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hen 版主提供 wang517 合并
网络故障排除参考大全(原版)
A.1 故障现象及原因 10/100/1000Mbit/s 以太网
A.1.1 故障现象:网络性能降低的同时伴有 FCS 差错
CSMA/CD 算法在冲突发生时会引起校验和无效(即FCS 差错),在发生次数
不多的情况下属于正常现象,因此 FCS 差错与冲突同时发生、且发生次数在
合理的范围内时就无需担忧。对于本故障现象,可以利用协议分析仪来检测某
段时间内冲突发生的次数与 FCS 差错的次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特性曲线,如
果在这两者之间找不到对应关系的话,则可能是如下原因之一:
原因一:网络中存在噪声和干扰。
在网络设备没有接地或接地不正确的时候就会产生噪声干扰,可以用电缆扫描
仪或万用表来检测网络中的噪声电平。一个 10Base2/10Base5 网络中只能有一
个接地连线,如果还存在另一个连线接地(如网卡差错或电缆损坏)的话,则
由于两个地之间存在压降而引起电缆中的电流泄漏。
原因二:电缆路由上有电磁干扰。
复印机、电梯、手机以及寻呼机带来的电磁干扰都可能会引起 FCS 差错,可
以用万用表来检测干扰情况并使用电缆测试仪来检测噪声情况。在检测电磁干
扰时,可以检查电缆路由上是否存在电梯、电机、变电器、灯带以及带有高时
钟频率或 X 射线仪器的计算机系统。
原因三:网卡有故障。
在检查是否由网卡故障引起 FCS 差错时,可以检查按网络节点排序的所有无
效数据包(大多数协议分析仪都能自动生成这类标准的统计报告),如果发现
某个节点比较可疑的话,则可以检测该节点的活动率(以数据包/秒为统计单
位)与该节点所处网段的 FCS 差错发生次数。如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对
应关系,那就有机会找到故障源。需要记住的是,由于网卡故障经常是间歇性
的出现(如网卡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出现),因此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监测才有
可能得到准确和重复出现的故障结果。
原因四:接头(如 NIC、墙插、MAU、中继器、集线器等)松动或损坏。
定位这类故障源的方法就是仔细检查网络路径上的所有连接情况。
A.1.2 故障现象:网络性能降低的同时伴有滞后冲突
以太网中冲突次数的增加常常与线缆有问题(如线缆段过长)、网卡损坏、级
联的中继器数量过多、终端电阻损坏或缺少等原因有关,如果能确定冲突属于
滞后冲突还是正常冲突,将有助于我们缩小故障源的范围,滞后冲突的可能原
因如下:
原因一:线缆长度超过了特定网络拓朴所能允许的最大长度。
此时只需使用线缆测试仪测量一下线缆的长度即可。
原因二:网络中级联的中继器数量过多。
可以用网桥代替其中的一个中继器,或者改变网络的配置。
原因三:网卡或 MAU 损坏。
利用协议分析仪收集发送无效数据包最多的站点的运行统计数据,并收集冲突
发生次数与活动站点的统计数据以检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如果这些
方法无法找到故障源的话,就必须使用网络分段法来排除网络故障了。
A.1.3 故障现象:网络性能降低的同时伴有早期冲突
原因一:终端电阻损坏或缺失。
10Base2 和 10Base5 以太网必须带有 50Ω的终端电阻,检查网络中所有需要终
端电阻的地方是否均安装了正确的终端电阻,其阻抗可以用万用表来测量(阻
抗值应介于 48Ω~52Ω之间)。
原因二:T 型接头松动或损坏。
azhen 版主提供 wang517 合并
检查网络中的所有接头,以确定是否有松动或损坏现象。
原因三:网络中的节点数过多。
检查每个网段中的 MAU 数量,一个 10Baes2 网段中最多不能超过 30 个 MAU,
而一个 10Base5 网段中最多也只能数据 U 讥 2 /10Base5Mbit/s 有 100 个 MAU。
