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水,都是教育的形式。人类产生之后只是继承了动
物的教育形式,因而人与动物的教育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持这种观点的学说属于(
)
A.教育的神学起源说
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种固定资本。这
说明他认定教育具有(
)
A.政治功能
B.育人功能
C.文化功能
D.经济功能
3.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在全国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4.“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产生教育影响”。这里主张(强
调)的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5.“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青少年儿童的身
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6.学生上课时没有听老师讲课,而是在下面集中精神看有趣的小说。这种现象是(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集中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7.听到“五星红旗”四个字时,我们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五星红旗的形象。这种形象是(
)
A.知觉形象
B.记忆表象
C.想象表象
D.再造想象
8.一个人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达到完美的境地。这种需要马斯
洛称之为(
)
A.认知需要
B.自尊需要
C.归属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9.强调个体对两种或多种学习活动的共同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的迁移理论是(
)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理论
D.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0.提出“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班杜拉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施行于(
)
A.1993 年 10 月 31 日
B.1994 年 1 月 1 日
C.1995 年 12 月 12 日
D.1995 年 9 月 1 日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法律条文始出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根据我国教育法规的有关规定,学校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宜采用的惩罚类型是(
)
A.行政处分
B.行政处罚
C.经济制裁
D.权利剥夺
14.下列教育政策法规文献中,属于教育政策的是(
)
A.《教师资格条例》
B.《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决定》
C.《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惩条例》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5.“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其教师资格将(
)
A.给予撤销
B.宣告作废
C.永久丧失
D.公告无效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6.有效教学
17.定性研究
18.同化与顺应
19.教育法律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20.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
21.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22.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基本目标。
23.简述我国教育法规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4.根据归因理论,分析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以提高学习成绩。
25.联系实际,谈谈当前中学教师应该遵循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14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要求作答。
数学天才=数学教师?
陈景润是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四年课程他仅学了三年,就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分配
到北京的一所中学任数学课教师。
他在中学上课不能贴合教学常规要求,缺少必要的基本功,稍不注意就把自己研究的课题—
—数论的内容讲出来,学生们意见很大。学校领导与教师多次提醒他加以改进,但效果不大。
没办法,学校只好在试用期满后劝其回母校,实际上是将他退回母校。
为了谋生,陈景润在福州街头摆了一个“小人书”摊,没有工商许可证,他就将大学毕业文
凭摆了出来,但仍不忘记研究他的“猜想”。后来母校认为原先对他的分配是一个失误,有
可能是对未来数学家的埋没,于是就把他安排在图书馆数学资料室工作——结果他成了我国
著名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数学天才,但在学校里他做不好数学教师,问题出在哪儿?
(1)根据材料分析数学家与数学教师的区别。(5 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5 分)
(3)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4 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
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命题立意】考查生物起源说的内容。★★
【错因分析】此题难度不大。考生需准确掌握几种不同起源说的主张。
2.D【解析】题干描述的把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种固定资本,说明教
育具有经济功能。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经济功能的理解。★★★
【错因分析】审题有误。
3.B【解析】“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
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近代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壬寅学制是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是并未实
行,而癸卯学制才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4.C【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或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
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题干描述的是陶冶教育法的表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德育方法的掌握。★★★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5.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是常考题,考生需熟练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6.A【解析】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
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命题立意】考查对注意的分散的概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此题易误选 D 项。考生要准确区分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转移的概念。
7.D【解析】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记忆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
的,是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感知的形象,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想象表象是在头脑中对记忆
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
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命题立意】考查对再造想象的概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要准确区分记忆表象、想象表象和再造想象的概念。
8.D【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其他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所
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
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命题立意】考查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概念。★★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七个层次的需要。
9.B【解析】概括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
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后续的学习中。对
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
【命题立意】考查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错因分析】此题有一定难度,考生要准确区分几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10.A【解析】苛勒提出的学习理论是完形一顿悟学习理论;斯金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操作
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是尝试—
错误说。
【命题立意】考查“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的提出者。★★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11.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 1993 年 1o 月 31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教师法》开始实施的时间。★★
【错因分析】考生对我国《教师法》开始实施的时间识记不清。
12.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
育的权利和义务。
【命题立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法律条文始出的法律。★★
【错因分析】略。
13.A【解析】行政处分是由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对其所属人员予以的惩戒措施,包括警
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等。行政处分有时也称纪律处分。
【命题立意】考查学校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采取的惩罚类型。★★
【错因分析】略。
14.D【解析】其中,A、B、C 项属于教育法规,因此答案为 D 项。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法规文献。
15.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
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
格。
【命题立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法律条文。★★★
【错因分析】略。
二、名词解释
16.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
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命题立意】考查有效教学的内涵。★★
17.定性研究,也称质化研究,就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命题立意】考查定性研究的内涵。★★
18.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
激的影响。
【命题立意】考查同化与顺应的概念。★★
19.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0.(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
(3)班级教学管理;
(4)班级活动管理。
【命题立意】考查班级管理的内容。★★★
21.(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提高,到 16 岁趋于成熟;
(2)同一年龄的中学生,受所记材料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
(3)中学生短时记忆广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大;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都不断提高,但有意记忆逐渐占主
导地位;
(5)中学生以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手段;
(6)抽象记忆在中学阶段占据主导地位。
【命题立意】考查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22.(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