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中南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A卷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湖北中南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 A 卷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 1.分别解释并比较分析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使用价 值”概念。 答: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是消 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 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由于效用是消费者 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对效用 或者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产品的使用价值实质是指产品的效用,它是在产品生产出来后的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使用过程中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程度。一件产品生产出 来如果未被使用,且常年闲置,这件产品就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仅有潜在的使用性而已。 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使用者对该产品的需要量和该产品的可用量决定的。总之,产 品的使用价值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即在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中形成的,而不是在生产过程中产 生的。产品虽然是生产出来的,但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在使用过程中表 现出来的。 使用价值和效用是相通的,只是侧重点不同。马克思继承了古典学派的看法,将使用 价值定义为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客观属性,边际主义者把使用价值称为效用,并把效用定 义为人们消费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使用价值和效用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都把使用价值或效用看作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因为不论是物品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属性,还是人消费物品的主观感受,都只存在于人消 费物品的关系之中,离开了这种关系就毫无意义。而且,人们消费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并不 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物品能满足人的需要这一客观属性产生的,尽管它在形式上是主观 的,但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 2.分别解释并比较分析西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国 民收入”概念。 答: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是指从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社 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部分后的剩余社会总产品。用价值表示, 则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来的全部新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等于包含在社会总产 品的全部可变资本价值加剩余价值,即 v+m)。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 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这些部门主要有:工业、农业、建筑业以及为生产服务的一部分运 输业。此外,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那一部分商业(即商业中的分类、包装、保管 等劳动),也参与国民收入的创造。至于那些非物质生产部门,如国家机关、军队、文化教
育机关、信用机构、宗教团体等等,由于它们不生产任何物质财富,因而也不创造国民收 入。这些部门的开支及其人员的收入,是靠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来提供的。 西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 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 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从马克思经济学“国民收入”概念和西方经济学的“国民收入”概念的比较中可以看 出,两者最大的区别是马克思经济学中认为国民收入都来自生产劳动,而西方经济学中把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认为任何人的收入,不管其来源如何,最后都形成国 民收入。 3.“经济人”的假设条件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之一,请解释什么是“经济人” 假设条件。 答: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经济人假设包括 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 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 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 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 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 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 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 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制”,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 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 的过程中,自然地、或者是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 社会利益。 4.解释西方经济学中“资本”和“投资”两个概念,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张三在股 票市场上购买了五万元普通股票,这是否属于投资? 答: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包 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资本是厂商用于生产产品所使用的经济货物,是与土地和劳动并列的生产要素之一。 厂商为从事生产而投入的要素,除土地与劳动之外的厂房、机器、工具等物品,被称为资 本。资本是所有生产要素中唯一的劳动产品,它是生产其他物品和劳务的人造资源。劳动 和土地被称为初级生产要素,仅是一种入量,资本则既是一种入量,同时又是经济社会的 出量。 资本则只能通过投资得到。资本货物可分为耐久资本货物和非耐久货物,前者的使用 由于年限长,必须考虑利息问题。同时投资于耐久资本还必须考虑风险因素,其报酬预期
存在能否实现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资本是厂商的总财富或总资产,因而既包括有形 资产,如资本货物;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商标、商誉和专利权等。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 是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实物。真正的投资是资本物品的建设。一国的投资总额,一般来说 是一国生产的资本物品量的总和。 从投资和资本的概念上可以看出,在股票市场购买股票并不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投资” 概念,因为西方经济学中的投资是资本物品的建设,投资会形成资本,而在股票市场购买 股票只是资本所有权的转移,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资本。 5.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实际投资等于实际储蓄,是否能够确定经济已经处于均衡状 态?为什么? 答:在两部门经济中,无论经济处于何种状态,实际投资都等于实际储蓄。因此实际 投资等于实际储蓄是常态,并不能说明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均衡状态的条件是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而生产创造的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 加计划储蓄,所以均衡状态的条件为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而国民核算中的储蓄等于投 资,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 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两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 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 二、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家的基础。请概括地阐述凯恩斯经济理 论的基本框架。(提示:你可以先画一个简要的图表,然后根据这一图表阐述凯恩斯经济理 论的纲要。)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边际 消费倾向大于 0 而小于 1,因此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 费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用于增加储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大。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 少会通过投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减少。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 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 投机动机组成,货币供给由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组成。 (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点还可以用下面的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数学模型 来表示。 1.………………………………………………………储蓄函数 2.…………………………………………………………投资函数 3.……………………………………………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4.……………………………货币需求函数 5.………………………………………………货币供给函数 6.……………………………………………………………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根据 1、2、3 可求得 IS 曲线。例如,设=-a+(1-),I=e-dr,则 I=S 时,得 IS 曲线 为: 或根据 4、5、6 可求得 LM 曲线。例如 M、P 为已知,则,则时,得 LM 曲线为: 求解 IS 和 LM 的联立方程,即可求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 2.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谈谈你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提示: 你首先要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理论进行基础理论方面的阐述,然后再 结合我国改革实际谈你自己的认识。) 答:(1)按劳分配是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 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 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 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共同劳动的成果进行分配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 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第二,用于按劳分配的产品只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或称为 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个人消费品,而不是全部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依 然归社会所有,社会还要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的部分,剩下的 部分才在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第三,社会或集体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这里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是社会 必要劳动,在质上是被社会承认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在量上是社会平均劳动。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生产中所做出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 配,获得相应报酬。生产要素是指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包括资本、劳 动力、技术、企业家才能、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分配的基础。十四大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所有制多元化也逐步形成。这一变 化决定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 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也不是社会 主义的基本特征,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主体。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之所以实行这种分配制度,主要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生产资 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 位,决定按劳分配在分配制度中是主要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发展,决定了多 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主体,为适应市场,必然有多种经营方式,从 而有多种分配方式。 第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的具体表现和要求。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非劳动要素的所有者 进行投资、经营或技术入股等,给其带来相应的收入,这是按生产要素所有权进行分配。 所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所有制结构,鼓励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