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出一种采用时间片轮转算法改进单片机系统程序设计,实现多任务机制的软件设计
方法,并给出了在 MCS-51 分级分布式系统中应用该算法进行程序设计的实例。
关键词:时间片 多任务机制 单片机系统
传统的单任务编程思想对于明显的顺序控制要求编程简单、思路清晰、开发周期短;但对于
任务较多、控制功能复杂的问题时,却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单任务设计思
想进行改进。时间片轮转算法是实现多任务调度的一种常用算法。在这种算法中,系统将所
有的任务按顺序排成一个队列,每次调度时把 CPU 分配给队首的任务,并令其执行一个时
间片,构成微观上轮流运行、宏观上并执行的多任务效果。作者在基于单片机的分级分布式
控制系统——程控对讲系统的用户控制器程序中引入多任务机制,采用时间片轮转算法极大
地改善了程序结构,实现了对 32 个独立用户的有效控制。这种程序设计思想也可以到其它
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分级分布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中。
1 系统组成
程控对讲系统是一个基于 MCS-51 的多级分布式系统,用户控制器是其中的一级,整个系统
总体结构如图 1 所示。
主控制器以单片机 AT89C52 为核心扩展非易失性存储器及其它功能器件,完成系统各用户
对讲关系的编程和存储,并根据对讲关系对用户模块进行实时控制。用户控制器以单片机
AT89C52 为核心扩展用户机接口模块组成,每个用户控制器负责对其下一级的 32 个用户机
进行管理与控制。
主控制器与用户控制器之间的信息交换采用主从方式的串行通信。主控制器对 8 个用户控制
器轮流查询,各用户控制器只对与本模块相关的命令作出反应,用户控制器通过双绞线与用
户机相连,以降低系统成本。用户机与用户控制器之间传输距离较远,最远可达 8km。为保
证在复杂的环境中正确传输数据,两者之间的通信采用 DTMF 编码。
2 任务的分配和时间片的划分
2.1 用户控制器子任务的确定
用户控制器需要实时管理 32 个独立的用户机,一方面实时接收用户机的呼叫信号进行处理
后传送给主控制器;另一方面根据系统工作状况向用户机发送被呼叫信息。
用户控制器接收来自用户机的信号有两类。一类是 DTMF 编码信号,用于检测用户机是否
需要呼叫其它用户机。用户机与控制器之间传送数据的位数是不等长的,每位 DTMF 编码
数据的发送至少需要 104ms,发送时间和空闲时间各占一半。另一类是话,DTMF 编码信号
和话音信号的复用可以降低系统的线路成本。
在每次通信结束后,为使用户控制器能启动下一轮的 DTMF 编码数据的接收,用户机需
要给用户控制器发送一个起始信号——挂机信号。用户机的工作电源直接从用户线路上提
取,在话音和 DTMF 编码传送时用户线路有一定的工作电流(大于 20mA),挂机信号使用
户线路上电流接近于零(小于 5mA),用户控制器检测用户线路上电路的这种变化后,进入
新一轮的 DTMF 编码数据通信。挂机信号的持续时间为 78ms。
用户控制器向用户机发送的只有 DTMF 编码数据,用于告诉用户机谁正在呼叫它。
要完成一个呼叫过程(即使通话时间为零),至少需要 2×104ms(接收、发送 DTMF 编码时
间)+78ms(挂机时间)=286ms;完成一个被呼叫过程也至少需要 2×104ms=208ms。如果
每个用户机的请求就不能实时作出响应。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用户控制器程序设计过程中引
入多任务机制。为便于任务调度程序的调度,根据用户操作流程将用户机的操作细分为 16
个字操作,每个子操作构成个子任务,用户子任务分配表如表 1 所示。
表 1 用户子任务分配表
子任务号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2 时间片的划分
功 能
等待接收
接收预处理
用户机查询
应答
接收第1位数据
接收第2位数据
