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60 题,每题 1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最符合题意)
1.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是()。
A《新救济法》
B《社会保障法案》
C《济贫法》
D《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C】解析:1601 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
会保障的完备法案,它促进了欧洲乃至其他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2.2006 年 10 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强调今后在中国内地
要着力推进和发展的主要是指()。
A 普通社会工作
B 行政性社会工作
C 业余社会工作
D 专业社会工作
【D】解析:按照中共中央《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外经验,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
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理,遵守专业伦理规范,
坚持“助人自助”宗旨指导的职业活动。
3 社会工作者小晴了解到,社区中有一些公司的“白领”,由于工作中竞争比较激烈,
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使他们的精神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小晴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舒
解心理压力,进而使他们正常地投入工作和生活。小晴所做的工作属于()。
A 社会救助
B 心理健康服务
C 家庭服务
D 医疗社会工作
【B】解析: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压力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对于那些遭遇不幸者来说,
心理和精神压力直接威胁着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即使是成功人士,由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
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也可能会形成对他们的沉重心理压力,使他们的精神处于亚健康状
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舒缓心理压力,进而使他们正常地投入工作和
生活。另外,对于那些有较严重精神疾患 WJA 来说,社会工作者可以对他们进行精神健康
方面的服务和治疗。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心理健康服务变得越来越重
要。
4 我国在实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对申请享受这项制度的人实行
张榜公布,这种“公示”制度给申请者带来耻辱感,甚至会阻碍某些符合条件者的申请。
这种情况属于哪种功能类型?()
A 正功能
B 负功能
C 显功能
D 潜功能
【B】解析:B、D 都符合题意。哪个更符合题意呢?仔细揣摩,题干更强调负面作用,
故选 B。若题干改为“公示”原本是为了……,没想到现在却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负面效
果,则 D 更符合题意。
5 以下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中,出现最晚的是()o
A 小组工作
B 社区工作
C 个案工作
D 社会行政
【D】解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
20 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实践中逐渐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方
法。70 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6 社会工作者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和继续教育,说明其具备()。
A 心理素质
B 政策知识
C 技术能力
D 持续学习能力
【D】解析:社会工作者的持续学习能力是指其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和训练,能为学术
研究提供意见以及相关设想。同时,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社会工作
者在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求其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
7、“慈善、博爱、众生平等”属于()思想,它对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佛家
【D】解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寓含了深刻的福利思想,对我国今天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影响深远。佛教在民间流传很广泛,其强调“慈善、博爱,众生平等”,对民间百姓的日常
生活与幸福观等产生了显著影响。
8.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是从困难人群到()。
A 困难群体
B 危机人群
C 灾难人群
D 需要人群
【D】解析: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社会工作从困难人群到有
需要人群的扩展:第二,社会工作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的发展。服务对象早期是由
于生理原因、心理原因,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自然原因而陷人生活极度困难的
群体。在当代也包括了在非物质领域遇到困难由人士,即拓展为“有需要”的人士。
9 社会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
以及精神或生理状况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这体现了()。
A 个别化原则 B 包容化原则 C 全面化原则 D 尊重性原则
【A】解析:个别化原则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操作原则,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
会发展个性,吐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
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
仰、宗教以及精神或生理状况等方面存在的价直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可能存在
的冲突。尊重个性化需求,充分挖掘个人潜能。
10.某社区矫正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在对假释人员张某进行家访时得知他是最近发生的一
起盗抢案的作案者。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最适宜的处理力法是()。
A 根据保密原则,为张某保密
B 劝说张某公安局自首
C 直接向案发地居委会举报
D 劝说张某将所盗窃财物悄悄退还给失主
【B】解析:在与服务对象的长期接触过程中为服务对象保守个人隐私是保证双方建立
互信关系和 K 期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保密原则在一定条件下会被打破:第一,服
务对象要求保密的事项属于违法行为;第二,法律行政机构通过一定的程序审核后调阅服务
对象的相关服务记录。
11 老刘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有个儿子小阳今年大学刚毕业,老刘一直希望儿子能出
国学习经济,将来回国接管他的企业。但儿子却不赞成父亲的看法,他不喜欢从商,觉得
商业竞争太激烈,不适合自己,他很想自己能找一份和音乐有关的职业,为此父子俩发生
了激烈的争吵,又都说服不了对方,于是找到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此时,社会工作者正
确的做法是()。
A 支持小阳的观点
B 劝说老刘尊重小阳的选择
C 劝说小阳接受父亲的意见
D 促进小阳与父亲的沟通
【D】解析:本题中,社会工作者应遵循个别化和不批判的原则。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尊
重每个服务对象的个性与人格,充分理解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本题中,社会工作者
应努力促进小阳与父亲的沟通,故选 D。
12.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这些属于社会工作者对()的伦理责任。
A 服务对象
B 同事
C 服务机构
D 专业人员
