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上半年安徽教师资格高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题及答案
1.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
A.有理数集对于乘法运算封闭
B.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
C.有理数集是实数集的子集
D.有理数集不是复数集的子集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一个有理数乘另一个有理数的积仍然是有理数,即有理数对于乘法运算是封闭的,
A 项正确。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构成单射,任何两个有理数都可以比较大小,B 项正确。实
数集包括有理数集和无理数集,而实数集又是复数集的真子集,所以有理数集是实数集的子
集,也是复数集的子集,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
2.设 a,b 为非零向量,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1)a×b 垂直于 a;(2)a×b 垂直于 b;(3)a×b 平行于 a;(4)a×b 平行于 b。
正确的个数是( )
A.0 个
B.1 个
C.2 个
C.3 个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向量积的知识。向量积的定义,设向量 c 由向量 a 与 b 按如下方式确定:
①向量 c 的模|c|=|a||b| sinθ,θ为向量 a 与 b 的夹角;②向量 c 的方向既垂直于向量 a,
又垂直于向量 b,且其指向符合右手定则,则向量 c 叫作向量 a 与 b 的向量积,记作 c=a×b。
根据向量积的定义,可知题干中的(1)(2)正确,(3)(4)错误。故本题选 C。
3.设ƒ(x)为开区间(a,b)上的可导函数,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ƒ(x)在(a,b)上必有最大值
B.ƒ(x)在(a,b)上必一致连续
C.ƒ(x)在(a,b)上必有界
D.ƒ(x)在(a,b)上必连续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微积分的知识,可导的函数必连续,
.
4
A.0 个
B.1 个
C.2 个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n 个未知量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X=b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其系数矩阵 A 的秩等于
其增广矩阵 B 的秩。而当 r(4)=r(B)=n 时,方程组有唯一解,当 r(4)=r(B)
5.边长为 4 的正方体木块,各面均涂成红色,将其锯成 64 个边长为 1 的小正方体,并将它
们搅匀混在一起,随机抽取一个小正方体,恰有两面为红色的概率是( )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锯成 64 个边长为 1 的小正方体后,涂色的面有以下几种情况:涂 3 面的小正方
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 8 个顶点处,共有 8 个;涂 2 面的小正方体分别是大正方体的每条棱的
中间的 2 个,而大正方体共有 12 条棱,那么,涂 2 面的小正方体有 2×12=24 个;涂 1 面的
小正方体分别是每个面的中间的 4 个,而大正方体共有 6 个面,那么,涂 1 面的小正方体有
4×6=24 个;6 个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64-8-24-24=8 个,则随机抽取一个小正方体,
恰有两面为红色的概率是
6.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抛物柱面 y2=2x 与平面 x-y-2=0 的交为( )
A.椭圆
B.两条平行直线
C.抛物线
D.双曲线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抛物柱面 y2=2x 与平面 x-y-2=0 可看作是 xOy 平面内的曲线 y2=2x 与直线 x-y-2=0
沿平行。轴方向平移得到的面。联立方程 y2=2x 与方程 x-y-2=0,消去 y 得 x2-6x+4=0, 其
中△=62-4×4×1=20>0,故在 zOy 片面内曲线 y2=2x 与直线 x-y-2=0 的交是两个点。沿着
平行于 2 轴的方向平移这两个点,就得到了两条平行直线,即抛物柱面 y2=2x 与平面 x-y-2=0
的交为平行于 z 轴的两条平行直线。
7.下面不属于“尺规作图三大问题”的是( )
A.三等分任意角
B.作一个立方体使之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体积的二倍
C.作一个正方形使之面积等于已知圆的面积
D.作一个正方形使之面积等于已知正方形面积的二倍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尺规作图三大问题”是指三等分角,即三等分任意角;立方倍积,即作一个立
方体使之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体积的二倍;化圆为方,即作一个正方形使之面积等于已知圆
的谣积。
8.下列内容属于高中数学必修课程内容的是( )
A.风险与决策
B.平面向量
C.数列与差分
D.矩阵与变换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必修 4 的内容,风险与决策是高中数学选修 4—9 的内容,
数列与差分是高中数学选修 4—3 的内容,矩阵与变换是选修 4—2 的内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题 7 分,共 35 分)
9.
