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Vector内部中文期刊.pdf

第1页 / 共61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5页 / 共61页
第6页 / 共61页
第7页 / 共61页
第8页 / 共61页
资料共6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创刊词 1988年4月1日,德国斯图加特。 Vector Software GmbH 启航( 后更名为Vector Informatik GmbH)。创业伊始,三位创始人决定从数控机床控制程序入手,所以选择了 数学里的矢量一词作为公司名称。之后,三位创始人敏锐地意识到CAN总线将在汽车电子 领域强势崛起,因而改变公司战略,转向开发CAN总线测试工具(三位创始人中的 Martin Litschel先生是CAN总线发明人之一)。1992年,CANalyzer 1.0正式问世,从此 Vector开启了二十多年在汽车电子总线领域的耕耘。成功的转型也导致后续产品的命名变 得与CAN总线紧密相连,如CANoe、CANape、CANstress、CANdelaStudio…… 值得一提的是,Vector产品虽起步于CAN总线,但现在已经远远超出CAN总线的范畴,比 如,CANoe不仅能用于CAN总线,还能支持LIN/FlexRay/Ethernet等等;甚至某些产 品可以说与CAN总线没有任何关系(例如嵌入式操作系统osCAN)。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Vector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超过2200名员工,覆盖电子电气架构 和系统设计工具,总线和ECU测试、标定、诊断、测量工具,嵌入式软件组件,代码测试工具 以及咨询服务的国际化企业。2009年,Peter Liebscher先生一手创建Vector中国,并 担任Vector中国第一任总经理,为Vector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Vector 中国已经有超过110名员工;2019年,Vector中国也将迎来自己10周岁的生日。 三十年来,Vector始终以技术和产品安身立命,坚持以伙伴精神与业内诸君同行。今天, 时近而立之年,Vector虽小有成就,但永怀感恩之心,以期更好地回报风雨相伴的伙伴同 仁。2017年,应Vector中国邀请,同济大学朱元副教授撰写了《基于AUTOSAR规范的 车用电机控制器软件开发》,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印刷7500册;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既惊 讶于中国有这么多对于AUTOSAR感兴趣的工程师,也欣慰于我们和朱老师做了一件正确 而有意义的事。2018年,我们再接再厉,针对行业诸多热点和不同细分领域的最新技术进 展,集合众家之长(国外文章译文,国内科研机构与大学的专业论述,Vector中国技术专 家的Kow-how和经验分享),制作了这本技术文章合集。谨以此第一期Vector China Journal,感谢行业伙伴同仁的一贯支持,迎接Vector中国十周年的到来。 人生总有第一次,第一次牙牙学语,第一次蹒跚学步;Vector中国第一次编撰技术文章合 集,难免有不足之处,万望指出,不胜感激。
VN5610A/VN5640 以太网接口卡 全新USB接口卡,同时支持以太网和CAN/CAN FD 技术优势 >快速访问以太网系统,支持100BASE-T1(BroadR- Reach)和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 >最大可支持16路以太网,同时支持CAN/CAN FD总线 > 适用于以太网监控和总线仿真,同时支持与其它系统的 数据转换,例如以太网—CAN网关 >基于FPGA的硬件设计保证了高度的灵活性和 扩展性 > USB接口,即插即用 >无需外部供电(仅限VN5610A) 更多信息,请访问: VN5610A/VN5640是您在以太网开发过程中的理想选择。 www.vector.com/vi_vn5610a_vn5640_en.html 维克多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398号A座16楼 | 电话:86-21-22834688 | 传真:86-21-64325308 Vector Informatik GmbH | Stuttgart · Braunschweig · Hamburg · Karlsruhe · München · Regensburg | vector.com
CONTENT 创刊词 技术热点 电子电气架构 与以太网 嵌入式软件与 AUTOSAR > > > > > > > > > > 汽车电子发展趋势与技术热点 全球车辆的交互式远程诊断 CANape在ADAS/HAD系统 数据采集中的应用―挑战与方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智能电动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研发项目介绍 面向服务架构与以太网: 基于模型化,迈向车轮上的数据中心 基于PREEvision从功能安全角度 进行电子电气架构评估 基于CANoe的SOA应用 Adaptive AUTOSAR Platform 开发方法论 基于AUTOSAR的CAN总线 安全通讯机制的实现 TA工具在多核操作系统中的相关应用 04 1 2 1 6 22 26 30 36 40 46 54