【B】解析:总体来看,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基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
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
伦理责任。(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
责任。(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其中,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
等属于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13 社会工作在分析困难群体的困难和问题时的基本观点是()。
A“人在群体之中”
B“人在环境之中”
C“人在社会之中”
D“人在社区之中”
【B】解析:社会工作在分析问题时的基本观点是“人在环境之中”,认为人与社会环
境是相互依存的,人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和适应就是社会工作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
点。
14.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划分,可以把人类行为划分为()。
A 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B 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C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D 本能行为和正常行为
【c】解析:人类行为按照不同的方式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划
分,可划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2)按照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划分,可划
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划分,可划分为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15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处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 生理需要
B 自我实现的需要
C 归属与爱的需要
D 尊重的需要
【B】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
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
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16.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等问题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A 婴幼儿阶段
B 学龄前期阶段
C 学龄期阶段
D 青少年阶段
【C】解析:在学龄期,儿童在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l)心理障碍,指学龄儿童面对新环境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2)交往障碍,指学龄儿
童在与父母、同伴及老师相处时出现了适应困难。(3)学习困难,指智力正常的学龄儿童在
学习过程中出现丁学习能力落后而使成绩低下。(4)学龄期儿童的这些行为问题具体表现为
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等。
17.社会环境中有的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有的则比较间接;有的因素对人的生存状
态影响巨大,有的则影响微弱。由此体现了社会环境的()。
A 变动性
B 复杂性
C 层次性
D 稳定性
【C】解析:社会环境的特点主要有: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层
次性是指从对人的生存影响程度的角度来看,社会环境有其层次性。有的因素直接影响着
人的行为,有的则比较间接;有的因素对人的生存状态影响巨大,有的则影响微弱。于是,
对于人的具体生存或具体行为面言,社会环境就有了层次性。
18.人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时事要闻,从而对于一些事情作出正确的决定,这
属于()对人的行为的积极影响。
A 文化
B 环境
C 朋辈群体
D 大众传媒
【D】解析: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对人的行为和
社会实践的影响越来越大。
19.王女士今年 69 岁,最近因女儿为了工作经常去外地出差,她感到孤独、心烦、忧郁、
睡不好觉。于是女儿寻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谈中发现王女士从小
因母亲去世、父亲再娶而失去关爱;在 39 岁时生第二个女儿,丈夫常不在家,她也曾出现过
心烦、睡眠差,胸部烧灼感,血压升高的现象。但是,王女士自己并不愿意承认,更不愿
意多谈那段经历,只是强调身体不舒服等。根据王女士的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判断王女
士幼年时的经历是造成她这种状况的一个深层的原因,因此决定依据()对其进行治疗。
A 认知行为理论
B 精神分析理论
C.增能理论
D 系统生态理论
【B】解析: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
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案主采用否认、压抑的防卫机制是为了消
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用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
法――自由联想、宣泄情绪的方法对案主实施治疗,所以用精神分析理论。
20.初中女生小梅在母亲带领下来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母亲告诉社会工作者说.老师向
家长反映,小梅在学校里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只有在语文课王老师的课上表现很兴奋。王
老师反映小梅对其表现出不应有时感情,王老师也很无奈,并要求班主任老师帮忙处理。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师是一位男老师,而小梅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她带
大,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一直缺失。但是,小梅却从不承认缺少父亲会影响她的成长,
并且一直阻挠母亲再婚。根据小梅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决定依据()理论,采用自由联想的方
法帮助小梅减缓生活中缺失父亲角色的影响。
A 人本主义
B 认知行为
C 精神分析
D 生态系统
【C】解析: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现有生活的影响。题干
资料显示社会工作者看到小梅儿时经历对现在生活的影响,体现出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21 梁先生有 10 年饮酒历史。最近感觉胃部及肝部有问题,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他戒
酒。但是,他坚持认为饮酒不会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饮酒有助于他放松思想,因此拒绝
戒酒。妻子担心继续饮酒会影响健康,所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根据()理论,社会工作者建
议粱先生的妻子首先帮助粱先生改变对饮酒的认识,认清饮酒的危害。然后监督他逐渐控
制酒量,直至最终达到戒酒的目的。
A 精神分析
B 生态系统
C 增加权能
D 认知行为
【D】解析:社会工作者建议服务对象改变认知(即对饮酒的看法),属认知行为疗法。
22.初中学生小玲最近学习成绩下降,上课也不如以前认真听讲,并且时常为一些小事
与同学发生冲突。班主任老师向学校社会工作者反映了小玲的情况,请社会工作者帮助小
玲。社会工作者在与小玲交谈中得知,前不久小玲的爸爸出了车祸,奶奶为此也一病不起,
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要由本已下岗在家的妈妈一个人承担。近一段时间妈妈每天都要费尽心
力地与事故责任方交涉,而对方极力逃避责任。妈妈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根据小玲家里
的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决定依据()理论,分别帮助小玲家庭解决车祸问题、妈妈的再就业
问题,最后请各科老师和同学一起帮助小玲解决她的学习和同学关系问题。
A 生态系统
B 认知行为
C 精神分析
D 增加权能
【A】解析:在系统理论看来,一个人的问题主要由于其未能与所处环境建立良好的互
动关系,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案主有效地利用环境中的资源以提高案主解决困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