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4 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 ) ) ) ) ) 1.右图为清代潍坊籍收藏大师陈介祺收藏过的毛公鼎。某中学“走近历史”社团通过研 究它的资料,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B.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 C.内壁铸刻的文字为甲骨文 D.贵族日常使用的饮酒器具 2.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游学十余年,回到家乡设坛讲学,造福桑梓。他的主要贡献是( A.宣传道家思想 B.注释《墨子》 C.传播儒家学说 D.编辑《郑志》 3.“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 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4.在历史长河中,一些重大史实历经时间考验,成为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能够体现这一 含义的是( A.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C.开创科举,选官取士 5.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6.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 后畅销不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7.“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王尽美与董必武等革命家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开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先河 B.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使中国首次出现革命政党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8.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 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 解正确的是( ①革命英雄主义 ②革命集体主义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废除行省,设立三司 ) ) 1
③革命乐观主义 ④个人自由主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了门,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 与这一歌谣体现了同一时代主题的是( A.武昌起义 B.临朐五井战役 C.潍县战役 D.辽沈战役 ) ) 10.右图的日历定格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它记载着(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D.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11.1972 年,有人对尼克松说:“从 1950 年到 1971 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 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苏联干涉新中国外交 C.中美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 D.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 12.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 年 6 月,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山水合璧”反映了( A.两岸政治经济交流成为常态 B.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始对话 C.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交流 13.电影《斯巴达克斯》再现了爆发于公元前 73 年的一次奴隶大起义。这次大起义沉重 打击了( A.罗马共和国 B.雅典城邦 C.古埃及王国 D.罗马帝国 14.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在其长诗《神曲》中,为当时的教皇在“地狱”火窟里预留了 一个位置。这反映了但丁( ) A.善于创作神话 B.反对封建教会 C.逃避现实生活 D.弘扬古典文化 15.17 世纪中期开始,人类历史上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在英国、美国和法国爆发。 这三次革命的共同影响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实现了新兴国家统一 C.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6.19 世纪中后期,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其实行“废藩置县”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封建残余 C.积极对外扩张 D.发展近代工业 17.飞上天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最早借助“非凡的翅膀”帮助人们实现这一梦想的 动力机是( A.蒸汽机 B.电动机 18.《凯歌悲壮》一书认为:苏俄(苏联)在 1921—1927 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是历史上的 “退却年代”。“退却”是指(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现农业集体化 C.内燃机 D.计算机 ) ) ) ) ) ) ) 2
C.“斯大林模式”形成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9.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 解;……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这反映了( A.国家之间的对抗加剧 B.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C.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D.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 20.到 2000 年底,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 112 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与 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美苏争霸开始 C.科索沃战争的刺激 D.新经济的推动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1 小题 16 分,第 22 小题 14 分,第 23 小题 14 分,第 24 小题 16 分,共 60 分。 21.(16 分)沿着以丝绸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 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 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6 分) 材料二 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 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丝绸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新变化的政 策原因。(4 分)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 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 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据材料三,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6 分) 22.(14 分)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 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4 分) 3
9B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 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认为列强侵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 分) 材料三 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 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 ——《文明史纲》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个世纪”中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获取马克思 列宁主义宝鉴”促使中国革命发生了什么变化?(6 分) 23.(14 分)歌曲和口号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好》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歌曲,歌词为:社会主 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曲《社会主义好》流行的历史背景。歌曲表达了当 时人们怎样的情感?(7 分) 材料二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2)材料二反映了石油工人怎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有何意义?(4 分)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 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天的故事》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画了一个圈”有什么重大影响?(3 分) 4