原因四:线缆被扭折。
可以使用线缆扫描仪来定位并替换被扭折的线缆。
原因五:电缆与 IEEE 802.3 不兼容。
IEEE 802.3 的 10Base5 电缆每隔 2.5 米就以一种颜色加以标记,为了减少连接
点处的反射干扰,接头的插入点应选择在这些颜色的标记处。此外要记住,并
不是所有的 BNC 接头都使用 50Ω的电缆,尽管以太网能在 75Ω的电缆上传输
几十米之远,但是长度的增加迟早会引发网络故障,因而在检测网络故障时要
检查所用电缆的规范。
A.1.4 故障现象:网络速度慢、响应时间长(冲突与 FCS 差错均处于正常范
围)
原因一:传输路径上的网桥或路由器的缓存溢出。
检查路由器或网桥的统计数据(如 CPU 使用率、端口使用率等),利用协议分
析仪检测哪个站点产生的经由网桥或路由器转发的流量最大?是否有超时现
象出现?一般可以用 ping 命令来测试通过网桥或路由器的响应时间,以查明
网络互连设备是否是引起故障的部分原因,如果是的话,就需要重新配置网络
(如将部分服务器或客户机移到其他网段)以减轻重载互连设备的流量。
原因二:光纤链路的传输问题。
在光纤链路衰耗过大或发射光功率过低的情况下,如果光纤链路的传输距离过
长可能会引起性能劣化(即使没有出现任何 FCS 校验差错)。此时可以用 pin
g 命令来检测有问题的光纤链路的响应时间,并检查光纤耦合器及线路衰耗的
设置情况。
原因三:存在本地网段路由。
本地路由是网络速度减慢的常见原因,常常发生于子网地址不同、但连接在同
一个 LAN 交换机下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上,且 LAN 交换机连接在一个路由器
下,这种本地路由有时也称为 one-armed 路由。此时,尽管这两个节点均连接
在同一个交换机下,但它们之间的数据包必须经过路由器的路由之后才能到达
对方。
A.1.5 故障现象:间歇性的出现网络连接故障、网络性能降低以及帧对齐差
错。
原因一:网卡在每个 FCS 之后还发送了一些额外的比特。
可以使用协议分析仪捕获在 FCS 之后有额外比特的数据帧(称为 dribble 数据
帧或帧对齐差错的数据帧),从数据帧的源地址中就可以找到有故障的网卡。
原因二:最大传输距离超出了以太网的规范。
数据包能否到达最终目的地取决于发送站点和接收站点,在两个站点相距较近
时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两个站点相距较远、且处在同一个网段中时就有
可能会出现连接问题。此时就需要尽力找出这类连接问题是否只与某些特定的
节点有关,可以使用线缆测试仪来检测传输路径上的线缆长度和质量,必要时
可以在传输路径上插入一个网桥或路由器。
原因三:如果在传输路径上级联了过多的网桥或路由器,将会导致信号的传输
延时增加和协议超时(如 TCP 超时),可以使用 ping 命令或响应时间代理来
检测响应时间。
A.1.6 故障现象:网络连接出现间歇性故障的同时伴有短包。
原因:网卡有故障。
azhen 版主提供 wang517 合并
可以使用协议分析仪捕获短包并从短包的源地址中找到发送节点,如果源地址
字段损坏,则可采用前面讲述的相关测试方法来找到有故障的网卡。
A.1.7 故障现象:网络连接出现间歇性故障的同时伴有超时传输包
原因一:由于在 10Base2 和 10Base5 以太网中存在两个接地连接,因而在网线
中产生直流电流。
可以使用电缆测试仪来检测网线中的直流电流。
原因二:网卡损坏。
网卡损坏有时会产生 jabber 数据帧(即超长数据帧),导致所处网段出现连
接故障。可从协议分析仪捕获的 jabber 数据帧的源地址字段中找到失效网卡
的位置。
A.1.8 故障现象:网络连接出现间歇性故障的同时伴有帧间距过短现象
原因:帧间距过短引起数据包丢失。
如果以太网中的站点不能维持正常的最小帧间距(10Mbit/s 以太网中为 9.6
μs,100Mbit/s 以太网中为 0.96μs)的话,某些集线器设备就无法正确处理
接收到的数据包。此时,数据包有可能会转变为 jabber 数据包。在进行故障
检测时,可以用协议分析仪来测量帧间距(可由数据包的时间戳得到帧间距),
之后,再从协议分析仪捕获的数据帧的源地址字段中找到失效网卡的位置。
