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
教 案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
任课教师
任课院系
教 研 室
_2018-2019_学年第_一_学期
第 0 页
第 1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1
星期 ____
学时 ___2__
内容提要:
1、网络的组成、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2、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教学目的:
教 学 设 计
1、 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构成和术
语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网络通信中的三种数据交换方式;
教学思想:
采用以讲授原理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按照“问题→方法和原理→具体技术实例”
的思路讲解,着眼原理知识,使学生获得长“保质期”的知识,同时关注目前流行的技术,
将这些技术作为网络原理的应用实例来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
1、网络的组成、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2、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重点: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难点: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实例教学法
教学策略: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讨论
第 1 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回顾
课程引入
内容讲解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二) 内容、重难点
(三) 学习方法和要求
教学安排
教学用时约 15 分
钟
教学用时约 10 分
钟
二、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把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
教学用时约 20 分
钟
用讲出来,然后进行总结。突出并强调“计算机网络与传统通信基
础设施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端系统是功能强大、具有智能的计算
机!”,因此“应用层出不穷!需求推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三、因特网概述
(一) 网络的网络
第二节课
教学用时约 40 分
结合图示,介绍一些名词和术语:主机、端系统、链路、路由
器。
(二)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介绍)
通过图示介绍一下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和 ISP 多层结构的形成,
和 WWW 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内容学生自学。
第 2 页
教学用时约 5 分钟
(三)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自学)
布置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知道 IETF 和 RFC。
四、因特网的组成
(一)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简单讲一下其组成。
(二)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重点)
重点讲解分组交换。
1、为何需要交换技术?(分析)
2、网络核心示意图
3、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图例)
4、用电路交换进行计算机数据传输的问题(提问)
通过该问题,启发学生提出分组交换的思想。
5、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图例)
分组、存储转发的概念
6、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比较。
1)分组交换存在的问题:时延、丢包等
通过提问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将这些问题找出来
2)在资源分配和资源共享方面的比较;
3)在时延方面的比较;
回顾与小结: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作用;
第
3 页
因特网的组成;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列出本次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作业与思考题:
1. 习题 1-01
第
4 页
教师备教:
在教学中,要注意:
教学理念:
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
5 页
第 2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1
星期 ____
学时 ___2__
内容提要: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性能指标
2、计算机网络协议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的: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性能指标
2、通过研讨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分层的意义和作用,理解 5 层原理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基
本功能。
教学思想:
采用以讲授原理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按照“问题→方法和原理→具体技术实例”
的思路讲解,着眼原理知识,使学生获得长“保质期”的知识,同时关注目前流行的技术,
将这些技术作为网络原理的应用实例来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性能指标
2、计算机网络协议
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时延
难点:
带宽和时延的计算
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实例教学法
教学策略: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讨论。
第
6 页
教学安排
教学用时约 5 分钟
教 学 用 时 约 5 分
钟
教学用时约 20 分
钟
教学用时约 15 分
钟
第二节课
教学用时约 25 分
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回顾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课程引入
你关心的网络性能有哪些(你如何评价网络运行情况的好坏)?
内容讲解
一、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二)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布置学生自学。
三、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一)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利用率、丢包率的概念和单位。
(二)时延的类型(重点)
1、在路由器的节点时延示意图;
2、处理时延;
3、排队时延;
4、传输时延;
5、传播时延;
6、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的比较。
(三)丢包率(增加)
导致丢包的原因、拥塞的基本概念。
四、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