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9-2020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9-2020 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书中的“月光宝盒”,哪怕你把它放在尘埃中,它也不会因蒙垢而失去光 彩。这是一部常看常新的书,是一部值得永久 甲 (品位/品味)的小说“极品”。那样的一 些人,在那样的一个园子里 乙 (偶然/偶尔)相遇了,过了一阵不闲不淡的日子又纷纷散 去。那些“花模样玉精神”的世外仙姝们如何经过纷纭人事,磨过庸常而漫长的光阴,挨到 一个天下难逃的“散”字?那些命若蝼蚁的卑微之人如何度过蹉跎岁月,守住风雨中的生命 之烛? 年轻的时候读《红楼梦》,特别喜欢给里面的人物贴标签,比如薛宝钗是个八面玲珑、 满腹心机的坏女孩;王熙凤满肚子的男盗女娼;贾宝玉是个情种,这“浊物”对有姿色的女 孩都“怜香惜玉”;至于丫鬟中的晴雯和袭人,一个是可爱到极点,一个则阴损到极致。所 谓少不更事....,特别容易给人物下论断,把一部丰富的、磅礴大气的作品看简单了。 人到中年后,再读《红楼梦》,体会到了薛宝钗的那种无奈,王熙凤在张扬中内心的苦 辣酸甜,贾宝玉热闹生活背后的那种孤单,贾母行将就木....时体味到繁华将逝的那种内心的 丙 (苍凉/苍茫)。《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性情多重的,它不像《三国演义》 中的人物那么脸谱化,它深刻挖掘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文学价 值也就更高。 材料二 《红楼梦》有着极高的写实成就,在写实的层面上,它几乎使我们看不见作家的存在, 甲 ,好像这就是生活本来面目的显现,真可称得上“天衣无缝”。它似乎不是一个写作者 片面的、主观的、带有个人局限性的描写,而是一个天然的场赴,你看到一些东西,也看不 到一些东西,有一些是蛛丝马迹,有一些是云里雾里, 乙 ,它留下了那么多的悬案,就 像真实的生活。 丙 ,人们研究它,不像是研究一个虚构的作品,而是在研究一个社会的一 段历史。 多少年来多少学科都在研究《红楼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写实上它可说是 严丝合缝,特别密实,针插不入,水泼不进。它的创作者有着极深的涉世经验,才可能使其 现实性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它看起来是那么日常,甚至有些琐碎。那些起居的细节,小儿女
的心思,伦常的礼数,客来客去。而在这些日常小事中,若仔细琢磨,会发现包含了很深的 涉世经验,我用两个字形容它,就是“世故”,《红楼梦》里,世故极深。 材料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 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 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 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 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选自教材《林黛玉进贾府》) 王熙凤:昨日楼头喜鹊噪,今朝庭前贵客到。休怪我一双凤眼痴痴瞧,似这般美丽的人 儿天下少。哪像个老祖宗膝前的外孙女,分明是玉天仙离了蓬莱岛。怪不得我家的老祖宗, 在人前背后常夸耀。只是我妹妹好命苦,姑妈偏就去世早。贾母:我一天愁云方才消,你何 必又招我烦恼。 (选自越剧《红楼梦》唱词) 1. 在材料一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品味 偶尔 苍茫 B. 品味 偶然 苍凉 C. 品位 偶然 苍茫 D. 品位 偶尔 苍凉 2. 对材料一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是书中的‘月光宝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红楼梦》一书的 盛赞。 B. 《红楼梦》是一部常看常新的书,即使是同一读者,在不同年龄也会对同一作品人物有 不同的解读。 C. “把一部丰富的、磅礴大气的作品看简单了”,“磅礴大气”在这里是指作品风格豪放旷 达。 D. 文中提及《三国演义》的人物脸谱化,是为了衬托《红楼梦》中人物性情的丰富性和复 杂性。 3. 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成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不更事”在文中的意思是说因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而缺少经验。 B. “行将就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木”是棺材的意思。 C. “天衣无缝”原指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文中是指写作上没有一点破绽。
D. “蛛丝马迹”是指查究事情根源的明显的痕迹和线索,也写成“蛛丝蚂迹”。 4. “应该藏的藏,应该露的露,应该有的有,应该没的没”放在材料二最恰当的位置是 A. 甲 B. 乙 C. 丙 5. 《红楼梦》一书中,用了很多的谐音隐语,如甄士隐为“真事隐”,冯渊为“逢冤”,贾 母的四个嫡亲孙女的名字对应的谐音隐语是___________ 6. “世故”一词,既指处事经验,也指待人处事圆滑。材料二里提到“《红楼梦》里,世故 极深”,请从“世故”角度对材料三中节选的两段文字加以比较评析。 【答案】 1. B 2. C 3. D 4. B 5. 原应叹息 6. 教材节选更体现王熙凤世故极深。“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 个嫡亲的孙女”,凤姐说的话表面是恭维林黛玉,内里则是恭维老太太,因为外孙女儿是外 系的,嫡亲的孙女才是老太太的直系;此外以帕拭泪的动作也是做给老太太看的,由之前“笑 道”再到“以帕拭泪”再到“忙转悲为喜”,变化极快。越剧唱词中“分明是玉天仙离了蓬 莱岛”是夸林黛玉长得漂亮,就像九天仙女,虽说也是恭维,可是恭维对象却只在林黛玉自 身。两相比较,教材节选关于描写王熙凤的世故更胜一筹。 二、古诗文阅读 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庠.(xiáng)序之教 载.(zǎi)欣载奔 门衰祚.(zuò)薄 孝悌.(dì)之义 B. 逸兴遄.(chuán)飞 养生丧.(sàng)死 锲.(qì)而不舍 鞭笞.(chī)天下 C. 万乘.(shèng)之尊 不积跬.(kuǐ)步 肉袒.(tǎn)负荆 猥.(wěi)以微贱 D. 渑.(miǎn)池之会 刎颈.(jìng)之交 喟.(wèi)然长叹 面面相觑. (qù) 【答案】C 8. 下列句子的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璧有瑕,请指示..王 【答案】D B.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9.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B.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C. 颁白着不负戴于道路矣 D. 此小大之辩也 【答案】A / / / / 抢榆枋而止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拜送书于庭 君子生非异也 10. 对下列文言语句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C.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判断句,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 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 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取材自《说苑•杂言》)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 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 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取材自《孔子家语》) (三) 宰我①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 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②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 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