A.1.9 故障现象:经由网桥互连的传输路径上出现间歇性的网络连接故障
原因:由于网桥使用了负载均衡功能而打乱了数据包的到达次序。
检查网桥的在必要时关闭网桥的负载均衡功能。
A.1.10 故障现象:经由路由器互连的传输路径上出现间歇性的网络连接故障
原因:路由器连接在重载 WAN 链路或所连接的 WAN 链路质量较差。
排除这类故障可以使用协议分析仪由器所连接的 WAN 链路的使用率,FCS 差错
率以及误码率,此外,分析路由器端口的日志也有助于我们找到故障原因。
A.1.11 故障现象:单个节点与网络失去连接
原因一:MAU 与网线或网卡与网络的连接松动或连接失效。
单个节点突然与网络完全失去连接的主要原因如下:
l MAU 连接松动;
l 连接电缆断开、短路或有噪声干扰;
l 网卡失效。
此时需检查电缆、接头、网卡是否有问题,在必要时应予以替换。为了确定故
障是否是节点本身,可以用一个工作正常的节点(如笔记本电脑)完全替换到
有故障的节点,如果网络连接恢复正常的话,则表示故障源在节点内部,否则
表示故障源在网络侧。
原因二:网卡配置有误,如接头激活有误(如应激活 AUI 接头的却激活了双绞
线接头)或选择的中断资源已被占用。
此时可利用 ping 命令(ping 127.0.0.1)检查网卡的工作是否正常以及数据
包能否被正确的发送和接收,此外,还应检查最近是否有人在网络中安装了软
件或硬件。当然,也可以采用原因一中的方法,用一个工作正常的节点完全替
换故障节点,以确定故障源在节点本身还是在网络侧。
原因三:网卡损坏或保险丝被烧断。
使用外接 MAU 时需要检查其电系统是否完好。使用 ping 命令(ping 127.0.0.
1)来检查网卡的工作是否正常以及数据包能否被正确的发送和接收。
原因四:不兼容的网卡把外接 MAU 发送的“心跳信号”当成是 SQE 信号,进而
发生差错。
azhen 版主提供 wang517 合并
此时,应监视 MAU 上的 LED,如果每欠发送数据时 SQE LED 都点亮的话,则应
关闭 MAU 的心跳模式(也就是把 MAU 的工作模式从 Ethernet 2.0 切换到 IEEE
802.3)。
原因五:由于网桥工作于保护模式下而没有激活学习模式,因而其老化功能将
有故障的节点地址从地址表中删除了。
原因六:网桥或路由器的过滤器设置不正确。
检查过滤器的设置情况并与故障节点的地址相比较,以确定是否因过滤器的设
置不当而引起了节点的连接故障。特别是在网桥使用了备份路径或负载均衡机
制之后,更应检查过滤器的设置是否与这些功能相冲突。
原因七:MAC-IP 地址映射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静态 IP 地址发生了变化或网
络中同时配置静态 IP 地址和 DHCP。
A.1.12 故障现象:网络中的某个网段与其余网段之间失去了桥接连接
原因一:网桥的端口配置不正确(如端口没有被激活、端口的运行模式不正确
(如应为 10Mbit/s 的却配成 100Mbit/s)、连接失效(如电缆、接头以及插
板松动)或布线错误等)。
检查网桥的安装和配置是否正确。
原因二:由于网桥工作于保护模式下而没有激活学习模式,因而其老化功能将
有故障的节点地址从地址表中删除了。
检查网桥的地址表和工作模式(网桥的学习模式是否打开?)。
原因三:网桥或路由器的过滤设置不正确。
检查网桥或路由器的过滤器设置情况,特别是要检查使用了通配符的过滤项。
A.1.13 故障现象:网络中的某个网段与其余网段之间失去了路由连接
原因一:路由器的端口配置不正确(端口没有被激活、端口的运行模式不正确
(如 10Mbit/s 设成了 100Mbit/s)、连接失效(如电缆、接头以及插板松动)、
协议没有被激活或布线错误等)。
检查路由器的安装和配置是否正确。
原因二:路由器的地址表、映射表或路由表的配置有误。
检查路由器的配置。
原因三:路由器的过滤器设置有误。
检查路由器的过滤器设置情况,特别是要检查使用了通配符以及有可能阻塞备
份路由或负载分担路由的过滤项。
原因四:与路由器 WAN 端口相连的 WAN 链路失效。
检查 WAN 链路的工作是否正常。
原因五:没有设置默认网关。
检查路由器中是否配置了默认网关。
