3)会挽雕弓如满月(重点词:雕)
(4)逝者如斯夫(重点词:逝)
(5)A.会当凌绝顶 B.一览众山小 A.不畏浮云遮望眼 B.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词:凌、缘)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 分)
8. 5 月上旬,离 2016 年全国高考不到一个月之际,一个有关调整高考招生计划的消息,引发了部分高三
学生家长的忧虑,他们误以为今年湖北高考将减少省内招生名额,由此置疑高考公平,甚至有家长计划去
上访和游行。如果你是一名正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你会怎样劝阻打算上访游行的妈妈?(2 分)
【解析】做此题首先要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其次是明确自己的观点:阻止妈妈上访游行,在劝说时注意
说话的语气委婉,同时做到讲清利弊:给我提供良好的备考氛围,并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答案:妈妈,你不要一时冲动去上访游行!调整高考招生计划是为了更好地维护高考公平。目前让我安心
备考更重要,你说是吗?(有称呼,有观点,有理由,表达得体即可,2 分)
9.走襄阳,开阔视野;游天下,增长见识。班里开展“背起行囊走襄阳”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背起行
囊一起出发吧!(8 分)
【拟写标语】
出发前,班主任做了动员讲话,他说:“襄阳,青山绿水遍布,名胜古迹众多,民风民俗淳朴.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背起行囊,行走在襄阳的大地上,去开阔眼界、累积知识、增长才干吧!”请你
依据班主任的讲话,仿照前句,在横线上补写后句,形成一条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宣传标语。(2 分)
宣传标语:游览青山绿水开阔眼界胜读万卷书,
。
【设计活动】
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班主任设计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开动脑筋再设计一种。(2 分)
活动一:探访名胜古迹
活动二:寻找最美家庭
活动三:
【明辨节日】
襄阳地处中华腹地,民风民俗源远流长.在访民风民俗间隙,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
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
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破解密码】
活动归途中传来消息,今年襄阳有四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引发了大家热议:“最美家
庭”“美”在何处?请认真探究以下两则材料,破解“美”的“密码”。(2 分)
材料一:王华革,襄阳退休教师,一个重度智障儿的母亲,她与爱人用浓浓的父母亲情为孩子撑起了
爱的天空,将孩子培养成“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并用大爱积极帮助周围的智障残疾人走上“特奥”之
路,圆特殊家庭的幸福梦。今年,王华革家庭荣获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
材料二:沈建军,枣阳人,20 多年来,他和妻子一方面背着两个重度肢体残疾的儿子踏遍大半个中国,
倾其所有为孩子求医问药;另一方面经常鼓励两个残疾儿子自强不息。在父母的激励下,沈小勇兄弟为社
会各界创作了四五百首歌曲,还经常通过网络现身说教,鼓励像他们一样的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努力做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年,沈建军家庭荣获了“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最美家庭”“美”在:
。
【解析】【拟写标语】做此题首先要阅读材料,明确标题内容,其次是分析标语前半部分的结构,力求句
式整齐。所以拟写标语后半部分的格式应为:动词+四字词语+动宾短语+需(或要、应、当等)+动词+三字
偏正短语,同时应注意字数和前句相等。
【设计活动】设计活动遵循的原则:①围绕主题设计活动;②活动可操作性强;③活动难度适中,易
于开展。设计活动首先要围绕主题,比如可以从介绍风土人情方面或历史人物方面入手,注意难度不要太
大。
【明辨节日】此题属于常识题,可通过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解答。①提到明月,又有思家之意,与中秋
有关。②提到灯,又有时间正月中旬,即为元宵节。③是清明节。④“卧看牵牛织女星”,即七夕。
【破解密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写教师王华革和爱人把重度智障孩子培养成
“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并用大爱积极帮助周围的智障残疾人走上“特奥”之路的事迹;材料二讲的是
沈建军夫妻两人为两个残疾儿子四处求医问药,还教育孩子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此分析可得出结论: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既有家庭小爱,也有社会大爱。
答案:【拟写标语】示例一:探寻名胜古迹积累知识须(需、要、应、当等)行万里路。
示例二:体验民风民俗增长才干须(需、要、应、当等)行万里路。(2 分)
【设计活动】示例一:品尝风味美食 示例二:搜集民间故事(2 分)
【明辨节日】C(2 分)
【破解密码】关爱家人,奉献社会。(意对即可,每个要点 1 分,共 2 分)
三、阅读与欣赏(40 分)
(一)古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尤其是“
”
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答案:喜悦(对西湖美景喜爱) 行不足
11.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
词语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句能进行赏析的能力。
答案:“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
季节特征。
或“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11.(10 分)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②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③,惟德繄
④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⑤,将在德矣。若晋取虞⑥,而明德以荐馨香⑦,神其吐⑧
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⑨,曰:“虞不腊⑩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②据:保佑。③易物:改变祭品。④繄(yì):