接收第3位数据
等待上传
确认
响应
通话
挂机
发送预处理
发送第1位数据
发送第2位数据
发送第3位数据
执行时间
26×n
26
26×4
26×4
26×4
26×4
26×4
26×n
26×n
26×4
26×n
26×2
26
26×4
26×4
26×4
在时间片的轮转算法中,时间片的大小对系统性能有很大影响。如果时间片太大,大到每个
任务都能在一个时间片内执行完毕,则时间片轮转算法便退化为 FCFS 算法。时间片的确定
通常要考虑三个因素:任务的数目、系统对响应时间的要求、系统的处理能力。
本系统中用户控制器需要对 32 个用户机进行管理控制,应划分成 32 个时间片。在不同时刻
每个用户机处于不同的工作状况,用户控制器需要执行不同的用户机任务,其处理时间也不
相同。为缩短程序运行时间把,时间片设置为可变的,时间片的长短取决于各个用户机子任
务的工作量。但用户控制器与用户机之间的通信时间要求很严,如 DTMF 的发送定时时间
为 104ms,包括 52ms 发送时间和 52ms 空闲时间,所以用户控制器必须在 52ms 内对每个用
户机巡检一次,才能正确地接收用户机的编码数据。也就是说一个任务调度周期不应大于
52ms。为满足用户机与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对时间要求,对整个任务调度周期进行精确定时。
综合考虑本系统中与时间片划分相关的三种因素:单片机本身的运算速度、用户机数目及用
户机与控制器之间信号的传送要求,确定任务调度周期为 26ms。即在 26ms 内用户控制器
对其下一级的 32 个用户机的任务都要执行一次。一般完成一个任务占用一个时间片,较长
任务可以占用多个时间片,如 14 号子任务(发送第 2 位 DTMF 编码数据)需要占用 4 个时
间片才能完成。
为实时掌握各用户机的运行状态,在用户控制器的存储器开辟出一个缓冲区为任务记录表,
供任务调度程序使用。任务记录表中设置了三项内容:用户编号、子任务号及时间片数,如
表 2 所示。
子任务号
0~15
时间片数
0~16
表 2 任务记录表
用户编号
0~31
3 软件设计
3.1 任务调度程序的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确定任务调度程序的功能:
(1)按用户机编号调用各用户子任务;
(2)完成一个调度周期的时间不超过 26ms,并在每个周期结束时对 26ms 进行精确定时;
(3)在调度周期开始时,读取所有用户的 DTMF 编码和摘/挂机状态,供各用户子任务处
理;
(4)在调度周期结束前,根据用户子任务处理结果向用户机发送 DTMF 编码。
调度程序的流程如图 2 所示。
3.2 用户子任务的设计
用户子任务根据该用户缓冲区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把处理结果存放于结果单元。各个子任务
并不与外部输入输出接口直接交换数据,对接口的输入输出由任务调度程序在调度周期开始
和结束时调用专门子程序完成。用户子任务的切换工作根据操作流程在各子任务中完成。用
户的操作被细分为 16 个子操作,相应地有 16 个子任务,图 3 为 14 号子任务的流程图。
在该子任务的开始(0ms)和中间(52ms)时刻设置 DTMF 数据发送缓冲区,分别允许和
禁止 DTMF 编码的发送。在该子任务结束时根据该用户缓冲区内需发送的数据计算第 2 个
的 DTMF 值,并修改任务记录表中该用户的调度数据,指向它的下一个子任务。其它子任
务的设计思想与此子任务类似。
本文在单片机实时控制系统中引入了现代操作系统的多任务思想,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对传统单片机编程思想进行了改进,并应用在基于 MCS-51 的分级分布式系统中,有效地完
成了对 32 个独立用户的控制。实践证明这种结构清晰、调度灵活,适用于定时要求复杂、
实时性要求强的系统。
作者: 陈劲松, 程新明, 魏忠, <<电子技术应用>>2003 年 第 29 卷 第 0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