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上海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年上海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 1: 给定材料: 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21 亿,占全国总人 口的 16%。而到 202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 亿。“十二五”期间, 上海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截至 2012 年底,全市户籍 60 岁及 以上老年人口 347.76 万,占总人口 24.5%。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 口 62.92 万,占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 18.1%。预计到 2015 年末, 户籍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 430 万,比例接近 30%。 独生子女父母成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的主体。目前全市独生子女 家庭约有 305 万户,占全市家庭户总数的比例为 60.2%;全市有 610 万名左右的独生子女父母,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 43.9%。从 2013 年 起,上海市新增老年人口中 80%以上将为独生子女父母,在 2018 年 以后,全市每年约有 24 万-34 万名的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阶段, 这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的新趋势。 截至 2012 年底,我国养老床位数达到 416.5 万张,每千名老年 人拥有养老床位 21.5 张,仅占当年我国老年人口数的 1.51%。这一 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7%,和“十二五”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 此同时,上海养老床位总数 10.5 万张,约占户籍老年人口 3%。与日益 严峻的老龄化、高龄化形势相比,本市现有的机构养老床位供给能力 相对不足。 一些社区有居家养老的服务。上海要求各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 独居老人进行结对关爱,提供“五+X”的服务,“五”是广泛告知、 经常问候、热线咨询、安全检查、应急求助;“X”是按老年人需要 提供各类养老服务。浦东新区、杨浦区、静安区、闸北区等区还专门 设立独居老人关爱员队伍,每天对列入重点的独居老人给予照顾。各 个区县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券”同时 推出。这种服务券分有“轻度”、“中度”、“重度”等服务评估等
级。有些地方还在探索科技手段的帮助,以一个呼叫平台、一个网络 平台以及与平台相配套的一键通通信手段为服务架构,采用电话、短 信、网站等多种渠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其特色在于行之有效的紧 急救援系统,老人如遇突发事件或身体不适,可使用配备的专用终端, 一键进入平台,平台坐席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根据老人的地理位置和 历史记录,全方位通知有关人员赶到现场。 上海市 J 街道构建起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2 个老年人日 间服务中心为支撑,6 个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为平台,12 家社区后援 单位为依托的老年人服务网络,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 助急、助医、助困、助学、助乐、助游、助聊等“十助”服务,受到 社区居民广泛欢迎。经过多年探索和近两年来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居 家养老工作已经迈上新台阶。但要实现对动态增长的 7%生活困难老 人的服务覆盖,任重道远。首先,居家养老服务中人力资源不足。一 方面体现为老服务员数量不足。老年人需求量大,但服务资源相对短 缺,专业的为老服务员很难找。为老服务工作辛苦,但薪酬普遍不高, 一般月薪只有 1000 元多一点。很多有经验的服务员跳槽到医院做护 工,薪水翻倍。另一方面,为老服务员的素质和社会地位也亟待提升。 其次,尽管各区县均十分重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但不同的财力直接 制约着各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水平。另外,居家养老需要引入社会力量 积极参与,使为老服务适应市场价格变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第一性质 是公益性,但随着居民物价消费指数的不断升高,服务价格不能背离 市场规律。有的送餐单位曾经提出,老人每餐价格 6 元钱,两荤一素, 而现在一块大排就要 4 元,送餐越多,亏空越大。 问题 1:请分析一下各类养老模式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 1. 家庭养老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 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 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 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 设施成本几乎为零。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 局限性。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 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 加上“421 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 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现代化的社会养老模式,养老院有专职养护人员和 配套的养老管理,专业水平比较高。但根据中国国情,从总体发展趋
