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
一.选择题(本大题 1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个是最符合题
意的.)
1.“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指女子所做的纺织)失业.”这一现象最早出现
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瑷珲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2.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这里的“新局面”是指(
A.北伐战争的开始 B.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C.解放战争的开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下表显示:到 1913 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数、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均得到增长.这可
以说明(
)
)
项目
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
进口贸易价值(千两)
机器设备进口价值(海关两)
1895 年
29737
171679
200 万
1913 年
93335
570163
700 万
)
A.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D.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材料出自(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1992 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海峡两岸“九二共识”.“九
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A.经济领域密切合作 B.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C.两岸直接“三通”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6.人民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如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三大改造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
)
7.恩格斯说:“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
运转.”这一现象出现在(
A.“蒸汽时代”到来后 B.新航路开辟后
C.“电气时代”到来后 D.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
8.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
全部断绝.”材料出自(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人民宪章》
9.19 世纪中后期,日本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特别迅速,到 1890 年,日本已从棉纺进口国变为
棉纺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A.实施殖产兴业政策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0.赫鲁晓夫说:“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
企业是很困难的.”为此,苏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企业自主管理权
11.1948 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其导火线是(
A.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 B.纳米比亚独立
C.犹太人以色列国建立 D.埃及宣布独立
12.1950 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610 亿美元,1970﹣1990 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从 3120 亿美元增
加到 31870 亿美元.这表明世界经济的特点是(
A.信息产业日新月异 B.南北贫富差距缩小
C.金融投资风险凸现 D.全球化趋势在加强
)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4 小题,共 26 分.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盟会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说:自辛亥革命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
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后来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
犯了这个神圣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材料二 孙中山说:“文(孙中山名),爱国若命.”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
口号.1924 年 11 月﹣1925 年 3 月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呼吁“打破列强的侵略”、“废除中外一
切不平等条约”.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受害.”
他还说:“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请结合中国近代有关史实略举一例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
产力.会议提出“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
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毛泽东还提出 15 年建
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50 年到 100 年建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宏伟构想.材料二 中
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
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八大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探索?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指出:“(18 世纪)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
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
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
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1)材料评论的是什么历史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产生了哪些伟大的人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这场运动的历史作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 年,苏联引爆了一颗核装置,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52 年、1953 年,美国、苏联先后爆
炸了氢弹.1957 年,苏联成功试射“多级超远程洲际弹道导弹”,还成功发射两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 年,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宇宙飞船完成人类第一次太空之旅.1958 年,美国也成功试射洲际弹道导弹,并将人
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1969 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德林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材料二 1967 年,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发表《关于政治同盟的宣言》.1969 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决
定建立政治合作制度.1970 年,欧共体外长会议指出,“在政治统一方面取得进展的最好方式”是“首先
集中于外交政策的协调,以便向全世界表明欧洲负有政治使命”.1983 年,欧共体首脑会议表示要加强外
交合作,力争用一个声音说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现象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共体加强政治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并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
知识,谈谈你的历史启示.
2016 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一.选择题(本大题 1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个是最符合题
意的.)
1.“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指女子所做的纺织)失业.”这一现象最早出现
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瑷珲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关键词“洋布、洋纱、洋花边”“最早”可知是《南京条约》签订后.在《南京条约》签订后,
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造成国内手工业者失业,传统的手工业开始衰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也
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是商品输出.
故选 A.
2.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这里的“新局面”是指(
A.北伐战争的开始 B.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C.解放战争的开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考点】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知识点.
【解答】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红军是甘肃的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站线初步形成.1937 年,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递交的
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故选 B.
)
3.下表显示:到 1913 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数、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均得到增长.这可
以说明(
)
项目
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
进口贸易价值(千两)
机器设备进口价值(海关两)
1895 年
29737
171679
200 万
1913 年
93335
570163
700 万
A.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D.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表格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比较 1895 年,1913 年时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数、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
备进口均得到增长,特别是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数和机器设备进口的增长,说明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
发展,A 项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表述不准确,中国的机器工业一定有所发展,但谈不上显著.B 项中国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从表格中体现不出来.D 项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1913 年还没有爆发一战.
故选 C.
)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材料出自(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考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可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故选 B.
