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2021 年 5 月 30 日 5 时 01 分,我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引起世界关
注,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点火发射
D.自动对接
2.规范实验操作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仪器连接
C.点燃酒精灯
D.测定溶液 pH
3.关于下列符号或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
②Al3+ ③
④
A.①表示 2 个氢分子
B.②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
C.③表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由④可知铕的原子序数为 63
4.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的整理,不正确的一组是
A.安全常识
B.组成与性质
①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②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C.化学与环境
D.化学与生活
①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
①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
②工业废水任意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
②聚乙烯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
A.A
B.B
C.C
D.D
5.为了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该过程的
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B.甲、丙、丁均为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 1:1
D.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16:9
6.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所以混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B.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只有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才能灭火
D.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7.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 30%
C.甲中含有少量的丙,可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 50g 甲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形成 75g 饱和溶液
8.下列实验方案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B
C
D
除去 CO2 中混有少量的 CO
将混合气体点燃
配制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8%的稀硫酸
将 4g 浓硫酸加入到 46g 水中,搅拌
鉴别碳粉、铁粉、氧化铜三种固体
取样,分别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检验 NaOH 溶液变质程度
取样,滴加石灰水,再滴加酚酞溶液
A.A
B.B
C.C
D.D
9.将一定质量的锌粉、铁粉混合物加入到 CuSO4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有关分
析错误的是
A.若滤液为无色,则可以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
B.若滤液为有色溶液,则滤液中至少含有 2 种金属离子
C.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三种溶质
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铜、铁、锌
10.向一包久置于空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样品中加入 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3.65%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样品加水溶解,静置,上层清液中可能含有 2 种溶质
B.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75%
C.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一定为 2g
D.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为 2.2g
二、填空题
11.(1)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用下列物质的字母序号填空。
A.活性炭
B.KNO3 C.葡萄糖
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______;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的是______;可用作复合肥料的是______。
(2)“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硬水软化常用的方法是______;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高效水处理剂,
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12.有限的元素可以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依据表中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铜
Cu
钠
Na
钙
Ca
氧
碳
氢
O
C
H
(1)常用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是______(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有机物是______(写化学式)。
(3)战国《周礼》中记载“煤饼烧蛎房(即牡蛎壳)成灰”,蔡伦将此“灰”溶于水即得碱。请写出蛎房
烧成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甲、乙、丙都是由以上元素组成的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为氧化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
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①若丙为黑色固体,则乙→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下列推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甲只能为 H2O 或 CO2
b.乙可以为氧化物或碱、盐
c.乙和丙不可能为同种类别的物质
d.丙→甲发生的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三、流程题
13.煤燃烧时产生的粉煤灰(主要成分为 Al2O3、SiO2 及少量 Fe2O3 等)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以粉煤灰为
原料制取 Al2O3 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资料)
①SiO2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煅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AlCl3•6H2O
Al2O3+6HCl+9H2O
高温
(1)操作Ⅰ是______。
(2)写出“酸浸”步骤中盐酸与 A12O3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除铁”时发生的反应为 FeCl3+3NH4HCO3=3NH4Cl+X↓+3CO2↑,X 的化学式为______。
(4)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______。
(5)高温烧结的 Al2O3,又称人造刚玉,可用于制机械轴承、耐高温坩埚、高强度陶瓷等。由此可推知 Al2O3
性质为______(任写一种)。
四、计算题
14.某工厂化验室用 2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 20g,洗
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 H2SO4 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五、实验题
15.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 D 中仪器 a 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 B 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室制取氢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
(4)若用 F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_(填“m”或“n”)端通入。
六、科学探究题
16.兴趣小组同学在做镁与盐反应的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加到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意外发现溶液中
有白色不溶物生成。同学们对白色不溶物的成分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不溶物是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是 Mg(OH)2
猜想②是 MgCO3
猜想③是 Mg(OH)2 和 MgCO3 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
①MgCO3、Mg(OH)2 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②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③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取适量干燥的白色不溶物,充分加热,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如图 1 所示装置。
(实验现象)装置 A 中______,装置 B 中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③正确。请写出 Mg(OH)2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拓展探究)直接向白色不溶物中滴加足量______,也能检验 MgCO3 的存在。
同学们为了进一步测定白色不溶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关系,继续进行了下列探究;
称取干燥的白色不溶物 36.8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被如图 2 所示装置 C 和
D 吸收。
(实验数据)实验后装置 C 增重 3.6g,装置 D 增重 13.2g。
(实验结论)若上述白色不溶物的组成用 xMg(OH)2•yMgCO3 表示,则 x:y=______。
(反思评价)实验后,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方案可进一步优化,下列优化方案错误的是______
(填序号)。
①只称量装置 C、D 增重的质量,不称量白色不溶物的质量
②去掉装置 D,只称量白色不溶物和装置 C 增重的质量
③去掉装置 C,只称量白色不溶物和装置 D 增重的质量
参考答案
1.C
【分析】
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来解答此题。
【详解】
A、火箭转场,是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没有任何变化,所以 A 错误;
B、燃料加注,是往火箭里面加燃料,没有任何变化,所以 B 错误;
C、点火发射,火箭里面的燃料燃烧,助推火箭升空,有新物质生成,一定产生化学变化,
所以 C 正确;
D、自动对接,对接是部件与部件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没有化学变化,所以 D 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熟练掌握即可。
2.A
【详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
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
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易引起失火,点燃酒精灯时应该用火柴点燃,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 值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 pH 试纸,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 pH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 pH,不能
将 pH 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A。
3.D
【分析】
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概念。
【详解】
A、化学式或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所以 2H 表示的是两个氢原子,故 A 不符
合题意;
B、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表示的是离子,Al3+表示的是铝离子,故 B
不符合题意;
C、③中质子数是 12,电子数是 10,表示的是镁离子,故 C 不符合题意;
D、元素周期表中开头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即原子序数,所以铕的原子序数为 63,故 D 符合
题意;
故选 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熟记常见物质的符号书写。
4.A
【分析】
本题考查生活常识的判断。
【详解】
A、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错误;煤气泄漏不能打开电源开关,会导致爆炸,错误,
故 A 符合题意;
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正确;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正确,故 B 不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正确;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毒物质,任意排放会
导致环境污染,正确,故 C 不符合题意;
D、患佝偻病是儿童体内缺钙元素的表现,正确;聚乙烯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正确,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生活常识的积累。
5.D
【分析】
本题考查微粒模型图的识别和计算。
【详解】
A、丙是甲醇,其化学式为 CH3OH,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1 4 : 16 1
)
1: 4
,故 A 不符
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