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下半年湖北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下半年湖北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时,拟在此散文集中选择一个 学生熟悉的人物导入作品阅读。下列适合的是()。 A.祥林嫂 B.藤野先生 C.杨二嫂 D.孔乙己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A 项,祥林嫂出自小说《祝福》,《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B 项, 藤野先生出自散文《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C 项,杨二嫂 出自小说《故乡》,《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D 项,孔乙己出自小说《孔乙己》,《孔 乙己》同样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2.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车夫形象, 下列不适合的是()。 A.老舍《骆驼祥子》 B.鲁迅《一件小事》 C.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D.契诃夫《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诉说》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B、D 三项的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深刻鲜明的车夫形象,而 C 项《警察与赞美 诗》所讲述的则是流浪汉苏比为了熬过寒冬,千方百计想被警察逮捕进监狱而不成,却在最 终受赞美诗感召而准备改邪归正的时候被捕入狱的故事。C 项小说中并没有刻画车夫形象。 3.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文言词语“孰”的用法。下列句子中“孰”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D.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A、C、D 三项中的“孰”均意为“谁”;B 项中的“孰”为通假字,通“熟”,意 为“仔细地”。 4.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所用的“拟人”修辞手法时,拟找出 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A.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解析:D 项诗句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句将江水拟人化,赋予江水以人 的情感和动作,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诗人远行.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念 之情。 5.某版教科书《端午的鸭蛋》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该题设计意图的分析,恰当的是()。 A.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B.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C.引导学生从鸭蛋入手了解家乡习俗 D.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了解端午的风俗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所示练习题第一问属于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提问,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 梳理概括文章的整体内容;第二问属于对作者深层情感的提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家 乡的鸭蛋”中体悟探究作者情感。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某教师在教 学《斑羚飞渡》时插用了一段作者沈石溪谈创作意图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艺 术手法。对于此“视频”的利用,下列分析恰当的是()。 A.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 B.播放“视频”能够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C.观看“视频”会干扰学生个性化解读 D.播放“视频”占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问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解析:教师教学《斑羚飞渡》时插入作者谈创作意图的视频,可以有效地帮助学 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容,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 情。 7.下图是某教师教学《塞翁失马》时的板书设计,对其评价不正确的是()。 A.概括内容,简明扼要 B.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C.分析结构,思路清晰 D.运用符号,形象直观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中教师的板书以直线、圆形等形象直观的教学符号,标示出文章的内 容要点及结构对比,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又有助于梳理文章结构。但这一板书并 未标注文章重点与难点,故 B 项当选。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学生形成语言 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下面是某地中考试题: 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 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 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踏___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___; 痛___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___。 A.毁灭彷徨莽原呐喊 B.莽原呐喊毁灭彷徨 C.莽原彷徨毁灭呐喊 D.毁灭呐喊莽原彷徨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 《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答案:B 对该试题语文知识学习导向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A.运用对联知识学写对联 B.运用短语知识恰当表达 C.借用文学常识丰富表达 D.借用相关资料巩固知识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所提供的对联是鲁迅先生的挽联,其中巧妙运用了鲁迅先生的多部作 品和主编刊物的名称,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故 D 项表述恰当;挽联涉及短语和文 学常识,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表达方式,学习恰当表达,故 B、C 两项表述正确。题干试题并 未谈及押韵、对仗等对联知识,故 A 项分析不恰当,当选。 9.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让学生用符号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对该做法 目的的分析,下列适合的是()。 A.练习用符号替代朗读提示语 B.使齐读的语气语调一致 C.让朗读脚本的符号规范统一 D.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解析:教师让学生自主用符号标记,没有对符号及朗读脚本设计进行统一规定或 要求,因此也无法使齐读的语气、语调完全一致,B、C 两项说法有误;用符号设计朗读脚 本,意在引导学生从感情基调、朗读语速、语调、节奏等多方面对诗歌进行朗读设计,帮助 学生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练习用符号替代朗读提示语”并非这一设计的根本意图。 10.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下列做 法适合的是()。 A.梳理新闻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B.认知新闻结构,细读消息导语 C.分析细节描写,揣摩新闻特征 D.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新闻人物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其新闻结构的 梳理认知,对其导语内容的细读学习,进而掌握快速理解并抓住新闻关键内容的学习方法。 11.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说到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了,我们再来看看分茴香豆的细节。 生 1:看这个“罩”字,孔乙己本来是挺善良的,给孩子们分豆吃,可是又“罩”住,说明孔乙 己太幼稚了,甚至用迂腐来形容都不为过。 生 2:他的整个动作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孩子还想要,他就用五指将碟子“罩”住,不肯多给, 有点抠门的样子。 生 3:孔乙己思想比较幼稚,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他给每人一颗豆,想大方,可是又不能 特别大方。 生 4:他还用古文的方式来说话,引得孩子们笑,连小孩子都有些瞧不起他。不仅说明他的 社会地位低,也说明当时的社会很不公平。 师:好,我来做点总结。这个地方,孔乙己只有一碟茴香豆,他还分给小孩,说明他还是很 善良的。可是每人分完一颗,他就说:“多乎哉?不多也。”又穷又酸。“穷”是因为他没多少 钱,他也只有一碟茴香豆,分一点点可以了。“酸”是说他口中的那些迂腐之语。 从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角度,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进行分析,下列正确 的是()。 A.生 1 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不打断学生.学生自能悟出人物形象 B.教师应该让生 4 模仿孔乙己说话时的语气,让学生通过模仿理解人物性格 C.教师应让其他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对形象的理解 D.教师最后的分析结论阐释清晰,学生能由此准确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解析:A 项对教学实录的分析认为“教师可以不打断学生”,并未体现教师进行课 堂评价,因此没有表现出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B 项分析认为教师应让学生模仿孔乙己的说 话语气,属于教师指导而非评价,也未涉及课堂评价的促进作用;D 项分析肯定了教师最后 的总结,但实际上是以教师的总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不利于学生思考与探究,故说法 有误。 12.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今天咱们学习说明文《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很多活动就靠大家来做。
