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河北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1.“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下列制度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三公九卿制
2.宋神宗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神
宗只得作罢。这主要表明
A.中央集权加强
B.祖宗之法对皇权的制约
C.士大夫阶层对皇权的制约
D.儒家伦理对皇权的制约
3.《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始创于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4.关于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行省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政权力受中央节制
B 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C 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D 为保证官员尽职尽力,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5.1896 年外国商人来华经商,他们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 是
A 重庆
B 南京
C 汉口
D 上海
6.1861 年一个外国人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外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灭清,条件是成功后平
分中国。天王果断回答:“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这反映了太
平天国的对外政策是
A 闭关锁国
B 盲目排外
C 独 立
自主
D 委曲求全
7.《上海县竹枝词》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
牝掷金黄。”其主要论述了洋务运动的
A 背景
B 过程
C 结果
D 原因
8.1937 年 6 月,日本东京已盛传“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沟(湖)一样的事件”。其
预示着日本要制造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9.1949 年 5 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
美国《生活》杂志报道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其理由是
A 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B 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C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
D 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10.毛泽东在 1954 年召开的某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该
会议是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11.右图所示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不结盟
D 求同存异
12.香港回归 15 周年之际,有评论形容:“香港是大棋局的前沿,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大
棋局的战略腹地和重心在广阔的中国内地……香港只要扮演好自己的战略角色,未来必
定会商机无限,继续风光。”这说明香港
A 是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窗口
B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C 回归提升了中国实力
D 在“一国两制”下持续繁荣
13.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当雅典人建立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新的政治体制时,
他们的政府就是一种纯粹民主制的政府。”其评价的是
A 梭伦改革
B 克里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陶片放逐法
14.《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国王的征税为非法;议员有在
议会演说、辩论或议事之自由。其体现的宪政原则是
A 王在议会
B 议会至上
C 少数服从多数
D 政教分离
15.“联邦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的行为,如果它认为总统或国会的某些法律、条约和政
策’违宪’,可宣布其无效。国会可用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
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这体现了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 制约平衡
B 共和主义
C 中央集权
D 民主自由
16.“本政府认为,……俄国工农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最坚决的方法要求的和
平,就是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该文告出自
A《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B《土地法令》C《和平法令》
D《告俄公民书》
17.“其目的在于获得西欧市场、利用西欧抵抗苏联,而这两点都要求西欧在经济恢复中形
成了一个联合的整体。”为此美国
A 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B 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成立了关贸总协定
D 发 动 了 朝
鲜战争
18.1960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
天起,他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其出现的重大背景是
A 两极格局发展和法国国际地位降低
B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鼎足之势
C 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 美国霸主地位衰落
19.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蛀虫)也。”下列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不同的是
A 重租税以困辱之
B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C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D 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20.李治亭主编的《清史》说:“清朝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还有一点与明朝明显不同,就是
清廷与外商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中介进行。”“中介”指
A 市舶司
B 十三行
C 南洋大臣
D 买办
21.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任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
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取
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废也。”在此,严
复
A 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B 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C 批驳了“中体西用”论
D 鼓吹民主革命
2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
气。”这表明他主张
A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D 创 办 近 代
民用工业
23.1934 年 7-12 月,中国白银外流,净输出额 2.31 亿元以上,走私出口的白银还没有算在
内。为此,国民政府
A 实施了“法币政策”
B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推行专卖政策
D 奉行“以战养战”政策
2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
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
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其主旨是
A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避免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
C 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D 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5.《人民日报》的两篇社论《祝广西大捷》和《群众运动威力无穷——在祝广西大捷》,
前一篇写到:“祖国南疆的广西……有两颗‘大卫星’腾空而起,一是环江县产了 63000
多吨生铁,一是鹿寨县日产生铁 20 多万吨。”后一篇说:“忻城县放出了日采 67 万多
吨煤炭的‘特大卫星’。”这两篇社论反映的是
A 一五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 跃 进 运
动
26.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到,他和他的同伴取美洲大陆,“是为了像所有男子汉都
想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可见,其
远航的意图是
A 彰显男子汉探险精神
B 探寻新大陆 C 传播天主教
D 验证造船
技术
