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年浙江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年浙江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 4 页,选择题部分 1 至 2 页;非选择题部 分 3 至 4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在试题 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 ,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参考公式: 若事件 A,B互斥,则 ( P A B  )  ( ) P A  ( P B ) 柱体的体积公式V Sh 若事件 A,B相互独立,则 ( P AB )  ( ( P A P B ) ) 其中 S 表示柱体的底面积, h 表示柱体 若事件 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 p,则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 A恰好发生 k次的概 的高 锥体的体积公式 1  3 V Sh ( k  0,1,2,  , ) n 其中 S 表示锥体的底面积, h 表示锥体 率 ( ) C P k n  k n k p (1  p 台体的体积公式 V  n k  ) 1 ( 3 S 1  S S 1 2  ) S h 2 的高 其中 1 2 ,S S 分别表示台体的上、下底面积,h 表 示台体的高 球的表面积公式 S 4 R   2 球的体积公式 V R   4 3 3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选择题部分(共 40 分)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全集 U={1,2,3,4,5},A={1,3},则 =U Að A.  2.双曲线   2 x 3 B.{1,3} C.{2,4,5} D.{1,2,3,4,5} y 2 1 = 的焦点坐标是 A.(− 2 ,0),( 2 ,0) B.(−2,0),(2,0)
C.(0,− 2 ),(0, 2 ) D.(0,−2),(0,2) 3.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单位:cm3)是 A.2 4.复数 2 1 i A.1+i B.4 C.6 D.8 (i 为虚数单位)的共轭复数是 B.1−i C.−1+i D.−1−i 5.函数 y= | |2 x sin2x的图象可能是 A. C. B. D. 6.已知平面α,直线 m,n满足 mα,nα,则“m∥n”是“m∥α”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设 0
P 1 p 2 1 2 p 2 则当 p在(0,1)内增大 时, A.D(ξ)减小 B.D(ξ)增大 C.D(ξ)先减小后增大 D.D(ξ)先增大后减小 8.已知四棱锥 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侧棱长均相等,E是线段 AB上的点(不含端点), 设 SE与 BC所成的角为θ1,SE与平面 ABCD所成的角为θ2,二面角 S−AB−C的平面角为 θ3,则 A.θ1≤θ2≤θ3 B.θ3≤θ2≤θ1 C.θ1≤θ3≤θ2 D.θ2≤θ3≤θ1 9.已知 a,b,e是平面向量,e是单位向量.若非零向量 a与 e的夹角为 π  3 ,向量 b满足 b2−4e·b+3=0,则|a−b|的最小值是 A. 3 −1 B. 3 +1 C.2 D.2− 3 10.已知 1 a a a a 成等比数列,且 1 a 2 3 4 , , ,  a 2  a 3  a 4  ln( a 1  a 2  .若 1 1 a  ,则 a 3 ) a A. 1  , a a 3 2  a 4 a B. 1  , a a 3 2  a 4 a C. 1  , a a 3 2  a 4 a D. 1  , a a 3 2  a 4 非选择题部分(共 11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多空题每题 6 分,单空题每题 4 分,共 36 分 11.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张邱建算经》中记载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 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设鸡翁,鸡 母,鸡雏个数分别为 x , y , z ,则 x 5     z y 100,    1 3 3    y z x 100, 当 81 z  时, x  ___________, y  ___________. 12 . 若 ,x y 满 足 约 束 条 件 0, x y     2 6, x y       2, x y  则 z ___________.   的 最 小 值 是 ___________ , 最 大 值 是 3 y x 13.在△ABC中,角 A,B,C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若 a= 7 ,b=2,A=60°,则 sin 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14.二项式 3 ( x  1 2 x 8 ) 的展开式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15 . 已 知λ∈ R , 函 数 f(x)= x x 4, x  2 4 x     3,    x   , 当λ=2 时 , 不 等 式 f(x)<0 的 解 集 是 ___________.若函数 f(x)恰有 2 个零点,则λ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16.从 1,3,5,7,9 中任取 2 个数字,从 0,2,4,6 中任取 2 个数字,一共可以组成___________ 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用数字作答) 17.已知点 P(0,1),椭圆  2 x +y2=m(m>1)上两点 A,B满足 AP 4  =2 PB ,则当 m=___________ 时,点 B横坐标的绝对值最大.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本题满分 14 分)已知角α的顶点与原点 O重合,始边与 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它的终 边过点 P(  ,- ). 3 5 4 5 (Ⅰ)求 sin(α+π)的值; (Ⅱ)若角β满足 sin(α+β)= 5 13 ,求 cosβ的值. 19.(本题满分 15 分)如图,已知多面体 ABCA1B1C1,A1A,B1B,C1C均垂直于平面 ABC,∠ ABC=120°,A1A=4,C1C=1,AB=BC=B1B=2. (Ⅰ)证明:AB1⊥平面 A1B1C1; (Ⅱ)求直线 AC1 与平面 ABB1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20.(本题满分 15 分)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 q>1,且 a3+a4+a5=28,a4+2 是 a3,a5 的等差 中项.数列