原因六:子网掩码配置有误。
全面检查网络文档中有关子网掩码的所有配置情况。
原因七:定时器配置有误。
检查路由器中不同协议的定时器参数配置是否正确,并与这些定时器的默认值
相比较,特别是在网络中使用了不同厂商的路由器设备时尤为重要。
A.1.14 故障现象:客户机出现间歇性的网络连接故障
客户机出现周期性的网络连接故障,虽然能 ping 通,但数据包时有丢失。
原因一:NIC 或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有误。
NIC 或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有误,致使连接双方工作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
此时应检查 NIC 以及交换机/路由器端口的配置是否正确。
原因二:NIC 或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模式配置有误(一方被配置为手动工作
模式,而另一方被配置为自动协商工作模式)。
azhen 版主提供 wang517 合并
检查 NIC 以及交换机/路由器的端口配置情况,避免使用自动协商工作模式。
原因三:主机忙或处于重载状态,服务器遇到问题。
检查服务器的运行统计数据及其响应时间。
A.1.15 故障现象:10/100BaseT 自动协商进程太过频繁,吞吐量很低
原因:通信双方未达成一致(一方为全双工方式,另一方为半双工方式)。
A.2 以太网中的常见差错
下面以字母顺序列出了以太网中最常见的故障原因:
l AUI 电缆损坏;
l 网桥地址列表的配置不正确,网桥工作在保护模式下;
l 网桥过滤器设置不当;
l 网桥过载;
l 网桥的老化功能删除了某些地址表项;
l 级联的网桥或中继器太多,从而引发超时和响应时间过长;
l 电缆长度超标;
l 连接器松动或损坏:接咔、墙插、MAU、Hub、网桥、路由器;
l 电磁干扰;
l 外部 MAU 损坏;
l 路由器、网桥或 Hub 的物理连接故障(电缆、连接器和插入模块松
动;背板上的电缆连接错误);
l 接地时;
l 帧间距过短;
l 网络被多处接地;
l NIC 配置不正确;
l 网桥负载均衡功能引起的数据包失序;
l 光组件(如光 Hub 端口)的功率时;
l 路由器的过滤器设置不当;
l 路由器配置不正确(端口未激活、协议未激活、运行模式不正确等);
l 路由器过滤;
l 路由协议属性项配置不正确(如地址表、映射表、子网掩码、默认
网关、路由表和定时器);
l 路由协议的(OSPF Hello 定时器、Dead 定时器、IGRP Active 定
叶器的设置不正确);
l 终端电阻损坏或丢失(10Base2、10Base5);
l WAN 链路中断、过载或质量低劣(BER 非常高)。
A.3 故障现象及原因:令牌环
A.3.1 故障现象:活动监视器差错或活动监视器改变
原因一:活动监视器检测到申请令牌帧,则退出活动监视器状态并发送一个报
告活动监视器帧。
这一般是由备用监视器(环中所有不是活动监视器的站点都是备用监视器)未
检测到环中有活动监视器引起的。
原因二:活动监视器检测到环中有不是其产生的 AMP 帧。
出现这种情况时,活动监视器会发出一个带子向量 2(subvector 2)的报告
活动监视器帧(监视器重复)。
原因三:参与监视器竞争进程的站点检测到一个源地址为本机地址、但 NAUN
地址与本机内存中的 NAUN 地址不匹配的申请令牌帧。
此时,该站点会发出一个子向量 3 的报告监视器差错帧(在监视器争用过程中
出现地址重复情况)。
A.3.2 故障现象:地址识别错误
azhen 版主提供 wang517 合并
原因:站点检测到环中有多个 AMP 帧或在未收到 AMP 帧的情况下就收到了一个
SMP 帧。
A.3.3 故障现象:突发差错
原因:硬件故障,如网卡、电缆、MAU 或集中器损坏。
如果在帧首定界符和帧尾定界符这间的 5.5bit 时间内都没有收到有效信号,
则会发出一个突发差错帧。分析令牌环消息就可以定位故障源,即找出报告这
一差错的站点及其所有上游站点(列出这些处于活动状态的站点),然后分析
