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广东学考选择性化学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共 8 页,21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
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Fe 56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共 44 分。第 1~10 小题,每小题 2 分;第 11~16 小题,每小
题 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汉字居功至伟。随着时代发展,汉字被不
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下列汉字载体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
汉字
载体
选项
A.兽骨
B.青铜器
C.纸张
D.液晶显示屏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B
【详解】A.兽骨,甲骨文的契刻载体之一,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一小部分是羊、猪、鹿的
肩胛骨,还有极少部分的牛肋骨,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其它钙盐,故 A 不符合题意;
B.青铜器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属于合金材料,故 B 项符合题意;
C.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 C 不符合题意;
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采用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液晶是一类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
物,故 D 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 B 项。
2.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顺利往返、“天宫课堂”如期开讲及“华龙一号”核
电海外投产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冬奥会“飞扬”火炬所用的燃料 2H 为氧化性气体
B. 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C. 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并放热的过程仅涉及化学变化
D. 核电站反应堆所用轴棒中含有的 235
92 U 与 238
92 U 互为同位素
【参考答案】D
【详解】A.H2 作为燃料在反应中被氧化,体现出还原性,故 A 项说法错误;
B.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故 B 项说法错误;
C.乙酸钠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项说法错
误;
D. 235
92U 与 238
92U 是质子数均为 92,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因此二者互为同位素,故 D 项说法
正确;
综上所述,叙述正确的是 D 项。
3. 广东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馆藏文物是其历史见证。下列文物主要由硅酸盐
制成的是
文
物
选
项
A.南宋鎏金饰品
B.蒜头纹银盒
C.广彩瓷咖啡杯
D.铜镀金钟座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C
【详解】A.鎏金饰品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饰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
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其中不含硅酸盐,故 A 项不符合题意;
B.蒜头纹银盒中主要成分为金属银,其中不含硅酸盐,故 B 项不符合题意;
C.广彩瓷咖啡杯是由黏土等硅酸盐产品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 C 项符合题意;
D.铜镀金钟座是铜和金等制得而成,其中不含硅酸盐,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 C。
4. 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时,需除去 2+
Ca Mg、
2+
和 2
4SO ,所用试剂包括
BaCl 以及
2
A.
C.
Na CO NaOH HCl
、
、
3
2
K CO HNO NaOH
、
3
、
3
2
B.
D.
Na CO HCl KOH
、 、
3
2
Na CO NaOH HNO
、
、
3
2
3
【参考答案】A
【分析】除杂过程中不能引入新杂质,同时为保证除杂完全,所加除杂试剂一般过量,然后
选择合适的试剂将所加过量的物质除去。
【详解】粗盐中主要成分为 NaCl。除去 Ca2+选用 2
3CO 将其转化为沉淀,为了不引入新杂质,
所加物质的阳离子为 Na+,即选用 Na2CO3 除去 Ca2+,同理可知,除去 Mg2+需选用 NaOH,除去 2
4SO
需选用 BaCl2,因所加除杂试剂均过量,因此向粗盐样品中加入除杂试剂的顺序中,BaCl2
先于 Na2CO3 加入,利用 Na2CO3 除去 Ca2+和多余的 BaCl2,因 Na2CO3、NaOH 均过量,成为新杂质,
需要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 HCl,至溶液中不再有气泡产生,以此除去 Na2CO3、NaOH,然后将
溶液蒸干得到较为纯净的食盐产品,综上所述,答案为 A。
5. 若将铜丝插入热浓硫酸中进行如图(a~d 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所示的探究实验,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 Cu 与浓硫酸反应,只体现 2
H SO 的酸性
4
B. a 处变红,说明 2SO 是酸性氧化物
C. b 或 c 处褪色,均说明 2SO 具有漂白性
D. 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说明反应中无 2H O 生成
【参考答案】B
【详解】A.铜和浓硫酸反应过程中,生成 CuSO4 体现出浓硫酸的酸性,生成 SO2 体现出浓硫
酸的强氧化性,故 A 错误;
B.a 处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其原因是 SO2 溶于水生成了酸,可说明 SO2 是酸性氧化物,故
B 正确;
C.b 处品红溶液褪色,其原因是 SO2 具有漂白性,而 c 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其原因是
SO2 和 KMnO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 体现出还原性,故 C 错误;
D.实验过程中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其成分为无水 CuSO4,而非蓝色
的 CuSO4·5H2O,其原因是浓硫酸体现出吸水性,将反应生成的 H2O 吸收,故 D 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 B 项。
6. 劳动开创未来。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B
C
D
面包师用小苏打作发泡剂烘焙面包
Na CO 可与酸反应
2
3
环保工程师用熟石灰处理酸性废水 熟石灰具有碱性
工人将模具干燥后再注入熔融钢水 铁与 2H O 高温下会反应
技术人员开发高端耐腐蚀镀铝钢板 铝能形成致密氧化膜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A
