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与地
理共用 120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
A.煤燃烧
C.铁树开花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C.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
B.蛇冬眠
D.种子萌发成幼苗
D.生物圈的范围是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 100 米
3.如图,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不同的放大倍数下,观察到
甲、乙视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甲
乙
A.图中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 56 倍
B.要由甲视野到乙视野,首先应将装片向左移动
C.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乙大
D.外界光线弱时,使用较小光圈和平面镜
4.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不需要用到下列哪一个选项中的材料器具
(
)
A.载玻片、盖玻片
C.清水、稀碘液
B.镊子、吸水纸
D.生理盐水、消毒牙签
5.实验室里有一张标签已经脱落的永久玻片,请你借助显微镜判断该玻片的材料是取自
植物体还是动物体。下列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结构是
(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质
6.图示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概念的有效方法。如图所示的甲和乙分别表示细胞的哪个
生理过程
(
)
A.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B.细胞分化、细胞分裂
C.细胞分裂、细胞分裂
D.细胞分化、细胞分化
7.如图,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用黑圆纸
片将 C 处两面遮盖,移到阳光下几小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绿色部分变成黄白色
B.滴加碘液后发现 A、C 两处均变蓝
C.本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D.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8.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
A.绿色植物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B.绿色植物可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增加降水量
D.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9.从运动系统的组成来看,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的结构是
(
)
A.骨
B.骨骼
C.骨骼肌
D.关节
10.关于微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微生物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极广
B.微生物数量众多,对人类既有害也有益
C.微生物都有细胞结构,但细菌、病毒无成形的细胞核
D.微生物通过产生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
11.下列选项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
A.鹦鹉学舌
B.老马识途
C.惊弓之鸟
D.蜘蛛织网
12.慢性贫血患者突发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推测其血常规化验单中测定
值最可能偏离正常范围的是
(
)
A.红细胞、血小板
C.白细胞、血小板
B.红细胞、白细胞
D.血红蛋白、血小板
13.如图为人的心脏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 C 处所指的腔以及和它相连的血管分别是
(
)
A.右心室、肺动脉
C.右心室、主动脉
B.左心室、肺动脉
D.左心室、主动脉
14.血液流经下列哪一部位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
)
A.肺部毛细血管网
C.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
1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B.肺静脉
D.肺动脉
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B.在正常情况下,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受大脑控制
C.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D.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
16.某人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引起此病征的激素和分泌该激素的内分泌腺分别
是
(
)
A.甲状腺激素、垂体
C.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B.生长激素、垂体
D.生长激素、甲状腺
17.如图是某同学手被针扎迅速缩手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神经冲动在此反射弧中的传导途径为①→②→③→④→⑤
B.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C.该同学在此过程中先感觉到痛然后再缩手
D.若因意外事故,图中的②受到损伤,则该同学既不会感觉到痛又不会缩手
18.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疫苗可以预防结核病。接种的“卡介苗”和通过接种
卡介苗获得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
19.生吃瓜果要洗净,这一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
(
)
A.消灭病原体
C.保护易感人群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抗体、特异性免疫
B.控制传染源
D.切断传播途径
20.如图是花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 3、7 构成了花的主要结构
B.这朵花将来一定能发育成果实
C.图所示的花为两性花
D.花粉存在于图中的 1
21.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快,每天应多吃一些瘦肉、鱼、蛋、奶等食物,目的是为了
摄取大量的
(
)
A.维生素
B.糖类
C.脂肪
D.蛋白质
2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这是描写花生的谜语,其中“麻屋子”是由
何种结构发育而来
(
)
A.子房壁
B.胚珠
C.子房
D.珠被
23.俗话说“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春天作物播种前要先松土,是因为种子的萌发
需要
(
)
A.充足的空气
C.适量的水分
B.适宜的温度
D.适度的光照
24.在根尖结构中,具有旺盛分裂能力的部位是
(
)
A.伸长区
B.成熟区
C.分生区
D.根冠
2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每年的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也是池
塘、河边最热闹的时候。下列关于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
A.体外受精、胎生、完全变态发育
B.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C.体内受精、卵生、完全变态发育
D.体内受精、胎生、变态发育
26.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若将一个变形虫切割成甲、乙两部分(如图),能继续发
育并繁殖后代的是
(
)
A.乙
C.甲和乙
B.甲
D.甲和乙均不能
27.正常情况下,下列人体的细胞中可能不含 X 染色体的是
(
)
A.男性的体细胞
C.女性的体细胞
28.人类性别决定的场所是
(
)
A.子宫
B.卵细胞
D.精子
B.输卵管
C.卵巢
D.阴道
2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一般情况下,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复杂到简单,从陆生到水生,从低等到高等
30.在干旱的沙漠中,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的茎长得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
因素是
(
)
A.阳光
B.土壤含氧量
C.水
D.温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图一为某植物叶片的生理活动示意图(A 和 B 代表不同的气体,箭头表示气体进出
的方向)。图二为该植物在夏季晴朗天气中一天内某些生理活动强度的变化曲线。图
三为该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作答:(每空 2 分,共 8 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中气体 A 和 B 通过图三中的[
]
([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结
构名称)进出叶片。
(2)若图一表示呼吸作用过程,则 B 所代表的气体是
,图二中能够表示呼吸
作用的曲线是
(填“甲”或“乙”)。
(3)图三中②表示叶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原因是其细胞内含有大量
的
(填细胞结构名称)。
32.图一为人体组织细胞与部分器官、系统的关系图,数字序号表示生理过程或物质,M、
N 分别表示某种液体。图二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
分析作答:(每空 2 分,共 8 分)
图 1
图 2
(1)若图一中②和③表示人体的呼吸运动,则过程③对应图二中的
(填“AB”
或“BC”)段,此时膈肌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2)营养物质通过图一中过程①进入循环系统,该过程主要发生在
(填器官
名称)。
(3)当血液通过过程⑥流经肾单位后,形成尿液。在正常情况下,与原尿相比,尿液
中不含
。
33.人类白化病是由 a 基因控制的隐性传染病。如图为某家族的白化病遗传情况,请据
图分析作答:(每空 2 分,共 8 分)
(1)家庭成员中出现肤色正常和白化两种性状,这在遗传学上属于一对
性
状。
(2)个体④患白化病,个体①②③肤色正常,这在遗传学上属于
现象。
(3)经基因检测发现个体⑤不携带致病基因 a,则个体⑥的基因组成是
。
(4)个体③表现为肤色正常,其基因组成为 Aa 的概率是
。
34.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作答:(每空 2 分,
共 8 分)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3)在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
(4)若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则下列哪条曲线最能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吃
虫鸟的数量变化
。
A
B
C
D
35.近段时节,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蚕。由于某些地区桑树较少,部分同学就用榆树叶代
替桑树叶喂养家蚕。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家蚕喜欢吃桑树叶还是喜欢吃
榆树叶,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每空 2 分,共 8 分)
①在一个长方形纸盒的一侧放一片桑树叶,另一侧放一片大小基本相同的榆树叶;
②取 10 只家蚕放在盒子中央;
③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每片树叶上取食的家蚕数目。
请根据实验分析作答:
(1)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实验中除了选取的两片树叶要大小基本一致外,还必须保证
家蚕到两片树叶的距离
。
(2)实验中选取桑树叶和榆树叶两种实验材料的目的是形成
实验。
(3)步骤②中选择的家蚕数量是 10 只而不是 1 只,这样做的目的是
。
(4)若观察到取食桑树叶的家蚕数量明显多于取食榆树叶的家蚕数量,且重复实验多
次结果均如此,则本实验的结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