{bn}满足 b1=1,数列{(bn+1−bn)an}的前 n项和为 2n2+n. (Ⅰ)求 q的值; (Ⅱ)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21.(本题满分 15 分)如图,已知点 P是 y轴左侧(不含 y轴)一点,抛物线 C:y2=4x上存 在不同的两点 A,B满足 PA,PB的中点均在 C上. (Ⅰ)设 AB中点为 M,证明:PM垂直于 y轴; (Ⅱ)若 P是半椭圆 x2+ 2 y =1(x<0)上的动点,求△PAB面积的取值范围. 4 22.(本题满分 15 分)已知函数 f(x)= x −lnx. (Ⅰ)若 f(x)在 x=x1,x2(x1≠x2)处导数相等,证明:f(x1)+f(x2)>8−8ln2; (Ⅱ)若 a≤3−4ln2,证明:对于任意 k>0,直线 y=kx+a与曲线 y=f(x)有唯一公共点.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数 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 4 分,满分 40 分。 1.C 2.B 3.C 4.B 5.D 6.A 7.D 8.D 9.A 10.B 二、填空题:本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多空题每题 6 分,单空题每题 4 分,满分 36 分。 11.8;11 14.7 12.−2;8 13. 21 ;3 7 15.(1, 4);(1,3]  (4, ) 16.1260 17.5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74 分。
18.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及其恒等变换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满分 14 分。 (Ⅰ)由角的终边过点 所以 sin(   π)   sin  (Ⅱ)由角的终边过点 由 由 cos( sin(  得 )   5 13  得 cos     56 65   或 cos cos   ( ) 所以 , 3 ( P  5 4  . 5 ( P  3 5 )   , cos( 16 65 .    得 ) 4 5 sin   , 4 5 cos   , 3 5 .  得 4 5   ) 12 13        )cos sin(    )sin  , 19.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空 间想象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满分 1 5 分。 方法一: (Ⅰ)由 AB  2, AA 1  4, BB 1  2, AA 1  AB BB 1 ,  得 1 AB AB A B 1 1  2 2 ,所以 2 A B 1 1  2 AB 1  2 AA 1 . AB 故 1 A B 1 1 . 由 BB BC  , 1 2  2, CC 1  1, BB 1  BC CC 1 ,  BC 由 AB BC    2, ABC  120  得 AC  2 3 , B C  , 得 1 1 5 由 1CC AC ,得 1 AC  13 ,所以 2 AB 1  2 B C 1 1  2 AC 1 AB ,故 1 B C 1 1 . 因此 1AB  平面 1 1 1 A B C . (Ⅱ)如图,过点 1C 作 1 C D A B 1 1 ,交直线 1 1A B 于点 D ,连结 AD .
由 1AB  平面 1 1 1 A B C 得平面 1 1 1 A B C  平面 1ABB , C D A B 1 1 由 1 得 1C D  平面 1ABB , 所以 1C AD  是 1AC 与平面 1ABB 所成的角. B C 由 1 1  5, A B 1 1  2 2, AC 1 1  21 得 cos  C A B 1 1 1  6 7 ,sin  C A B 1 1 1  1 7 , 所以 1 C D  ,故 3 sin  C AD 1  C D 1 AC 1  39 13 . 因此,直线 1AC 与平面 1ABB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 39 13 . 方法二: (Ⅰ)如图,以 AC的中点 O为原点,分别以射线 OB,OC为 x,y轴的正半轴,建立空 间直角坐标系 O-xyz. 由题意知各点坐标如下: (0, A  因 此 3,0), uuur AB 1  B (1,0,0), (1, 3,2), (0, A 1 uuuur A B 1 1   3,4), B 1 C 1 (0, 3,1), (1,0,2), uuuur AC 1 1  (1, 3, 2),  (0,2 3, 3),  由 uuur uuuur AB A B 1 1 1  0 得 AB 1 . A B 1 1 uuur uuuur AB AC 1 1 由 1  0 AB 得 1 AC 1 1 . 所以 1AB  平 面 1 1 1 A B C . (Ⅱ)设直线 1AC 与平面 1ABB 所成的角为. uuur AC 由(Ⅰ)可知 1  (0,2 3,1), uuur AB  (1, 3,0), uuur BB 1  (0,0,2),
, ) x y z . 设平面 由   n   n   n 1ABB 的法向量 ( , uuur AB uuur BB 1   x   2 z  3 y 0, 0, 0,   即   所以 sin   |cos uuur , AC 1 n |  0, 可取 (   n 3,1,0) . uuur | uuur n | AC 1 | | n | AC 1   |  39 13 . 因此,直线 1AC 与平面 1ABB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 39 13 . 20.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综 合应用能力。满分 15 分。 (Ⅰ)由 4 2 a  是 3 ,a a 的等差中项得 3 a 5  a 5  42 a  , 4 a 所以 3  a 4  a 5  43 a   , 4 28 解得 4 8 a  . a 由 3 a 5  得 20 8( q  1 q )  , 20 因为 1 q  ,所以 2 q  . (Ⅱ)设 c n  ( b n 1   ) b a n n ,数列{ }nc 前 n项和为 nS . 由 c n     , S n 1 S  n  S n 1, , n 1 解得 nc 4 n 1  .  2. 由(Ⅰ)可知 na 12n  , 所以 b n   1 b n  (4 n 故 b n b  1 n  (4 n 5) (   1 2 ) n n 1  ) , 2 , n  , 2 1) (   1 2 ( b n  b n   b 1 ( b n  b n 1  )  b n 1  )    ( b 3  2  1 2  9) (  n  3 )      n n  5) (   1 ) 2 1 2 7 (         3 7 1 2 3  (4 设 nT 1 2 nT 2   2 (4 n 1 2   ) 11 (  1 2 ) 2   (4 n  (4 n  9) (  5) (   1 2 )  n )  b 2 1 2 2 , n n 3 ( b 2  b 1 ) .  2 , (4 n 5) (   1 2 n 1  ) 7 1 2 2 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