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计算机网络教案.doc

第1页 / 共113页
第2页 / 共11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第4页 / 共113页
第5页 / 共113页
第6页 / 共113页
第7页 / 共113页
第8页 / 共113页
资料共1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第 1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1
第 2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1
第 3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2
第 4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2
第 5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3
第 6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3
第 7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第 8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第 9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第 10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第 11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第 12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第 13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第 14 次课 实验 日期________ 周次
第 15 次课 实验 日期________ 周次
2.为每台路由器配置静态路由并测试其连通性
0.配置实验环境
R1的路由表
R2的路由表
R3的路由表
PC1 ping PC2
PC1 ping PC3
PC2 ping PC3
第 16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1
成都工业学院 教 案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 任课教师 任课院系 教 研 室 _2018-2019_学年第_一_学期 第 0 页
第 1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1 星期 ____ 学时 ___2__ 内容提要: 1、网络的组成、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2、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教学目的: 教 学 设 计 1、 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构成和术 语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网络通信中的三种数据交换方式; 教学思想: 采用以讲授原理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按照“问题→方法和原理→具体技术实例” 的思路讲解,着眼原理知识,使学生获得长“保质期”的知识,同时关注目前流行的技术, 将这些技术作为网络原理的应用实例来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 1、网络的组成、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2、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重点: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难点: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实例教学法 教学策略: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讨论 第 1 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回顾 课程引入 内容讲解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二) 内容、重难点 (三) 学习方法和要求 教学安排 教学用时约 15 分 钟 教学用时约 10 分 钟 二、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把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 教学用时约 20 分 钟 用讲出来,然后进行总结。突出并强调“计算机网络与传统通信基 础设施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端系统是功能强大、具有智能的计算 机!”,因此“应用层出不穷!需求推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三、因特网概述 (一) 网络的网络 第二节课 教学用时约 40 分 结合图示,介绍一些名词和术语:主机、端系统、链路、路由 器。 (二)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介绍) 通过图示介绍一下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和 ISP 多层结构的形成, 和 WWW 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内容学生自学。 第 2 页
教学用时约 5 分钟 (三)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自学) 布置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知道 IETF 和 RFC。 四、因特网的组成 (一)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简单讲一下其组成。 (二)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重点) 重点讲解分组交换。 1、为何需要交换技术?(分析) 2、网络核心示意图 3、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图例) 4、用电路交换进行计算机数据传输的问题(提问) 通过该问题,启发学生提出分组交换的思想。 5、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图例) 分组、存储转发的概念 6、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比较。 1)分组交换存在的问题:时延、丢包等 通过提问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将这些问题找出来 2)在资源分配和资源共享方面的比较; 3)在时延方面的比较; 回顾与小结: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作用; 第 3 页
因特网的组成;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列出本次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作业与思考题: 1. 习题 1-01 第 4 页
教师备教: 在教学中,要注意: 教学理念: 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 5 页
第 2 次课 日期________ 周次 1 星期 ____ 学时 ___2__ 内容提要: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性能指标 2、计算机网络协议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的: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性能指标 2、通过研讨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分层的意义和作用,理解 5 层原理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基 本功能。 教学思想: 采用以讲授原理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按照“问题→方法和原理→具体技术实例” 的思路讲解,着眼原理知识,使学生获得长“保质期”的知识,同时关注目前流行的技术, 将这些技术作为网络原理的应用实例来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性能指标 2、计算机网络协议 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时延 难点: 带宽和时延的计算 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实例教学法 教学策略: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讨论。 第 6 页
教学安排 教学用时约 5 分钟 教 学 用 时 约 5 分 钟 教学用时约 20 分 钟 教学用时约 15 分 钟 第二节课 教学用时约 25 分 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回顾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课程引入 你关心的网络性能有哪些(你如何评价网络运行情况的好坏)? 内容讲解 一、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二)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布置学生自学。 三、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一)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利用率、丢包率的概念和单位。 (二)时延的类型(重点) 1、在路由器的节点时延示意图; 2、处理时延; 3、排队时延; 4、传输时延; 5、传播时延; 6、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的比较。 (三)丢包率(增加) 导致丢包的原因、拥塞的基本概念。 四、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第 7 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