2004 Vector成为AUTOSAR高级会员。同年,JasPar (Japan Automotive Software Platform and Architecture)正式成立。 2005 Vector拥有500名员工。同年,AUTOSAR 1.0正式发布。 2006 高速标定硬件接口VX1000正式发布。 2007 诊断仪Indigo正式发布。 同年,Vector获得 AUTOSAR高级会员奖。 2008 CANoe/CANalyzer Option IP正式发布(后更名为 Option Ethernet);ECU测试硬件板卡VT System 正式发布;总线记录仪GL1000正式发布。同年,ODX 标准正式发布。 2009 Vector上海代表处正式成立(后更名为维克多汽车技术 (上海)有限公司,简称Vector中国)。 同年,AUTOSAR 4.0正式发布。 公司大事记 10s 2010 新一代高性能总线接口卡VN8900正式发布。 同年,Vector收购aquintos,PREEvision成为产品 线中的一员。 2011 Vector基金会正式成立;第1000名员工加入Vector。 同年,ISO 26262正式发布。 2012 VN16xx系列接口卡正式发布,XL系列接口卡开始退出 历史舞台。同年,BroadR-Reach和CAN FD正式发 布,车载总线领域风云再起。 2014 Vector创始人E. Hinderer、M. Litschel和 H. Schelling博士正式退休。 2015 Vector启用新logo。 2016 MICROSAR通过ASIL D认证。同年,Adaptive AUTOSAR和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开始成为行业热点。 2017 Vector收购Vector Software Inc.和Timing- Architects,公司拥有2000多名员工,销售额超过 5亿欧元。同年,AUTOSAR Adaptive Platform 1.0 正式发布。
2.2. 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被视为“The Next Big Thing”,自动驾驶的目 标是使交通道路更加安全,有效防止意外发生,让行驶更 加效率和舒适。优化交通流量,意味着降低污染排放。自动 驾驶可以为人们释放专注力,获得更好的驾驶体验。但是 自动驾驶为汽车软件开发带来巨大挑战[4] [5] [13]: > 软件的复杂度大幅提昇,导致开发到验证的成本都显著 上升。 > 为了降低与日俱增的ECU数量,利用多核技术,降低成 本。 > 自动驾驶与生命安全高度相关,需要特殊的验证流程。 另外须考量碰撞发生时的道德议题。 > 为了正确识别各类环境,安装的各式感测器,为车厂带 来成本压力。 > 处理大量的数据融合以获得准确的环境信息,因此需要 高性能的处理器以及高带宽的总线技术。 > 自动驾驶所需的精密高性能电子电气元件,必须承受车 辆所在的恶劣环境(温度、湿度、振动等等),这也带来了 昂贵的成本。 > 信息安全防护机制也需要考虑,如设备注册、报文认证、 软件刷写防护和诊断防护、入侵侦测和预防系统等等, 以避免自动驾驶功能被恶意窜改或攻击。 > 利用冗余硬件设计以及基於服务的软件架构,当硬件或 软件发生失效时,由另一个设备或是服务实例来进行取 代,以达成Fail-Operational的系统设计。 > 最後,自动驾驶必须学习各种的交通路况,做出正确决 定。下一代的智能系统能够扮演从”汽车助手”到”汽车 司机”的角色。以机器学习的方式,通过收集各类数据, 建立学习方法与训练模型,考量各种安全性,最终实现 智能化。 3. 技术热点 3.1. 电子电气架构 面对与日俱增的系统复杂度,电子电气架构必须调整以适 应这些需求。未来架构须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又要 解决看似矛盾的需求,如降低成本,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弹 性和可扩充性。架构的设计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例如 以功能为导向的方式,不同功能有各自的控制器、传感器和 执行器。或是以集中控制的方式,多个功能由一个控制器 来实现,这样好处是降低了ECU数量。另外也有以空间为 导向的方式,目的是降低线束成本。在实际的架构设计中, 06 并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开发,而是按照实际情况 来考量并混和使用。在此我们提出几点架构演变的可能性 [2] [6] [9] [16]: 1. 高性能的运算单元带来了高集成性,能将多个ECU合并 成一个ECU。利用多核技术,达到平行处理多个相依性低 的软件模块,减少硬件数量。而感测器/执行器,也变得更 加智能,除了传输raw data之外,也负责低阶运算的基础 功能。 2. 创新的功能不再局限於单一域,需要分散至多个域来进 行协作。因此一个能跨越各个域之间界限的“Cross- Domain”运算单元也可能出现。 3. 另一角度,也能依据硬件运算能力来执行不同复杂度或 类型的软件功能。从软件而言,软件架构开始朝向低耦合 且松散的方向,软件运算任务被打散,高阶复杂的由上层计 算,低阶快速的由智能感测器计算。从硬件而言,由原本分 散且独立转变为集中且阶级式。越靠近上层,采用高性能 通用型硬件,以达到动态功能配置的能力。越靠近下层,采 用专用型软件和硬件。 图3: Connected Layer 基於上述的演变走向,BMW提出他们对未来汽车架构的 理解[6],一:无缝的层级结构,ECU依据性能分类。不同等 级有不同的流程以及规范,依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组合。二: 可扩充结构,通过一个中央通信服务器(Central Com- munication Server),对内连接ECU,对外连接Back- end、诊断等等,使得物理拓扑得以扩充。三:引入服务 概念,降低系统复杂度,简化交互行为,软件更易重用。 四:Back-end架构,车载系统与Back-end系统彼此信息 交互越来越密切,甚至部份功能会由Back-end执行。另外 EDAG亦提出一个具体的范例[8],“控制中心”搭配“区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