势上看,养老院、老年公寓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化养老模式的主要选 择。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造成资源的浪费。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 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都将闲置,而养老院要重新占用 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造成浪费; 第二,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 承受得了,而且,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养老院难以容纳的; 第三,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人离 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地方,和原来并不熟知的 人朝夕相处,这将增加他们的失落感。许多养老院里都是能活动的老 人与患病的、卧床的、痴呆的老人混居,一进养老院就闻到一股浓浓 的异味,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老人进到养老院,对于子女来说可能 是一种解脱,但对老人来讲,往往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机构养老虽然成为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满 足众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3. 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相对于家庭养老和养老院养老而言,可谓兼有两 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它 的优越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成本低。不需要太大的基建投资,一个社区只要有 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成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 第二,大量的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 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会继续发挥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 社区服务的方式把家居住房设施变成一个老年公寓; 第三,所需费用较低,服务方式灵活,可以自由选择。养老护 理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价格比较低廉,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 受能力选择服务方式,经济条件好的可以选更多一些的服务,条件差 的可以选择最基本的服务; 第四,老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不离开自己多年居住的住 所,又能得到充满亲情的养老护理服务,老人对这种养老模式是非常 欢迎的,他们不会有失落感和压抑感。 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具有医学或护理学专业知识背景 的高层次护养人员奇缺。一些社区仅能配备一名专职医生,这显然不 利于保证老年人日常保健目标的实现; 第二,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有限,以简单的家务劳动和情感沟通 为主;
第三,资金来源上过度依赖社会力量和慈善捐助,自身缺乏应 有的积累; 第四,服务对象的覆盖面不广,很多有需求的老人得不到相应 的服务。只有符合了一定标准的老年人(如困难老人、空巢老人等) 才能成为居家养老院的成员,享受相应的服务,而由于资金和人员的 限制,普通的老年人并为纳入到服务目标人群中。 问题 2:针对当前各种各样的养老需求,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 能满足? 【参考答案】 上海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 局进一步健全。 ——统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 制性详细规划时,明确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落实《城市居住地区和居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编制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明确全市养老设施布局的总体目标、规划总量、空间布局等基本要求, 合理布局养老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交通、卫生、文化、教 育、体育等设施对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作用。 ——完善公办养老机构服务供给。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制 度,政府投资举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无子女、失能、 高龄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逐步增强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的护理 功能,提高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能力。引导非营 利性养老机构重点增强养护功能。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整合和改造 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用的社会资源,兴办规模化、连锁化的 养老机构。允许社会力量和个人因地制宜兴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机 构。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对新建养老机构,在土地供应、 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对现有住宅、工业、商业等设施改建养老 机构的,在规划调整、财政补贴和公用事业收费价格等方面予以支持。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统筹社会服务资源,设立社区综合 为老服务机构,健全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 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助餐、助浴、助洁、 助行、助医、助急”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 培育发展老年人互助组织,建立养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和平台,继续 推行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的“老伙伴”计划项目。 推广社区“睦邻点”建设,倡导邻里相助、结对帮扶。推进老年大学、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群众组织和个人的积极 性,鼓励老年人组织各类文化团体,丰富晚年生活。 ——支撑家庭照料服务开展。实施家庭照料者培训项目,依托专