句中语气词。⑤冯依:依据。冯(pínɡ)同“凭”。⑥若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
读“Guó”,即虢国。⑦而明德以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⑧吐:指不食所祭之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物。
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⑩腊:岁终祭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乡人曰 其: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
②惟.德是依 惟:
判断。
答案:①其:他的
②惟:只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遂袭虞,灭之.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可以.一战
宫之奇以.其族行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必:一定/一定。B.德:品德/品德。C.之:代词/之:代词。D.以:凭借/以:带领。
答案:D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重点的词有:狱:案件;虽:即使;以:根据。
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
15.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
”可知,
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从中
找出两人的言行跟“神”有关的语句。
答案: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16.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
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宫子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可以
看出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德”。
答案:“德”(或“明德”“仁德”“重视仁德”),是从宫子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看出
来的。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甲】世上最温暖的花
①儿时的家乡,到处种的都是棉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它们开出一地的明朗,温馨着大地和农人
的心。春天,刚听到布谷鸟的鸣叫,人们就开始不停地忙碌了。记忆中,母亲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双手
染满了棉叶的颜色,衣裤鞋子沾满泥水,全身上下都带着棉田里特有的气息。
②在盛夏的热风中,棉花很快就长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开花时,棉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棉
花的花儿美如蝶翅,颜色不一,红的,白的,娇艳柔嫩.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着一个棉桃,初
如豌豆,逐日渐长,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桃子形状,那花儿才黯然谢去。等到了秋天,棉桃绽开,白色的
橘瓣一样的果肉呈现眼前时,那才是真正的开花了,是它一生丰厚的积蓄在展示。
③最喜欢那满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进棉花地一样。
等大多数花朵全白了,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摘棉花。棉田里,母亲头裹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
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朵棉花收进棉兜里。母亲的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
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通体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它们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门
前。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暖,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着一股湿
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撩着鼻翼。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瞅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
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
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⑤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
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女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
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娇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⑥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特别
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6 年第 3 期
【乙】棉花!棉花!
①什么样的词,无论如何也没法大声念出来?
②是棉花。
③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说出来——棉花!棉花!
……
④母亲和几位阿姨各占据被子的一边,专心致志地忙活着,银针闪烁,长线飘飘,她们看上去强壮、
结实、胯骨宽大,头发和乳房却日渐干枯荒芜,这是无尽的生育和劳累所致。缝被子时,她们把身子低伏
下去低伏下去,像对棉花表达虔诚的敬意,又像满心满怀去拥抱棉花。她们圆润、臃肿,铅华褪尽,是另
一种棉花。
⑤人们热情歌颂这世界的山川河流、名花异草,高声赞美这个世界的飞扬、伟岸和多姿多彩,可有谁
会注意到它的底座——棉花?正是棉花给予这世界广大的慈悲、安宁和贴心贴肺的温暖,但没有人会常常
想起它,偶尔一次在逆境的寒风中裹紧棉袄拥一拥被子想起了棉花,也没法大声赞美放歌抒情,只能用耳
语般的嗓音低低说出来——棉花!棉花!
