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报告
——学生成绩信息管理系统
一、引言
1.系统名称 学生成绩信息管理系统分析报告
2.系统目标 本系统立足于教务处的角度,面向全校同学和老师,对全学校的学生和成
绩做统一管理,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自动化,最大限度的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方
便,节约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彻底杜绝以前那种老师工作量大,工作步骤繁琐,学生
有问题不知道找哪里解决的现象,而且消灭由于信息冗余而造成的数据不一致,和数据查询
困难的问题。
3.系统功能
本系统主要包括两大功能模块:学生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
其中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仅面向教务处管理人员,也就是说只有他有权对信息进行操作.又
包括:新生信息输入、教务信息输入和个人信息查询修改三个功能模快。在第一模块可以有
教务处管理人员输入新生的姓名、性别、院系、生日、籍贯、电话、家庭住址等信息;第二
模块管理学籍变更(休学、复学、退学、升学、毕业)和奖惩情况;第三个模块用来查询和
修改学生个人信息。通过这一功能模块,教务处可以实现对全校学生信息从入学到毕业的全
程管理,而且此项工作除了每年的新生信息录入,完全可以由一个人全权负责。而新生信息
录入这项工作可以留给勤工俭学的同学来完成。虽然要负一些劳务费,但远比用老师来人工
管理然后付给他们工资节省的多。
另一大功能模块——成绩管理系统。既面向教务处,又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的人,不
同的身份操作的权限也不同。作为教师,他可以向教务处申请增加、删除、修改成绩信息,
并随时了解要补考的学生名单,还可以输入并分析考试成绩。作为教务处管理员,它的权限
是最宽的。他可以对教师提出的课程设置申请进行审批,。作为学生,他可以查询可以选什
么课,已有多少学分,还差多少学分。最后进行选课,在学期末还可以随时进行成绩查询。
4.系统背景
一方面,在时下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套完善可行的学生信
息管理系统出现在学校里。每年,从大专生、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几千人的入学、升
学、毕业,全要由教务处和各系老师人工管理。信息量之巨大,工作量之繁重,是难以想象
的。因此,学校和各个系都要安排多名教师专门负责学生学籍管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然而,即使这样,管理仍然谈不上井井有条。举一个最简单的真实例子,一个同学的姓名在
花名册里印错了,就一错错了三年,一直没能改正。同学想去改,却不知道是应该找系里,
还是去找教务处。还有,当学生的基本信息,比如家庭住址、电话等变更后,无法及时在档
案中修改,使得老师与同学无法联系沟通。
而另一方面,当我们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就听说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也就是说,我
们不必再天天按照老师安排的课程去学习,而是可以在一些必修课之外,随意选择我们喜爱
和感兴趣的课去学习。但是,当我们真正步入校园之后才发现,这里仍然是所谓的“学年制”,
即每学期的课程都是学校安排的,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而且课程的安排由于各方面诸多的
原因经常有不适之处,尤其是先行课的问题。另外,每学期考完试,同学们都要一次又一次
的往系里跑,大家挤在一个小小的布告栏前面,在几张 A4 纸上寻找自己的名字和成绩。虽
然从去年开始,全学校也改成了“学分制”,但整个选课过程的管理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
变得更加混乱。同学们不知道每学期有什么课可以选,哪些是选修,哪些是必修,哪些是专
业课;也不确定每门课多少学分,自己已经修了多少学分;更不用说考虑一下哪门课要先学,
哪门课要后学,哪些课属于一系列。所以说,大部分同学都是为了“选课”而选课,完全没
有实现鼓励同学发展个性,学各自之所爱的效果。不仅如此,每当选课的时候,同学们忙,
老师更忙,学校和系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整个选课过程进行管理。
最后,从社会这方面讲,虽然我们有四层的图书馆,有先进的实验室,有多个可以同时
容纳百人上机的“奔腾 4”机房,但是学校的软件系统也是衡量该学校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
因素。比如我们周围的兄弟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它就有着比较完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同学坐在家里动一动鼠标,就能查询到自己各方面的资料,包括选课、成绩、个人信息等。
相比之下,我们在这个方面就落后了。因此我们急待弥补这个空缺,使我们的整体管理水平
上一个档次,与如今这个高科技的信息社会接轨,作时代的领头人。
二、业务流程分析在本系统的系统分析阶段,我们主要是对学校的学籍和教学管理进
行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从而抽象出我们系统的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以及数据字典。接
下来,我们将通过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以及数据字典来进一步说明其功能。
三、数据流程分析
顶图:
中图:
底图:
数据字典
数据元素
数据结构
数据流
数据存储
处理过程
四、实施计划
工作任务的分解
本系统分为两大功能模块
一为学籍管理子系统,主要由邓涛 朱信文 徐佳
负责
二为选课管理子系统以及整个系统调试,主要由邓涛 朱信文 徐佳 负责
组 长: 徐佳
小组成员: 邓涛 朱信文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