故障域内站点的活动与差错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网桥的自测功能检查集
中器,并用电缆扫描仪检测电缆问题。
A.3.4 故障现象:环路严重告警、数据流环路严重告警
原因一:集中器或网卡损坏;
原因二:连接器(网卡、插座、集中器、网桥和路由器等)松动或损坏。
分析环路严重告警帧,从其发送站点和 NANU 地址中追踪故障域,故障域包括
发送环路严重告警帧的站点及其输入线路、发送环路严重告警帧的站点的 NAU
N 及其输出线路以及这两个站点之间的集中器,应仔细检查该故障域内的所有
网络组件(网卡、集中器、电缆、连接器和插座等)。
A.3.5 故障现象:站点插入失败
原因一:地址重复;
在地址重复检查(属于站点插入过程的一部分)中,新插入的站点检测到环中
已存在地址相同的站点。
原因二:站点未能成功地参与邻居通告进程;
原因三:站点初始化出错。
A.3.6 故障现象:帧复制差错
原因:站点接收到一个目的地址为本机地址、但地址识别和帧复制比特均为“0”
的帧。
一个很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环上存在重复的 MAC 地址。为了找出另一个拥有相同
地址的站点,可以使用协议分析仪分析无效的插入帧,在找出该 MAC 地址重复
的站点之后就可以重新加以配置。
A.3.7 故障现象:帧丢失差错
原因:未接收到一个已发送帧。
在其它站点进入或离开令牌环时可能会出现该故障。
帧丢失差错是非孤立性差错,不能把它归结于某个站点。
A.3.8 故障现象:频率差错
原因一:环时钟速率与网卡的内部时钏速率相差太大。
原因二:电缆不合格。
原因三:网卡损坏。
频率差错是非孤立性差错,不能归结于某个站点,典型的频率差错原因是电缆
质量不合格、电缆长度超出允许范围以及网卡损坏等。
A.3.9 故障现象:间歇性的差错和连接丢失
原因一:环中两个站点之间的电缆长度过长。
环中某个站点移除之后,会使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增大,进而导致信号不能可
靠传送,产生严重的连接问题(如非孤立性差错和令牌差错等),此时应检查
两个站点之间最大可允许的间距并重新设计网络。
原因二:相位抖动、频率差错、令牌环协议定时器超时或间歇性地出现环路严
重告警状态(见图 A-2)。
电缆类型
IBM-类电缆
最大站点数(4Mbit/s)
最大站点数(16Mbit/s)
260
140
azhen 版主提供 wang517 合并
3 类 UTP
72
5 类 UTP
图 A-2 令牌环中的最大站点数
验证环中的站点数是否超出了允许范围。
132
A.3.10 故障现象:内部差错
72
132
原因:站点检测到内部差错并自行恢复。
内部差错是孤立性差错,可以归结到单个故障站点,只要借助协议分析仪捕获
并分析内部差错帧即可找出故障站点。
A.3.11 故障现象:连不上服务器
原因一:站点到集中器的电缆松动、断开、连接失效、短路或有电磁干扰。
原因二:网卡损坏。
检查电缆、连接器和网卡,必要时应予以替换。
原因三:在网桥地址表中有关到服务器的传输路径的表项中缺失站点的 MAC 地
址。
由于网桥老化功能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后删除长久未使用的地址,因而如果网桥
工作于保护模式下(也就是说不能自学习),则发送站点的地址无法被自动加
入到网桥的地址表中。此时应检查网桥到服务器这条路径上的地址表,并检查
网桥的工作模式。
原因四:网桥端口未被激活或损坏。
检查网桥端口,通过网桥向站点发送 ping 包,同时检查日志文件。
原因五:网桥过滤器设置不当。
检查网桥对到达服务器的传输路径所做的过滤器设置。
A.3.12 故障现象:间歇性地网络连接丢失
原因:MAC 地址重复。
如果希望加入令牌环的新站点的 MAC 地址与环中已有站点的 MAC 地址相同,则
该新站点会被拒绝加入并会收到一个请求移除帧。为了找出环中具有相同 MAC
地址的站点,可以用协议分析仪捕获并分析请求移除帧,在找到 MAC 地址重复
的站点之后就可以重新加以配置。
A.3.13 故障现象:网络负载很高