24.(16 分)远离战争,拥抱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 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一战”时德军参谋总长毛奇的言论 (1)你认为材料一中毛奇的言论是否正确?结合“一战”的史实说明理由。(6 分) 材料二 彩虹有很多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能混成一条灿烂夺目的彩练。……我们 各国不同的理想是可以汇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 而采取行动。 ——“二战”期间罗斯福的演讲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的观点。“二战”中哪一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4 分) 材料三 由于现实中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大国强权主义,由于历史造成的严重的不合 理的国际秩序,还由于大批原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刚刚获得独立,它们仍然需要加强 自己的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使得国际社会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世界并不太平。 ——《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 (3)据材料三,你认为怎样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6 分) 2014 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B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为司母戊鼎,毛公鼎内壁铸刻的文字应为金文,当时贵族 日常使用的饮酒器具应为爵,因此 A、C、D 三项均排除。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铸造的青铜器, 鼎内金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成为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故选 B 项。 2.C 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编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为传播儒家学说 作出巨大贡献。A、B 两项分别与道家、墨家思想有关,可排除;C 项包括 D 项,故选 C 项。 3.A 贾思勰为北朝时期的农学家,《齐民要术》记录了北方各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 了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故选 A。 4.A 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故选 A。 5.C “晁卿”为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他与李白结下深厚的友谊,为中外交往留下一段 佳话。故选 C。 6.B 辛亥革命后,书报更名“共和”的现象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 B。 7.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 项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发表文章颂扬十月革命的意义;B 项为五四运动的意义;C 项为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故选 D 项。 8.C 个人自由主义显然与题干材料中“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相 悖,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9.B 从“八路军”这一信息可知歌谣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拥军事迹。A 项发生于 1911 年,C、D 两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只有 B 项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故选 B 项。 5
10.D 日历上的时间即 1949 年 4 月 23 日,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 年 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故选 D。 评析 本题以一张图片切入,考查解放战争相关史实和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关键在于提高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1.D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 双方敌对状态维持二十多年。故选 D。 12.C 《富春山居图》实现“山水合璧”,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大势 所趋、人心所向。 13.A 斯巴达克斯起义发生在罗马共和国晚期,这次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 治。 14.B 但丁在《神曲》中的描述反映了他对当时封建教会的不满。故选 B。 15.D 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 16.A 1871 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藩国,把全国划成 3 府 72 县,由 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17.C 内燃机为体积小、效率高的动力机器,它的发明为人类实现飞上天空的梦想提供了 条件。 18.A 1921 年以列宁为首的俄共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 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1—1927 年”和“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可判断 A 项符合题意。 19.C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 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制约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 重要力量。故选 C。 20.D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美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以 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第Ⅱ卷 21. 答案 (1)作用:加强了东西方联系;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传播了东西方文化。(6 分) (2)变化:民间海外丝绸贸易发展。(2 分) 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2 分) (3)特点:和平、公平。(2 分) 影响:加强了中外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4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三句话,可从加强东西方之间的联系、贸易和文化交流三 个方面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第(2)问,从材料二“……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 除……外,民间商人……”的信息中可归纳出变化是民间海外丝绸贸易发展。根据所学可 知,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促使海外丝绸贸易出现新变化。第(3)问,从材料三中可归纳出 郑和下西洋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是和平、公平,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评析 此题考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 力,难度中等。得分关键是善于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 22. 答案 (1)战争:鸦片战争。(2 分) 含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分) (2)影响:列强侵华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人开始了抗争与探索。(4 分) (3)事件: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6
等。(4 分,答对两点即可得 4 分) 变化:促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2 分) 解析 第(1)问,提取材料一有效信息“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判断“这场战争”是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 可回答“界碑”的含义。第(2)问,从材料二中“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可 归纳出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开始了抗争 与探索。第(3)问,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要列举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的相关事 件,列举出两例即可,“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3. 答案 (1)背景:新中国成立;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三大改造;一五 计划。(4 分,答对两点即可得 4 分) 情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激情。(3 分) (2)精神:艰苦创业,拼搏奉献。(2 分) 意义:激励着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2 分) (3)影响: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给出的时间信息和歌词中的“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史实可以归纳出《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流行的历 史背景。仔细阅读歌词,不难体会出其中的情感。第(2)问,结合历史背景和王进喜的话语 可以归纳出当时石油工人的精神;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 主义建设中,并取得巨大成就。第(3)问,根据材料三所给时间信息可知“画了一个圈”为 设立经济特区,然后根据所学回答建立经济特区的意义即可。 评析 本题以歌曲和口号这些人们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设置情境,考查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相关历史,并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稍有难度。解题时不 仅要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要从历史知识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本题得分的关键。 24. 答案 (1)错误。(2 分)理由:一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各国人民带来深 重灾难。(4 分) (2)观点:反法西斯国家能够联合起来。(2 分) 史实: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等。(2 分,答对一点即可得 2 分) (3)维护:反对强权政治;建立合理国际秩序;尊重各国主权和独立。(6 分) 解析 第(1)问,毛奇对战争的态度明显违背了人们对战争的普遍认识,因此是错误的。 理由可根据一战对世界人民造成的巨大危害来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各国不同 的理想是可以汇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及二战史实可知罗斯福的观点是反法西斯国家,不 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团结起来,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打败法 西斯。史实根据二战期间英、美、苏等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并协同作战 的事例回答即可。第(3)问为开放性问题,要求围绕“维护世界的和平”展开,多角度思考, 语言要简练。 7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