参考解析:
10.求三次曲面 x2-2y2+x2+xy+1=0 过点(1,2,2)的切平面的法向量。
参考解析:
11.设 acosx+bsinx 是 R 到 R 的函数,V={acosx+bsinx |a,b∈R }是函数集合,对ƒ∈V,令
D ƒ(x)=ƒ´(x),即 D 将一个函数变成它的导函数,证明 D 是 V 到 V 上既单又满的映射。
参考解析:
因此 D 是 V 到 V 上的单射。
综上可知 V 到 V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即 D 是 V 到 V 上既单又满的映射。
12.简述确定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依据。
参考解析:
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中学数学
教学方法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教
学方法;(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质选择教学方法;(5)
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选择教学方法;(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
要求选择教学方法。
13.简述你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这一目
标的理解。
参考解析:
“探索”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行为动词,“掌握”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行为动词。“探索和掌握两
点间距离公式”这一目标的设置,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该公式的内容,还需要掌握该公式的
推导过程,联系知识问的内在关系,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
准备。
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是中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过
程中需要数轴、直角坐标系、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识,而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又是几何
中最简单的一种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异
面直线公垂线段的长度等计算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两点间的距离。学生经历探索并掌握两点间
的距离公式的学习过程,能够更好地体会并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对学生构建知识
体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很有帮助。
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探索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经历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两点问
的距离公式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重要桥梁和工具。利用距离公式分析代数结果的
几何意义,也有助于最终解决几何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数形结合的过程,对发展学生
的推理能力很有益处。
三、解答题(本大题 1 题, 10 分)
14.设 f(x)是 R 上的可导函数,且 f(x)>0。若 f'(x)-3x---2f(x)=0,且 f(0)=1,求 f(x)。
参考解析:
四、论述题(本大题 1 小题,15 分)
15.论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与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参考解析: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
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
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
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
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
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
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 题, 20 分)
16.
案例:教学片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得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即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作异
面直线。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请同学们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图,在长方体 ABCD-A´B´C´D´的棱所在的直线中,与线段 A´B 所在直线成异面直线的有几
条?
对于这个问题,甲、乙两位同学举手回答,甲同学回答 5 条,乙同学回答 6 条。教师只肯定
了乙同学后,就要求学生们做另一组题目。
问题:
(1)针对教师的教学处理,谈谈你的看法;(10 分)
(2)假如你是这位教师,教学中应如何处理甲同学这种“找不全”的现象?(10 分)
参考解析:
(1)我认为这位老师的教学处理不太妥当。首先,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
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提问了两名学生得到答案后。只肯定了乙同学,就进行后续的教学,
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违背了新课标改革中教育观的要求。其次,在两位同学回答后,只
有结果性评价,没有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针对其中的错误
答案,没有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没有很好地起到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的作用。
(2)①甲同学这种“找不全”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对异面直线的概念理解不清,导致找不全。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这些学习概念,使学生在认识上获得巩固加深,培养和提
高他们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新认识结构,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总
结,从一个概念出发,把关联概念、派生概念串联成线,相互对比,既直观形象,又有利于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本题中,教师可以对两条直线平行、相交、异面的三种位置关
系一同研究,相互对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②甲同学这种“找不全”的现象还可鞥呢是由于解题方法不得当,思维缺少调理性,导致遗
漏。针对这一问题,用条件、结论的改变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提问某个类型的典型题目选择
哪一种解法最佳,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解题方法,要讲充分,方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还要注意
解题方法的比较、总结这一细节,学生才能进一步认识规律。如本题寻找异面直线的问题,
可以转化为寻找共面直线,这样就大幅度地降低了本题目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
解。
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 1 小题,30 分)
17.针对“二项式定理”的教学,教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二项式定理,能用计数原理推导二项式定理;
②经历发现二项式定理的过程。
依据这一教学目标,请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一个发现二项式定理的教学引入片段,并说明设计意图;(15 分)
(2)给出引导学生运用计数原理推导二项式定理的基本步骤。(15 分)
参考解析:
(1)看一看以下式子,展开式是什么?有多少项?
通过上面的等式,大家已经发现了一定的规律,展开式的首项和末项的系数均为 1,中间项
系数为其“肩上”的两个数字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