27.英国人麦考利 1830 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 1790 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
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
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主要历史背景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C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D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8.“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
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年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
联而言,他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其
评价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
29.据统计,1930 年美国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 663 万,其中 190 万没有财产,240 万
没有收入,120 万既没有财产有没有收入。老年人得不到政府的救济。罗斯福新政解决
了这一问题的法令是
A《全国工业复兴法》 B《全国劳工关系法》 C《紧急银行法》 D《社会保险法》
30.1973 年 3 月欧洲再次出现了抛售美元、枪购黄金的风潮。西方国家经过磋商,最后达成
协议,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这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散
C 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
31.他的英文名字为 APEC,各成员在国家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风俗习惯及社会经济
制度等方面均有不同,但适应了这一地区发展的要求。该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东南亚国家联盟
32.《荀子·劝学》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此荀子认为
A 人性善良
B 环境对人的影响重大
C 人的品质与生俱来
D 人可以战胜自然
33.“若止印三儿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其反映的发明是
A 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术
C 电子印刷
D 造纸术
3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的《天净沙·秋思》在文学形式上属于
A 乐府诗
B 话本
C 散曲
D 杂剧
35.林则徐到澳门巡视,总觉得“夷服太觉不类”,“婚配由男女自择,不避同姓,真夷俗
也。”这反映林则徐
A 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加深
B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 秉承“中体西用”理念
36.吴虞在《说孝》中,揭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
工厂。”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是
A 反对专制与迷信
B 主张文学革命 C 提倡民主与科学
D 批判封建旧道德
37.1956 年 12 月 21 日新华社报道,这一年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由 50 多次,
多于过去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提交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 2000 篇以上,也超过了以
往任何一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社会主义制度
的确立
38.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
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在此,作者
A 再现了历史真实场景
B 刻画了耶稣的英雄形象
C 宣扬了上帝精神权威
D 歌颂了真实自然的人性
39.“行政权力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
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在此,卢
梭强调的是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三权分立
40.某会话流派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
的创作方法。其艺术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印象主义
C 立体主义
D 现实主义
41.非选择题(共 2 小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
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
织品。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教
程》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
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梁启超《 饮冰室合
集》
材料三 长期以来……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国家的分配来
满足,而不是通过市场的消费来满足。……生活消费用品经常匮乏。以市场为取向的
中国经济改革带来了中国的消费革命,这场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消费者自主地位的确立。
消费者改变了过去被动地接受国家分配消费品的状况,而是更多地按照个人的情况主
动地加以选择。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消费品和服务大大丰富,……给消费品的选择提
供了广阔空间。
——周中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消费伦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代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2 分)
(2)材料二表明明清末消费市场出现了什么现象?它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产生了什么影
响?(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出现“消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4 分)
42.(10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回答哀公问政:“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治法明,则官无邪。
——《商君书·壹言第八》
材料二 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
——《中庸》
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
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
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
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
工资。……这样,及时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
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
——恩格斯 1891 年《<法兰西内战>导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思想家关于约束权力的主张。(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是如何防止滥用权力的。其主张有何重大
意义?(4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恩格斯约束权利的主张。(4 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A
11
A
21
C
31
B
2
C
12
D
22
D
32
B
参考答案
第Ⅰ卷(每题 2 分,共 80 分)
3
B
13
B
23
A
33
B
4
C
14
B
24
A
34
C
5
A
15
A
25
D
35
C
6
C
16
C
26
C
36
D
7
C
17
A
27
B
37
A
第Ⅱ卷(每题 10 分,共 20 分)
8
C
18
A
28
D
38
D
9
D
19
B
29
D
39
B
10
C
20
B
30
A
40
B
41.(1)市场商品种类繁多,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
(2)现象: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
影响: 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客观上扩大了商品市场,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3)计划经济体制不能调动积极性,人们普遍持被动的消费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和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商品数量大增,可选择的余地增大;经济体制改革
的进行。
42.(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商鞅主张用法律约束。
(2)办法:三权分立;
意义: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限制和反对王权,争取政治统治
权的思想武器,具有历史进步性;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论依
据,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3)普选制、撤换制、低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