)
5.1992 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海峡两岸“九二共识”.“九
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A.经济领域密切合作 B.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C.两岸直接“三通”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内容.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92 年 11 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
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共识.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 1991 年 12 月 16 日成立海峡两岸关
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故选 D.
6.人民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如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考点】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片所反映的信息正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产物.
故选 C.
)
7.恩格斯说:“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
运转.”这一现象出现在(
A.“蒸汽时代”到来后 B.新航路开辟后
C.“电气时代”到来后 D.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解答】恩格斯这句话的意思是,英国是工业中心,农业生产的谷物和棉花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出
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生产,以
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技术革命.由于以蒸汽机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
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故选 A.
)
8.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
全部断绝.”材料出自(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人民宪章》
【考点】《独立宣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
【解答】根据材料“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和“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
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可知,这是 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发
表,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故选 B.
)
9.19 世纪中后期,日本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特别迅速,到 1890 年,日本已从棉纺进口国变为
棉纺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A.实施殖产兴业政策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分析】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解答】据所学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日本于 1868 年开始进行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
活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材料中的“日本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特别迅速”很显然是经济取得的成
就,这主要利益于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日本在经济方面实施的措施是“实施殖产兴业政策”.
故选 A.
)
10.赫鲁晓夫说:“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
企业是很困难的.”为此,苏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企业自主管理权
【考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改革.
【解答】据题干“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企
业是很困难的”,可知这说明部长难以直接管理下属企业,为此,苏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扩大企业自主管
理权.
故选 D.
)
11.1948 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其导火线是(
A.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 B.纳米比亚独立
C.犹太人以色列国建立 D.埃及宣布独立
【考点】动荡的中东地区.
【分析】本题考查动荡的中东地区.
【解答】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 年 5 月 14 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埃及、
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 4 万军队,联合进攻以色列.
故选 C.
)
12.1950 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610 亿美元,1970﹣1990 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从 3120 亿美元增
加到 31870 亿美元.这表明世界经济的特点是(
A.信息产业日新月异 B.南北贫富差距缩小
C.金融投资风险凸现 D.全球化趋势在加强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
【解答】据题干“1970﹣1990 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从 3120 亿美元增加到 31870 亿美元”,可知这表明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加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
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国之间要相互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4 小题,共 26 分.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盟会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说:自辛亥革命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
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后来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
犯了这个神圣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材料二 孙中山说:“文(孙中山名),爱国若命.”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
口号.1924 年 11 月﹣1925 年 3 月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呼吁“打破列强的侵略”、“废除中外一
切不平等条约”.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受害.”
他还说:“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请结合中国近代有关史实略举一例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考点】材料解析题;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及相关史实.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由材料一“自辛亥革命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侵犯了就要杀头.后来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遭到失败;张勋扶植废帝溥仪复辟闹剧很快遭到失
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等.这些都显示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了,谁再想逆
潮流而动注定是要失败的.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言行);
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台湾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势力);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奋斗;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
故答案为:
(1)功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可);史实: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遭到
失败;张勋扶植废帝溥仪复辟闹剧很快遭到失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等.(回答 1 点
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坚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言行);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台湾
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势力);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回答 1 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观点正确也可酌情给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
产力.会议提出“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
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毛泽东还提出 15 年建
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50 年到 100 年建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宏伟构想.材料二 中
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
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八大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探索?
【考点】材料解析题;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了中共八大的探索.
(2)本题考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对中共八大的探索的发展.
【解答】(1)由材料一“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反映了作出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由“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
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体现
了描绘了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由材料“毛泽东还提出 15 年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
50 年到 100 年建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宏伟构想”这反映了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步
骤.
(2)由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指
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
命.”和所学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对中共八大的探索的发展表现在,实现了政治、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和
思想解放;走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的误区;作出了大胆实行开放的决定;认为发展生
产力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等.
(1)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描绘了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四个
方面);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步骤(制定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等.(回答 2 点即可)
(2)实现了政治、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走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的误区;
作出了大胆实行开放的决定;认为发展生产力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发展生产力必须在管理制度、经
济体制等方面也进行改革).(回答 2 点即可)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指出:“(18 世纪)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
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