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在活动里重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咱们第一个活动内容是要从全 文里提取信息,请看屏幕: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换一个说法,就是速读全文,浓缩课文内 容;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下面速读课文, 提取你认为应该提取的信息。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A.教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B.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自读探究 C.提取信息的要求,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提示学习方法,过程清晰,表述准确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中教师的导入语并未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因此 B 项“强调情境”说法 有误。《生物入侵者》作为说明文,需要学生学习概括文章内容,掌握说明文写作方法,因 此提取文章信息的要求符合教学目标,C 项说法有误。教师虽然要求学生学习概括文章主旨, 浓缩课文内容,但是并未明确浓缩提取信息的方法,D 项说法有误。 13.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我也和穆济波先生一样,不赞成以语文的本身为国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但他似乎将“人的教 育”的全副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两肩上了。似乎要以国文一科的教学代负全部教育的责 任了,这是太过了!即如他所举的“本科教学各方面之目的”,初级小学必修科第一条云:在 人生教育上,须使明了人生现实之可贵,及社会的共存,与个人应有之责任。这岂是国文一 科应做的事,公民科也不要做同样的事吗?我以为这是全部中等教育的宗旨,无论哪一科均 须以此为基础,谋本科的发展,却不详细规定于某一科内。穆先生自己说得好:本科教学目 的在贯彻中等教育的宗旨,反对专以本科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学。 对于以上教学论文(节选)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语文的特点决定“人的教育”就是语文教育 B.语文学科要以承担发扬“人的教育”为己任 C.语文应以“人的教育”为宗旨,谋本科发展 D.语文教学应以学科知识和语文技能教学为主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论文中指出“他似乎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两肩 上了。似乎要以国文—科的教学代负全部教育的责任了,这是太过了!”,即语文教育(国文教
育)并不等于“人的教育”。故 A 项说法有误。“在人生教育上,须使明了人生现实之可贵,及 社会的共存,与个人应有之责任。这岂是国文一科应做的事,公民科也不要做同样的事吗?”, 即“人的教育”并不只是语文学科(国文学科)一科的责任。故 B 项说法有误。“人的教育”是各 类学科发展的责任,是“全部中等教育的宗旨”;谋本科的发展,并不详细规定于某一类学科 内。因此语文教育同样应以此为宗旨,坚持谋本科发展。故 C 项说法正确。“本科教学目的 在贯彻中等教育的宗旨,反对专以本科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学”,语文教学同样反对以学科 知识和语文技能为主的教学。故 D 项说法有误。 14.阅读下面《沁园春·雪》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这首词,我做了充分准备。课前查阅掌握了大量资料。教学手段上重点运用了“朗读” 和“想象”,带动词句的品味、意境的把握。尤其是修辞及个别副词的妙处。通过“朗读”自然 地涵泳其间,也就是说,用了一种以无形化有形的手法。至于意境的玩味,又集中使用了两 种策略:一是比较法,拿柳宗元的《江雪》与本诗进行写景抒情的比较;二是背景介入,对 “风流人物”的理解,有些学生能朦胧感觉出就是毛泽东本人,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教师该 讲的时候,我就姑且放开讲一回.比如“抒情主人公”的心态,比如 1936 年的写作背景,比 如 1945 年的发表背景等。虽然这种理解不是唯一合理的解释,但作为一种更契合诗词特点 的阐释,似乎有必要提供给学生,以启发思路。感觉不足的是,教学环节顺次推进,过于平 淡,缺乏大开大合,以致显得课堂教学有些碎,教师牵引的痕迹也重了些。 通过上述教学反思(节选),分析该教师教学的得失,下列不正确的是()。 A.“朗读”和“想象”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意境 B.恰当地补充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难点 C.过多地补充资料是导致这堂课琐碎牵引痕迹重的原因 D.诗歌可以有多元的理解但是首先应该理解作者的原意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指出教学环节顺次推进,过于平淡,以致教师牵引 的痕迹过重,故 C 项“过多地补充资料”说法有误。 15.阅读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广告语”活动设计(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活动一: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广告语;分清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的区别。 活动二:讨论广告语的特点;分析广告语的常见写作手法。 活动三: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尝试写广告语。 活动四:师生互动,点评,修改所写广告语。
对上述活动设计(节选)的评价,下列不恰当的是()。 A.联系生活,从常见的语文现象中发掘教学资源 B.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广告语”的学习活动步骤 C.以写作实践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D.能够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活动一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广告语,将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 起来,A 项说法正确。活动一到活动四的安排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B 项说法正 确。经过广告语的相关交流及对写作手法的讨论分析,活动最终落实在学生尝试写广告语,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上,C 项说法正确。题干的教学活动设计都是由教师安排与设计的,因此 并未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与实施的能力,D 项说法错误。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40 分) 案例: 阅读《绿色蝈蝈》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部分,完成第 16 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 1.也许你还记得童年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夜间的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 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 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简介法布尔反《昆虫记》 法布尔(1823 一 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79 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 年作者搬 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直至去世。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 昆虫生活”的楷模。 3.你知道哪些关于蝈蝈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查资料) 环节二 1.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环节三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声、形、斗、食、 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