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总结报告
学 院 名 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 业 班 级:
XXX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XXX
XXX
实 训 地 点:
XXX
实训日期:
2013 年 7 月 11 日
至 2013 年 7 月 28 日
一、实训目的:
了解软件测试概念,了解软件测试的主要内容,了解手动测试的主要内容,
了解手动测试自动测试,初步掌握测试软件并能够进行简单运用。了解为了成为
软件测试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技能。
二、实训时间:
2013 年 7 月 11 日至 2013 年 7 月 28 日
三、实训地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四、实训内容:
4.1 软件测试基础
介绍软件测试的起源、发展状况以及基本概念。讲解软件测试大致过程和文
档编写。
4.1.1 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写作要求
1. 软件需求的正确性
2. 软件需求无歧义性
3. 软件需求完整性‘
4. 软件需求一致性
5. 软件需求可验证性
6. 软件需求可追踪性
4.1.2 需求分类:
需求分类是对很多的需求按照可以管理的方式分组。如:
1. 原始需求(用户描述的需求)
2. 产品需求(软硬件需求描述)
3. 软件需求(纯软件)
4. 测试需求(偏重于测试角度描述,如长度、格式约束)
4.1.3 项目介绍:
描述本软件需求所描述的项目背景
4.1.4 产品环境介绍
描述的是当前产品与其他产品或项目所组成的整体环境。
1. 如果本产品是独立的并完全自我包含,在此说明这一点。
2. 如果 SRS 定义的产品是更大的系统或项目的组件那么应:
1) 描述此大系统或项目每个组件的功能,并且标识接口。
2) 确定本软件产品主要外部接口。
3) 描述相关产品硬件和所使用的外部设备。
4.1.5 软件功能
概述软件必须实现的和通过用户操作实现的主要功能。这里只是需要进行简
要描述,详细描述在详细需求部分描述。对需求功能进行组织,以便读者理解,
并能指导后续的设计和测试。可用图表来表示主要需求群组之间的关系。
4.1.6 用户特征
1. 列出对用户或系统操作者的要求。
2. 列出用户的属性。
4.1.7 假设和依赖关系
列出可能影响 SRS 中需要的所有的假设因素,包括准备使用第三方或商业组
件,操作和开发环境的问题约束等。如果上述假设不正确,没有被告知或者改变
了都对项目产生影响。
列出项目对外部条件的依赖,例如重用其他项目的模块等。如果在其他文档
里已经描述了,在这里可以不用描述。
4.1.8 需求评审实战作业评讲:
1. 参数 2,没有指明个人收入是月收入、年收入或者其他。
2. 参数 2,个人收入没有指明收入金额的单位。
3. 没有指明个人所得税和税率的计算公式。
4. 在处理过程中,没有说清楚 2500 是属于交税率 5%部分还是 10%部分。
5. 在处理程中,没有说清楚 3500 是属于交税率 5%部分还是 10%部分。
6. 所得税金额没有定义。
7. 所得税金额解释不正确。
4.1.9 测试计划与方案写作要点
1. 系统测试计划要明确的内容
核心内容:who,when,what,risk
1) 明确系统测试的组织形式
2) 明确系统测试的测试对象
3) 完成系统测试的需求跟踪
需求跟踪矩阵:
需求 ID 需求描
测试项 测试子
述
项
测试用
例 ID
测试用
缺陷 ID 缺陷描
例
述
4) 明确系统分测试的通过/失败标准
5) 明确系统测试的挂起标准及恢复的必要条件
6) 明确系统测试工作任务分配
7) 明确系统测试结束后应交付的测试工作产品
2. 系统测试需要明确的内容
核心内容:how
1) 明确系统测试的测试特性
2) 明确系统测试的测试模型
3) 完成系统测试的测试需求
4) 明确系统测试的测试策略
5) 明确系统测试的测试设计
4.1.10 测试实现:测试用例
1. 测试用例的概念、测试用例的设计和写作:
1) 用例设计是从设计层面考虑,比如功能性/可用性/安全性等方面考虑
2) 用例写作是指软件测试用例的字的写作规范,包括写作格式,标识的命
名规范等
总结:通过测试用例设计得到测试用例的内容,然后暗中软件测试 写作方
法,落实到文件中,两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2. 测试用例的写作样式:
3. 常用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
等价类:某个输入域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每个输入条件都是等效的,如果
其中一个的输入不能导致问题发生,那么集合中其他输入条件进行测试也不太可
能发现错误。
有效等价类:有效等价类是程序过个说明有意义,合理的输入数据。
无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是程序规格说明无意义,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A. 等价类划分原则:
a) 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集合,或者是规定了必须如何的条件,
则可以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b) 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或值的个数,则可以确定一个等价类
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c) 在输入条件规定是一个布尔量的情况下,可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
一个无效等价类
d) 如果我们确知,已经划分的等价类中各个元素在程序中的处理方式
不同的,则应该将此等价类进一步划分
e) 在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守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若
干个无效等价类
B. 等价类边界值练习,讲解:
解答:
2) 边界值划分法
边界值分析法:
边值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假定大多数的错误是发生在各种输入条件的边
界上,如果在边界附近的取值不会导致程序出错,那么其他的取值导致程序错误
的可能性也很小。
A. 边值分析使用条件:
a) 输入条件明确了一个值的取值范围,或是规定了值的个数
b) 输入条件明确了一个有序集合
B. 边值点定义:
a) 上点:边界上的点,如果域的边界是封闭的,上点就在域范围内;
如果域的边界是开放的,上点就在域方位外。
b) 离点:就是离上点最近的一个点,如果域的边界是封闭的,离点就
在域范围外,如果域的边界是开放的,离点就在域的范围内。
c) 内点:顾名思义,就是在域范围内的任意一个点。
C. 边界值分析原则:
