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 分) 1.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指定方格内。(2 分) “融”( )获选 2017 年“一带一路”主题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汉字 对更好地诠.( )释“一带一路”战略所倡导的共融共赢的精神内 hán( )有天然优 势。为了追 sù( )仓颉造字以来的汉字历史,diàn( )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文 化基础,举办者发起了这次年度汉字征选活动。(改自《半月谈》) 【答案】róng quán 涵溯奠 【解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 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其要注意一些常见字、多音字及生僻字的读音。需要学生在平 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 同音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不要出现错别字。答题时,汉字书写要注意工整,注音 要注意声调的位置。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3 分)()() A.《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 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取经成功,观音菩萨授唐僧为“金蝉子”,孙悟空为“金身罗汉”,猪八戒为“天 蓬元帅”,沙僧为“斗战胜佛”。 C.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被发配到江州,一日乘酒兴写下“反诗”,因此被抓,下到 死囚牢中,最后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救出宋江。 D.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为了更好地 保护他,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
E.格列佛为利立浦特王国立下了大功,但后来得罪了皇帝,皇帝坚持要将他砍头,还 对他用可耻手段扑灭寝宫大火的事怀恨在心。 【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名著阅读要求细读,把握主要人物、 牢记关键情节,尤其是某些重要的细节,似是而非是很难猜对的。B 项中如来授唐僧为“旃 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沙僧为“金身罗汉”。D 项中智真长老将智深介绍到东 京大相国寺,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而是因为大闹了五台山,没办法再收留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 A。 3.下面是漫画《网络推手》和<自得蔫乐》,请选择其中一幅,简要概括其主题。(2 分) 我选择的漫画是《》 主题: 【答案】示例:《网络推手》主题:有些网红被网络推手炒红,但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被人捧得越高,摔得自然也就越疼。 【解析】漫画题的答题技巧:一、读懂漫画的信息 1.读懂漫画的标题 漫画的标 题往往是诠释漫画主旨的点睛之笔,对漫画主旨有提示、启发作用。 2.读懂漫画中的对 白或说明文字 3.读懂漫画的构图 4.读懂漫画中的要素 要素包括:“人”“物”“对 白”等 二、提炼、升华;整合与重述 1.提炼、升华 通过以上的“读”基本上理 解了漫画的含义和主旨,但从答题角度这还是不行的,要答好题必须找出漫画涉及到的经济 学、哲学、或政治常识的观点。这时需要对书中相关内容进行疏理,再回过头来解读漫画, 这样对漫画的理解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整合与重述 在对观点归纳整理的基 础上,注意信息与原理的联系,按照“原理、方法、启示、警示、说明、表明”等,把观点 和漫画中读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做到言简意赅,逻辑严密,最后用学科术语表达出来。 语言运用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认真读题,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理清答题的思路。如本题 要求“简要概括其主题”,答题时需要从画面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夸张之处来挖掘。
4.从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3 分)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农耕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饥勤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答案】田家。全诗是围绕“田家”展开的,通过写“田家”的劳碌与辛苦来表达诗 人对其的同情。 【解析】本诗选自《观田家》,本题要求在诗里找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一个词语” 自然极大地排除了失误的可能;在诗里能用的词语也就有“微雨”“田家”“耕种”等。诗文 的题目一般是其内容、主题和思想的概括,或是内容、主题和思想的载体,内容或情节展开 的线索等,选定了词语,结合诗歌内容“简述理由”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5.“24 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 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24 节气”文化出谋划策。(4 分) 材料一:2016 年 11 月,“24 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24 节气有着 2700 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 有效载体,24 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 多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 24 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 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 Tomb - 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 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 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 24 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
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网》等) 【答案】 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将这 24 节气列入一定的政策中; 从社会角度看,需要加强各方面宣传,让 24 节气深入人心; 从学校角度看,可以开展各种调查活动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并传承; 从个人角度看,主动学习了解相关内容。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 24 节气相关知识,这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思想 资源,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帮助。 6.默写。(6 分) (1),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今日听君歌一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今天是父亲节,请写出与父亲有关的诗、词、文中的名句(连续两句):,。 【答案】(1)采菊东篱下 (2)暂凭杯酒长精神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 (4)示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与积累。(1)一(3)题都是一般性默写填空, 书写时,要注意字迹清楚。第(4)题要求的是“与父亲有关的古代诗、词、文中的名句”, 而且还要是“连续的两句”,课内课外都可以,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 二、阅读理解(共 40 分) (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 7-10 题。(共 13 分)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 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 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 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 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 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牺牲..玉帛: (2)齐师败绩..: (3)夙夜..筹谋: (4)楚使请.城: (5)乃自刎以死国..: 【答案】(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军队溃败。(3)日夜。(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 池。(5)为国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 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 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 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后三题是课外内容。 “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 可乎”。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 分)l (1)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答案】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 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 句中“竭、盈、克”;2 句中“使、 若、何为”都是得分点。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2 分) 【答案】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 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定位】,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 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 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答案】A 【解析】B 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C 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 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 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考点定位】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
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 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 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 “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 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 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 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 11~15 题。(共 13 分)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 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 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 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 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 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 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 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 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 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 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 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 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 430 辆,我初入朝的 6 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 拥有电台 1600 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 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
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 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 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 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 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 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 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 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 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 性和精神。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 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 (选自《解放军报>) 的中国军人。 1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2 分) 【答案】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论证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论证本文的标题“利剑 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1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 分) 【答案】第⑤段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来论证了战争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 力。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解题时,首先应清楚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 分)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