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江苏苏州普通高中会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更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 若某种群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18%,aa 个体占 6%,则 A 基因的频率为 56%
C.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增长曲线呈现“J”型
D.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趋势可根据其年龄组成
4.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
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B. 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5.下面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原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C. 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B. 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D. 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6.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
中有标志鼠 15 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A.88 只
B.86 只
C.90 只
D.92 只
7.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
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8.下列组合中,属于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A. 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
B. 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C. 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形成下列几种营养结构,其
中最稳定的是
A.甲→乙→丙→丁
B. 甲→乙
乙
C.甲→丙
丁
D.
甲
乙
丙
丁
丙→丁
10.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B.水稻虫害严重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1.谚语“一山不容二虎”,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应为
A.虎的个体太大,生活的空间也大
B.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
C.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
D.虎是营养级很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
12.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建立了高产稳产的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
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从而获得稻、鱼、桑三丰收。与该生态系统不符的叙
述是
A.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B. 使物质能够更好地循环
C.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 提高了能量传递的效率
1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1 ○2 ○3 ○4 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
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生产者
○1
初级消
费者
○2
○3
三级消
费者
次级消
费者
○4
分解者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 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 > ③+④
14.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 碳酸盐
C. 碳酸
D. 碳水化合物
15.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范围大到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16.日本水俣湾鱼体内甲基汞含量高达 50 ppm,比周围水体内含量大 3000 倍,甲基汞进
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
A.通过饮水
B. 通过鳃交换气体
C.通过皮肤的主动运输
D. 通过食物链
17.减缓大气中CO2大量增加的可能且有效的方法是
A.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 B.控制全球人口急剧增长
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D.将煤和石油转化为气态燃料
18.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A.基因、染色体、细胞
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19.下列各项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哺乳动物的体温
C.昆虫的性信息素
B.细胞、物种、生物圈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B.昆虫发出的声音
D.蜜蜂跳舞
20.在动物园里,经常可以见到孔雀开屏,这属于一种什么信息
A.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说不清
2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B.可以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原离农田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种群密度
D.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太差
2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
A.生产者
C.分解者
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24.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
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 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5.江苏省农林厅于2004年12月9日向全省下达了紧急“剿杀令”——《关于切实做好加拿
大“一技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
赏值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
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
对绿化灌林乃至棉化、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旁、荒地
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将可能使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
B.“一枝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
26.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
A.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C.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B.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D.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7.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D.生产者和分解者
28.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
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
29.下列生产活动中,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又有利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
是
1 在鄱阳湖区围湖造田 ② 开垦山地 ③ 完全禁止采伐林木 ④ 适时地、有计划地
采伐林木 ⑤ 适时适量地捕捞湖泊中的成鱼 ⑥ 用电瓶打鱼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⑥
D. ④⑤
30.下列关于生物圈稳态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圈的稳态是指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B.人类的许多活动已超过了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
C.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稳态的基础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 II 卷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有 7 小题,每空 1.0 分,满分 40 分)
二、非选择题:
31.(4.0 分)调查种群密度时的方法有
;生态系统稳定性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叫做
。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的后恢复到原状的能
和
力,
。
__为基础。
_的集合.因此,研究生物
_。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
叫做
32.(6.0 分)试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
群落要以研究
(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
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
两种类
型。
(3)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
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分层现象。
33.(5.0 分)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形,表示 K 值的一点是
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_。
( 3 ) 迁 入 种 群 第 2 年 后 , 增 长 明 显 加 快 的 原 因 主 要 是
_________
(4)第 8 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
素有____
_有关。而植
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
。
______ 。
34.(4.0 分)右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 图中 A 表示_____
_____型。
(2) 图中 B 表示
(3) 图中 C 表示
型。
型。
(4)B 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
35.(13.0 分)下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下
列问题:
(1)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可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3)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4)一定量的草,能使猫头鹰获得最多能量的食物链
是
。
。
。
(5)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
。
(6)从生态因素角度分析,该食物网中蛇与猫头鹰的关系是
。
(7)如果鼠大量死亡,则兔的数量会
。
(8)该生态系统的维持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的
、
和
之间动
态平衡。
(9)在“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若猫头鹰群体有机物增加 1kg,
按理论上计算,至少要消耗草
kg。
(10)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其特点是
。
36.(5.0 分)右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请
据图回答
(1) 图中甲表示
图中乙表示
图中丙表示
。
。
。
(2)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
。
37.(3.0 分)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是人口自动调控的图
解。请据图回答:
由图解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自然
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国采取的控制人
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
ADCAC
1-5
16-20 DCCCC
2-10 ABDCB
21-25 DBBCC
参考答案
第 I 卷 选择题:
11-15 DABAD
26-30 ADDDC
31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答案
32 (1)各种生物种群 种群(2) 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3)对光的利用(光照强
度)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3 (1)s
d
(2)b
(3)食物充足又无天敌 (4)食物减少,天敌增加。
34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各年龄阶段数目大致相同。
35
(1)5 (2)猫头鹰 食虫鸟 蟾蜍 蛇 (3)猫头鹰 (4)草→兔子→猫头鹰,草
→鼠→猫头鹰 (5)猫头鹰,蛇 (6)捕食关系和竞关系争 (7)先减少后增加,直至相
对稳定 (8)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9)125 (10)草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单向
的,逐级递减。
36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37 增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 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