a) 如果输入(输出)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或是规定了值得个数,则
应该以该范围的边界内及边界附近的值作为测试用例。
b) 如果输入(输出)条件规定了值得个数,则用最大个数,最小个数,
比最小个数少一,比最大个数多一的数作为测试数据。
c) 如果程序规格说明中提到的输入或输出是一个有序的集合,用该注
意选取有序集合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元素最为测试用例
d) 如果程序中使用了一个内部数据结构,则应该选择这个内部数据结
构的边界上的值作为测试用例
3) 判定法
4) 因果图法
5) 状态迁移法
6) 流程分析法
7) 正交试验法
8) 输入/输出法
9) 异常分析法
10) 错误猜测法
4.1.11 程序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 提交的缺陷开发人员不认可怎么办
2. 如何处理不能重现的缺陷
3. 如何处理好与开发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
4. 缺陷太多怎么办
5. 缺陷得不到球服怎么办
6. 如何处理缺陷级别定义之争
7. 如何处理缺陷跟踪中的扯皮现象
4.2Web 测试
4.2.1 理解 WEB 系统
主要介绍因特网,Web 系统知识和 Web 系统所使用到得各类技术。主要包
括如下知识点:
1. 网络基础知识,包括 Internet 和 Intranet 两种基本的网络类型
2. Web 系统知识,包括 Web 系统的特点,所使用的核心技术。
3. 当前流行的一些 Web 应用知识,概括性的介绍了 Web 系统所涉及的方方面
面,使读者对 Web 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 Web 系统技术和 Web 测
试方法打下基础。
4.2.2 互联网的起源
1983 年,ARPA 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 TCP/IP 协
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 BSD UNIX 的一部分,使得该
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 Internet。
1986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
用 ARPAnet 发展出来的 TCP/IP 的通讯协议,在 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
心的基础上建立了 NSFnet 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
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
NSFnet 中。那时,ARPAnet 的军用部分已脱离母网,建立自己的网络--Milnet。
ARPAnet --网络之父,逐步被 NSFnet 所替代。到 1990 年, ARPAnet 已退出
了历史舞台。如今,NSFnet 已成为 Internet 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1989 年,由 CERN 开发成功 WWW,为 Internet 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
/检索奠定了基础。 到了 90 年代初期,Internet 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中网"——
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 NSFnet 互联起
来。
在 90 年代以前,Internet 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
入 Internet 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
1991 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着自己的 CERFnet、PSInet 及 Alternet 网
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 Internet 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 Internet
协会"(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 Internet 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
Internet 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使工商企业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
Internet 。 商业机构一踏入 Internet 这一陌生的世界就发现了它在通讯、资料
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各地无数的
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 Internet , 带来 Internet 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4.2.3 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
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
明的“个性”特点,主要有:及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
媒体特性。
互联网不安全:黑客通过病毒、漏洞、木马。
4.2.4WEB 系统基础
网络体系机构
在当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其背后的系统架构无非如下三种:
1. B/S:Broeser/Server 架构:典型应用如谷歌,百度这种搜索引擎,或者是
Taobao,eBay 这种电子商务,或者是新浪,雅虎这种门户网站,又或者是
51Testing,CSDN 这种论坛等,各类应用数不胜数。但是无论是哪种应用,我
们都是通过网页浏览器去访问,通过浏览器与服务器进行通信来完成的,所
以我们把这类系统称为 B/S 架构的系统。
2. C/S:Client/Server 架构:典型应用如 QQ、MSN 这类即时通信工具,或者魔兽
世界,传奇这类大型网络游戏,或者是 Outlook,Foxmail 这类邮件客户端等。
C/S 架构的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客户端定制的,是为了完成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