【详解】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不是碳酸钠,主要用来做膨松剂,故 A 符合题意;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可以用于处理酸性废水,故 B 不符合题意;
C.熔融的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会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因此必须将模具干燥,故 C
不符合题意;
D.钢板上镀铝,保护钢板,金属铝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而保护金属铝不被腐蚀,,故 D 不符
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 A。
7. 甲~戊均为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戊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的水化物为强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丁>戊>乙
B. 非金属性:戊>丁>丙
C. 甲的氢化物遇氯化氢一定有白烟产生
D. 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能与强碱反应
【参考答案】C
【分析】甲~戊是短周期元素,戊中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强酸,则可能是硫酸或高
氯酸,若是高氯酸,则戊为 Cl,甲为 N、乙为 F、丙为 P、丁为 S,若是硫酸,则戊为 S,甲
为 C、乙为 O、丙为 Si、丁为 P。
【详解】A.根据层多径大,同电子层结构核多径小原则,则原子半径:丁>戊>乙,故 A
正确;
B.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非金属性:戊>丁>丙,故 B 正确;
C.甲的氢化物可能为氨气,可能为甲烷、乙烷等,若是氨气,则遇氯化氢一定有白烟产生;
若是甲烷、乙烷等,则遇氯化氢不反应,没有白烟生成,故 C 错误;
D.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是硅酸、也可能是磷酸,都一定能与强碱反应,故
D 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 C。
8. 实验室用
2MnO 和浓盐酸反应生成 2Cl 后,按照净化、收集、性质检验及尾气处理的顺
序进行实验。下列装置(“→”表示气流方向)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D
【详解】A.浓盐酸易挥发,制备的氯气中含有 HCl,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 HCl,Cl2 可用浓
硫酸干燥,A 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故 A 不符合题意;
B.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 装置能收集氯气,故 B 不符合题意;
C.湿润的红布条褪色,干燥的红色布条不褪色,可验证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故 C 不
符合题意;
D.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应用 NaOH 溶液吸收尾气,D 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 D 符
合题意;
答案选 D。
9. 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碳循环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淀粉是多糖,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成葡萄糖
B. 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都属于烃类
C. 1mol CO 中含有
6.02 10
24
个电子
D.
22.4L CO 被还原生成1mol CO
2
【参考答案】A
【详解】A.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可得到葡萄糖,故 A
正确;
B.葡萄糖与果糖的分子式均为 C6H12O6,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但含有 O 元素,
不是烃类,属于烃的衍生物,故 B 错误;
C.一个 CO 分子含有 14 个电子,则 1molCO 中含有 14×6.02×1023=8.428×1024 个电子,故
C 错误;
D.未指明气体处于标况下,不能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故 D 错误;
答案选 A。
10. 以熔融盐为电解液,以含 Cu Mg、 和Si 等的铝合金废料为阳极进行电解,实现 Al 的
再生。该过程中
A. 阴极发生的反应为
Mg 2e Mg
2+
B. 阴极上 Al 被氧化
C. 在电解槽底部产生含 Cu 的阳极泥
D. 阳极和阴极的质量变化相等
【参考答案】C
【分析】根据电解原理可知,电解池中阳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阴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
反应,该题中以熔融盐为电解液,含 Cu Mg、 和Si 等的铝合金废料为阳极进行电解,通过
控制一定的条件,从而可使阳极区 Mg 和 Al 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分别生成 Mg2+和 Al3+,
Cu 和 Si 不参与反应,阴极区 Al3+得电子生成 Al 单质,从而实现 Al 的再生,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阴极应该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实际上 Mg 在阳极失电子生成 Mg2+,A 错误;
B.Al 在阳极上被氧化生成 Al3+,B 错误;
C.阳极材料中 Cu 和 Si 不参与氧化反应,在电解槽底部可形成阳极泥,C 正确;
D.因为阳极除了铝参与电子转移,镁也参与了电子转移,且还会形成阳极泥,而阴极只有
铝离子得电子生成铝单质,根据电子转移数守恒及元素守恒可知,阳极与阴极的质量变化不
相等,D 错误;
故选 C。
11. 为检验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对钢铁防腐的效果,将镀层有破损的镀锌铁片放入酸化的
3% NaCl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溶液分别实验,能说明铁片没有被腐蚀的是
A. 加入
AgNO 溶液产生沉淀
3
B. 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无蓝色出现
C. 加入 KSCN 溶液无红色出现
D. 加入
沉淀生成
【参考答案】D
K Fe CN
3
6
溶液无蓝色
【分析】镀层有破损的镀锌铁片被腐蚀,则将其放入到酸化的 3%NaCl 溶液中,会构成原电
池,由于锌比铁活泼,作原电池的负极,而铁片作正极,溶液中破损的位置会变大,铁也会
继续和酸化的氯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溶液中会有亚铁离子生成,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氯化钠溶液中始终存在氯离子,所以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不管铁片是否被腐蚀,
均会出现白色沉淀,故 A 不符合题意;
B.淀粉碘化钾溶液可检测氧化性物质,但不论铁片是否被腐蚀,均无氧化性物质可碘化钾
发生反应,故 B 不符合题意;
C.KSCN 溶液可检测铁离子的存在,上述现象中不会出现铁离子,所以无论铁片是否被腐蚀,
加入 KSCN 溶液后,均无红色出现,故 C 不符合题意;
D.K3[Fe(CN)6]是用于检测 Fe2+的试剂,若铁片没有被腐蚀,则溶液中不会生成亚铁离子,
则加入 K3[Fe(CN)6]溶液就不会出现蓝色沉淀,故 D 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