原因:网桥和/或路由器的负载过重或配置不正确。
可以用协议分析仪找出环中活动最为频繁的站点并查找网桥和路由器问题,如
果有超时现象出现,则可以通过测量响应时间来定位故障源。此外,应检查网
桥和路由器中的日志文件,统计有多少个帧被丢弃;同时检查网桥的转发表和
过滤器设置情况,禁止网桥的可选功能项,如环参数监视器或配置端口服务器
等。
A.3.14 故障现象:网速变慢,站点锁定
原因:线路差错、突发差错、FCS 差错以及环清除过量。
线路差错和突发差错主要是由站点电缆损坏、集中器或网卡的硬件故障引起
的,首先应检查网络的线路和突发差错,然后再检查报告差错的站点及其上游
的集中器、电缆和连接器等组件。
A.3.15 故障现象:邻居通告差错
原因一:有站点插入或移除。
原因二:网卡出现间歇性的硬件故障。
A.3.16 故障现象:报告邻居通告未完成
原因:活动监视器向坏差错监视器发送进程未完成帧并发起一个新的 AMP 帧。
azhen 版主提供 wang517 合并
当活动监视器发出 AMP 帧后,第 7s 就发起一次邻居通告进程,当站点检测到
AMP 帧之后就比较 AMP 帧中的地址识别比特和帧复制比特,如果还没有其它站
点复制该 AMP 帧,该站点就比较自己的 NAUN 地址与 AMP 帧的源地址,若两个
地址不同,则该站点将 AMP 帧中的源地址保存为新的 NAUN 地址,并向配置报
告服务器发送 NAUN 地址改变帧。如果在邻居通告定时器超时前 AMP 帧仍未返
回到活动监视器,活动监视器就会向环差错监视器发送一个进程未完成帧并发
出一个新的 AMP 帧。
用协议分析仪检查请求移除帧并找出 MAC 地址重复的站点。
A.3.17 故障现象:网络流量不大时网速仍然很慢
原因一:配置不当,协议效率低下或网卡内存不够。
原因二:路由器或网桥端口的设置限制了最大可允许的帧尺寸。
网络负载(以百分经表示)并不是决定网络性能的唯一因素,其它重要因素还
有传输帧的尺寸和类型。以 LLC 帧为例,它并不承载用户数据,而只负责建立
和维护连接,如果短 LLC 帧和 MAC 帧比例过大,则表明协议效率较低。例如,
在 NetBIOS/SMB 协议中 LLC 帧与用户数据包的比例大约是 1:1,其低效原因
是 NetBIOS/SMB 在 LLC 子层采用面向连接的协议;而 NetWare/IPX 采用无连接
服务,无需等待接收端的确认即可发送数据,因而 IPX 中 LLC 帧很少,而面向
连接的协议却通常产生大量的管理帧。
帧过短可能还有其它原因,即网卡所能处理的最大包尺寸取决于网卡的内存。
在 4Mbit/s 令牌环中,最大帧尺寸为 4500byte,在 16Mbit/s 令牌环中,最大
帧尺寸可达 17800byte,而老式的网卡只有 8kbype RAM,因而最多只能处理 1
000byte 的数据。不过,目前的网卡一般都能支持 4500byte 和 17800byte 的
最大帧长度。此外,某些网络操作系统对最大帧尺寸也有一定的限制,如 Net
Ware 3.11 支持的最大帧长度为 4000byte 点障 10 r 2。
A.3.18 故障现象:环清除
原因一:电缆短路。
原因二:噪声和串扰干扰。
原因三:令牌环行时间过长。
原因四:网卡损坏。
活动监视器在发布一个新的令牌之前需要清除环中的所有数据,为些要进行环
清除操作。环清除操作经常发生于站点插入或移出令牌环之时,如果在无任何
站点插入或移出环的情况下出现环清除操作,则表明令牌环上的硬件出了故
障。
A.3.19 故障现象:环复位
原因:环中有多个申请令牌帧;环在环路严重告警后恢复正常。
A.3.20 故障现象:接收站点拥塞
原因:接收内存不足而无法复制帧。
如果经常出现这种差错,就应该考虑升级现有网卡以增大缓存量。
A.3.21 故障现象:令牌差错
原因一:站点插入或移出令牌环。
原因二:噪声。
原因三:网卡或电缆损坏。
原因四:广播包太多。
在下列情况下站点会发出令牌差错帧:
l 活动监视器接收到一个优先级大于“0”、监视计数器为“1”的令
牌(表明该牌已在环行第二圈);
l 在有效令牌定时器超时(10ms)前都未收到一个令牌或帧;
l 检查到非法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