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取材自《论语》) 注释:①宰我:就是宰予,字子我,孔子弟子。②女:通“汝”。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奋.戟将下斗 B. 三终而甲罢. 奋:振奋 罢:散去 C. 遂使徒兵距.孔子 距:通“拒”,阻拦 D. 食旨.不甘 旨:美味 12.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夫.《诗》《书》之不习 / 夫.君子之居丧 B. 是丘之.过也 C. 则.非丘之罪也 D. 路出于.陈、蔡 / 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 女安则.为之 /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仁义之不免俗也 多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习气啊 B. 由歌,予和汝 仲由来唱歌,我来跟着你唱 C. 孔子往拜礼焉 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 D.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服丧三年,期待已经很久了 14.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礼乐”对民众教化结果的一项是 A. 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B. 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C. 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D.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15. 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16. 结合上面三则文言文,概括孔子对“乐”的认识。
【答案】 11. A 12. D 13. D 14. B 15.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 16. ①音乐对民众具有教化作用。(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②音乐是一种高层次个 人修养的体现。(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③从审美角度说,音乐是一种享乐。(闻乐不乐) 参考译文: (一)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 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多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 习气啊。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 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 唱完三遍,士兵便离开了。 (二)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途中路过陈国、蔡国。陈 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 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 没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 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 (三)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 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 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 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 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 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风静縠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营营: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③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读作 hú,绉纱。 17.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复”字表明词人醉而复醒,醒而又醉的情形;“仿 佛”是“恍惚”的意思,两个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饮的豪放。 B.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三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如 雷的鼻息,写出了家童沉睡,敲门不应,有家不得回,只能倚杖江边的无奈。 C.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及“全汝 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D.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词人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遐想,他要趁此良辰美景, 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18. 一语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夜阑风静縠纹平”就是语义双关,既写了自然景 物,又写了作者的心境。下列诗句没有运用....一语双关的一项是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C.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诗》) D.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9.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时期,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作者在两首词中所写 内容及抒发情感的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17. B 18. C 19. 《临江仙》,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通过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
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要将自己的有限生 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的旷达胸怀。 《念奴娇》,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 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 忧愤之情。 20.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被大量使用,如荀子在《劝学》中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故 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庄子在《逍遥游》中运用想象 和夸张的手法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鹏之背,_______;怒而飞,_____”;王勃在《滕王阁 序》中则运用典故写出了洪州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物华天宝,____ ;人杰地灵,____”; 苏轼在《定风波》中善用反问句式表达自己豁达的胸怀抱负“______,谁怕?______”;而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运用大量的比喻来展现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巧,如“____,______”。 【答案】 ①. 木受绳则直 ②. 金就砺则利 ③. 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 其翼若垂天之云 ⑤. 龙光射牛斗之墟 ⑥. 徐孺下陈蕃之塌 ⑦. 竹杖芒鞋轻胜马 ⑧. 一蓑烟雨 任平生 ⑨. 大弦嘈嘈如急雨 ⑩. 小弦切切如私语 三、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敦煌(节选) 徐可 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 ⑵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 ⑶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 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 ⑷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⑸1900 年 6 月 22 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 并挖出了公元 4—11 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 50000 余件…… ⑹王道士在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历史,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