业医疗机构、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助老服务社等专业社会组织,为照 顾老人的家庭成员或家政人员提供培训,提高其专业照护能力。鼓励 部分床位供给充裕的养老机构提供老年人短期入住床位,为照顾老人 的家庭成员提供“喘息式服务”。稳步推进老年人集聚的居住区开展 适老性环境改造。 ——促进养老服务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实施养老服务“信息惠民 行动计划”,构建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养老服务数据 库及其分析决策功能,推进养老服务网上办事和服务。政府有关部门 向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有序开放政府信息资源。 鼓励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建立有利于集成市场和 社会资源、促进供需对接的科技助老平台,研发各类适合于养老机构 和老年家庭的信息产品,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援助、家政、医疗保健、 电子商务、服务缴费等一站式服务。 案例 2: 给定材料: H 市探索“开放式决策”之路已走过了 15 年。从 1999 年开始, H 就开始了不断扩大公民参与度的民主决策探索。近年来,在 H 市委 “民主民生”战略指导下,政府的“开放式决策”步伐越迈越大,探 索也越发深入。2007 年 4 月 16 日,市政府下发《H 市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完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的通 知》。2008 年 1 月 23 日至 28 日,H“两会”之前,市政府将《政府 工作报告》的草案在网上公示,征求到各类意见 938 人次(件),最 后有 68 条意见被直接吸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常务会议实行 “开放式决策”,是 H 市政府在以往民主决策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性 实践。“会前”充分征集民意后将政府决策事项提交市政府常委会, “会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专家列席会议发表意 见,市民也可以通过网上留言发帖或网上视频直播参与决策讨论,“会 后”由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回应反馈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开放式决策模 式。 基于决策事项的专业性、利益相关性、社会关注度以及决策的成 本和效能等因素,开放议题选择要适度。“政府常务会议”性质要求 决策开放是“有限适度”和“不断扩大”的统一体,一般来说,事关 民生议题原则上都要经过这一过程。大体涉及到以下几类内容:一、 拟提交人代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二、城市总体规 划、重点专项规划;三、重要的行政法规;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 重要改革方案与公共政策;五、群众日常办事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事 项等的重大调整;六、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公共活动、重大突发 公共事件应对方案;七、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项。从实际情况看,
H 市政府实行的开放式政务决策,在议题选择上主要集中在上述与民 生关系比较直接的问题上。 在决策创议活动中,逐步提升层次,引导群众在内容和平台上参 与高层次决策。公众参与是个多层次、逐步提升的过程。一般而言, 公众更关注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决策过程。就 H 开放式决策的发展 历程看,市民参与决策主要表现出有序演进的特点,一是形式上,从 起步阶段通过市长电话、信访投诉、单位发言、社区听证、街头巷议 等基层民主平台参与,到逐渐发展为通过专家咨询、满意不满意评比、 人民意见征集、对公示项目评议等提升的民主渠道参与,直至市民直 接进入到 H 最高决策层次的政府常务会议参与;二是内容上,从开始 主要集中在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等基本生活需求层面,到后来开始关 注背街小巷改造、庭院楼宇改善、安居乐业政策等利益攸关重大决策, 直至进入到政府常务会议参加涉及产业规划、人才管理、西湖申遗、 农业科技、交通规划等事关 H 中长远发展的重大政务议题的讨论。这 一方面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民基层民主需求及理性参政能力 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政府领导层引导公众有序参与诸如 政府常务会议这类高层次决策,事实上起到了顺应社会发展、给具备 某些条件的公民以政治平等权利的先导作用。 在 H 市政府常务会议决策层次上,2008 年 4 月 2 日,H 市人民政 府举行的第二十六次常务会议首次打破常规,邀请中央和省级媒体参 加,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实况直播。会前,H 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 了相关议题材料供市民查阅,同时开通论坛专题讨论区,邀请市民参 与讨论,相关意见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给予回应。据统计,共有 1066 人次通过网站观看了会议视频,2346 人次参与了网络讨论,发帖提 出意见建议 145 条。过去只有政府精英参加的闭门会议变成了互联网 上进行的实时视频直播互动,市民不但可以通过网络收看政府的常务 会议,还能直接和市长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对话,H 市政府积极探索 和推行的“开放式决策”开始引起媒体关注。 在 H 市开放式决策过程中,开拓出一条普通市民了解并参与政府 决策的实实在在的通道。有了市民的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施政将会 更贴近民意、符合民意。因此,“开放式决策”也是扩大公民有序政 治参与、促进并改善城市治理的重要举措。 问题 1:请分析该市政策决策开放化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开放式决策”的模式主要是:政府在行政决策前,通过网络公 开决策讨论稿,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在决策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和市民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并实行网 络视频直播,列席人员与网民可以在现场或网上表达意见;会后,相