——摘自《散文》2006 年第 2 期
17.思考文题:①甲文文题“世上最温暖的花”有何含义?②乙文文题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感叹号?
【解析】此题考察标题含义的理解和标点符合特殊用法的作用。标题的含义一般有两层,浅层和深层,此
处应联系温暖一词来回答。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一般是强烈强调某种思想感情。
答案:①棉花“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有热度,能驱走寒冷;棉花也带有暖暖的母爱。②用
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棉花强烈的赞美之情。
18.理解词义: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甲文第④段加点词语“有了着落”含义的理解。
【解析】此题考察了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获得,一般是联系前后文,猜测它
的意思,再一个联系文章的主旨来回答。
答案:“有了着落”是指母亲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棉被和棉衣,不再担心孩子受冻,心
里踏实了。
19.赏析语句: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做点赏析。
【解析】此题考察了语句的赏析。格式为:细节描写手法(或修辞)+该句浅层含义+深层含义。可从比喻
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赏析。
答案:示例一: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棉花吐蕊”比作“云掉进了棉花地”,生动形象的写
出了棉花吐蕊的盛大场景和棉花的洁白柔软,表达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人格化,赋予云以人的行为“不小心走失”,表达了作
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
20.分析结构:虽然乙文中间删减了几个段落,但仍能看出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请具体说明。
【解析】此题考察了首尾呼应写作手法的识别。所谓首尾呼应,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结构和内容相近
的语句出现。
答案:乙文开头说“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说出来——棉花!棉花!”结尾句又说“只能用耳语般
的嗓音低低说出来——棉花!棉花!”照应开头,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21.探究写法:作为抒情散文,甲乙两文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请说说两文中的“棉花”分别象
征了什么。
【解析】此题考察了象征的手法的内容分析。
答案:甲文中的“棉花”象征了母爱;乙文中的“棉花”象征了母爱和几位阿姨(或:为无尽的生育和劳
累奉献一生的伟大女性)。
(四)议论文阅读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
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
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
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
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
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
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
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
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
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
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
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
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
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
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
面对人生。
2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摘自《人民日报》2016 年 5 月 16 日第 5 版
【解析】此题考查了中心论点的概括总结。对于总分式结构的文章,一般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答案: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读书是一种心灵
修复)。(2 分)
23.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段首句一致)
【解析】此题考查了句子的仿写。仿写句子时,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一致,话题要一致,字数、
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字,并做到语意连贯。
例句从否定(避免什么)和肯定(会产生什么好的结果)两方面说明,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答案:示例: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意对即可,3 分)。
2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解析】此题考察了文章的论证过程的分析。本文论证过程是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
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二到五段);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改书能让人“从
容睿智地面对人生”(最后一段)。
答案:选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
复方式”(1 分);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1 分);最
后点明读书的意义:改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1 分)。(意对即可,共 3 分)
25.文中第③段画线句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此题考察了论证方法的识别。句中有一个词语:宛若,可见本句是一个比喻,是比喻论证,作用
是证明论点或者该段的分论点。
答案:比喻论证(1 分);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
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1 分),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
观点(1 分)。(共 3 分)
26.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
B.第②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句中加点词“是”指
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此题考察文章信息的辨别。A.说法有误,该段主要列举了我的事例,明显是举例论证。B.句中
加点词“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说法有误,应该是从书中体悟。D.说法有误,本文语言没有诙谐
的特点。
答案:C (2 分)
四、写作与表达(50 分)
27.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我真的很不错”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②字数不少于 600 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题二: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而梦想永远无法实现,而我们的人生正是如此。令人欣慰的是,我
听见时间长廊另一端有个声音说:“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
你一直在努力。”
——《马丁•路德•金自传》
要求:①请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
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