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2021 年 3 月,三星堆新发现的 6 座祭祀坑出土的 500 多件器物再次震惊中外。专家们普 遍认为,加上 20 世纪 80 年代所发现的 2 个祭祀坑,这 8 个祭祀坑总体构成了三星堆祭祀区, 是古蜀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这表明 A.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最重要的途径 B. 古蜀国存在对天地祖先的崇拜 C. 专家的解释基于文献和实物的互证 D. 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无交流 【答案】B 2. 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周孝王给非子的酬 劳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由此可见,“秦”之国号源自 A. 禅让制 【答案】C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3. 下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 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此简可以用来研究秦 朝的
①户籍制度 ②选官制度 ③赋役制度 ④文字书写 A. ①②③ 【答案】C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 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 A. 蜀——吴——西晋——东晋 B. 蜀——吴——东晋——西晋 C. 吴——蜀——西晋——东晋 D. 吴——蜀——东晋——西晋 【答案】A 5. 《齐民要术》序言中写道:“今采捃轻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 终于醯(醋)醢(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舍本逐末,贤哲所 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由此可见 ①《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农书 ②贾思勰求真务实的精神 ③《齐民要术》内容涉及食品加工 ④贾思勰农本商末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6. 唐太宗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 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 此,唐太宗的做法是 A.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 居安思危,戒奢从简 C.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D. 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答案】C 7. 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下列史 事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①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②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了中国 ③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A. ①②③ 【答案】D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行政中枢是一个王朝行政的核心。下列各项中描述宋朝行政中枢的是 A. 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被削弱 B. 确立三省六部制,职权分工明确,彼此相互制约 C. 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宰相权力 D. 设立军机处,使其成为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答案】C 9.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宋史》记载:“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 体现了宋朝对外 A 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贸易发达
北宋苏轼《石炭》诗曰:“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南 B 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 段!”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 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 反映出北宋煤的 开采和使用情况 说明北宋政府放 弃了重农抑商政 策 C D 《长编》记载:“(1032 年)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 说明社会成员身 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从之。” 份趋于平等 A. A 【答案】B B. B C. C D. D 10. 冯道是五代时有名的大臣,一生经历四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做过六位皇帝 的宰相,当时人对此津津乐道,但是从宋代开始,人们对冯道的这种几易其主行为不耻。这 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宋代 A. 儒学的复兴 B. 国力的下降 C. 诗词的教化 D. 风气的 保守 【答案】A 11. 有学者认为: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 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了元朝“皆赋役之,比与内地”。元朝为巩固统一所 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安西都护府 ②修驿道,设驿站和急递铺 ③实行行省制度 ④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A. ①②③ 【答案】D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 明武宗在位期间任意妄为,以杨廷和为首的阁臣并没有一意阿顺他,他们多次通过拒绝
草拟诏敕劝阻皇帝的荒唐行径。由此可见 A. 阁臣能用票拟权对皇帝的不当行为进行劝阻 B. 内阁大学士权力极大,能够对皇权形成制约 C. 宦官比内阁阁臣更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D. 阁臣的劝谏促使明朝保持了长期的政治清明 【答案】A 13.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下列中医药成就叙述正确的是 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②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成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③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唐本草》 ④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中药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A. ①②③ 【答案】B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 明末清初,有位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位学者是 A. 王守仁 【答案】D B. 李贽 C. 顾炎武 D. 黄宗羲 15. 中国古代早有纂修地理志的传统,清朝对这项工作尤为重视,不仅制定了各省、府、州、 县定期编修方志的制度,而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这表明 ①清朝继承了修地理志的传统 ②清政府重视国家的大一统 ③清朝对基层的治理很有成效 ④清朝的疆域远盛于前朝 A. ①② 【答案】A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6. 表格有利于知识的总结和整理。下表为某同学所制作的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的 表格,其中手工业处应为
领域 新变化 农业 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手工业 商业 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 主的工商业市镇 A. 五大名窑风格各异 C. 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答案】D B. 人们开始使用提花机进行纺织 D. 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17. 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下列赋役制度按出现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两税法 ②一条鞭法 ③租庸调制 ④“摊丁入亩” A. ③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A 18. 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 现最早的是 A.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 “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答案】C 19. 近代上海“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 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这说明 A. 外洋钟表彻底取代了传统的计时工具 B. 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 C. 新式交通工具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 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沟通 【答案】C 20. 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下图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图中②地区产生的文化成果是 A. 象形文字太阳历 B.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 C. 印章文字《罗摩衍那》 D. 甲骨文《诗经》 【答案】B 21.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书籍发展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A. 中国早期的简策和帛书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B. 在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后,中国出现了纸张 C. 中国在唐朝时已经开始使用胶泥制成的活字印刷术 D. 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 【答案】D 22.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 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 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 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这表明
A. 殖民扩张给美洲带来了先进文化 B. 移民社会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C.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融的主要途径 D. 古代美洲文化的形成存在障碍 【答案】B 23. 拿破仑以深信不疑的热情坚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国去。他认为这个法典是根 据正义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制订的,因此应适用于一切国家,仅需略作修改就行。从西班牙到 波兰,从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峡,所有的附庸国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这些事 A. 有利于附庸国法治思想的传播 B. 树立了拿破仑在整个欧洲的权威 C. 引发了被侵略国家的强烈不满 D. 重构了十七世纪欧洲的政治文化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4. 儒家文化 孟子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而 达于一统,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并战争。他的“仁政”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 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它们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政”思想 还带有民本主义倾向。因为“政在得民”,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 做到“明分使群”,各人都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各尽职责,共同构筑出良好的社 会秩序。君主集权和统一是荀子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义教化,应当 “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他还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人 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 (2)结合所学,简述孟子和荀子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异:孟子强调“仁政”,荀子强调礼治;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荀子强调君主的重要性;孟子很少谈及天道观,荀子有明确的天道观主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