关部门要及时对市民通过网络提出的意见给予答复,决策事项的公文 在政府网站公布,会议视频在市政府网站上公开。由此可见,“开放 式决策”将政府行政决策由事后公开变为从事前到事后的全过程公 开,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精英决策模式,让民本理念贯穿其中。 “开 放式决策”具有以下特点: 1.决策机制民主化。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使得现阶段的利益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化的特点。推行 “开放式决策”,既有利于保证不同利益群体通过正式合法的民主途 径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又有利于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权衡取舍、统筹兼 顾各个阶层的利益,恰当地把握公共决策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度”, 从而把民意的表达与吸收作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 节,最终有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 2.决策程序规范化。 “开放式决策”把“开放”作为决策理念, 将民主的要求融入决策全过程,作为决策的规范性要求。如在市政府 常务会议之前,政府向社会公布决策事项、会议时间、参与途径等, 让公众提前了解情况;有意列席会议或通过互联网视频连线发言的市 民可以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报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意收集等议政 准备;会中听取列席人员和市民网上意见,经过充分的讨论,市政府 才能决策。这使决策的过程成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过程,保证了 决策的规范性。 3.决策过程透明化。“开放式决策”的整个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 决策程序常态化并为公众所知悉;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 代表都享有意见表达权,可以在讨论和对话过程中公开自己支持或反 对某项政策的理由;市民能够报名参加会议,或通过网站论坛及视频 连线模式,参与会议讨论、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建议;通过网络直播、 邀请媒体全程参与,决策过程高度公开透明,使决策更加理性,结果 也更加客观公正,可以避免“权力寻租”或“暗箱操作”,实施“阳 光行政”。 问题 2:尽管采取了开放化的决策方式,但公民参与决策过程的 有效性还是比较低的。请问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公民参与决策过程的 有效性。 【参考答案】 尽管 H 的“开放式决策”模式在行政民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 一步,但它依然处于完善的过程中。“开放式决策 ”的目的是科学 决策,这需要用各种制度作为保证。提高开放式决策的制度化水平, 必须不断完善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以制度的方式将决策的范围、效率、 形式等各方面确定下来,防止政府决策的随意性。
一是在议题的选择上,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选择市民普遍关 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以及和群 众日常办事服务有关的重大调整等,除了依法不得公开的,都应该向 市民公开。重大的或较为复杂、存在争议的决策议程,做到一个议程 多种方案。 二是在决策信息的整理上,决策单位要事前专门进行调查研究, 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要强化咨询研究机构的作用,注意信息的及时 性、准确性和适量性。网络可以解决部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有些 网民在评价政策时,容易出现强烈的主观意识。面对通过网络参与的 议程时,政府既要尊重网民的意见,又要避免过多倚重网络民意,导 致决策的局限性。还要综合其他因素,强化专家论证程序,充分吸收 专家学者,智囊机构参与的意见,实现精英决策和大众决策的平衡, 减少利益化倾向,促进决策科学化。 三是要注重参与形式的多样化,建构公众参与的多种形式,充分 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互联网便利了公众参政议政,但也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非网民的群体,如外来务工者、老年人等,他 们当中的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上网条件,他们的利益诉求 也是客观真实的,因此在选择参与人员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利益。 四是要进一步丰富开放式决策的内涵。除现场参与外,公布行政 决策的议题和讨论稿后,市民的各种参与环节都应该作为一种常态固 定下来。要强化监督和意见反馈机制,作为“开放式决策”的有机组 成部分。此外,“开放式决策”一定要有成本观念,进行必要的成本 效益分析,要提高实际效益,杜绝形式主义。 二、材料写作题(40 分) 给定材料: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中国奇迹” 备受世界瞩目。同时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贫富分化、官员腐败、群体性事件多发等问题。 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 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 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 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吹响,但个别地区和 部门改革踟蹰不前,知难而退。 坚持改革,事关发展大局。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 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 的理解了。改革开放,事关当代中国命运,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