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下列课堂笔记,其中无误的是( )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 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 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D.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D 2.教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咏史诗,下列诗歌适 合的是( ) A.杜牧《赤壁》 B.杜甫《春望》 C.文天祥《过零丁洋》 D.曹操《观沧海》 2.A 3.导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选自该散文集的课文,下列不正确的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社戏》 C.《藤野先生》 D.《阿长与<山海经>》 3.B 4.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进成长”主 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A.《骆驼祥子》 B.《格列佛游记》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威尼斯商人》 4.C 5.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坐”的意思,教师引入用法相同的例子进行 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冰释 B.雪崩 C.蜂拥 D.牛饮 冰释, 5.B
6.学生对冒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容易混淆,教帅讲解后安排学生练习。下列句子划线处应 该使用冒号的是( ) A.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B 这四种权利——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 绳索 析 C.用表格整理材料的优点是——容量大,直观性强,眉目清楚,使于对材料作进一步分 D.某出版社推出“当代文坛大家文库”——《巴金文选》《冰心文选》《夏衍文选》.…… 这些书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6.C 7.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表示目的,意思是:“来”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介词,意思是“因为”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7.A 介词,意思是“以为” 介词,意思是“凭借” 8.学生对“借喻”这一修辞手法不太了解,教师搜集课文中的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适 合的是( ) A.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 呀眨的。(《春》) B.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 水晶。(《济南的冬天》) C.我似乎找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 出话。(《故乡》) D.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 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藤萝瀑布》) 8.C 9.某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中国石拱桥》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学习阅读说明文》,这 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9.B 10.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 对语文课程评价根本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诊断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B.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10.D 11.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今天,我们要穿越八百年的时空,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去会见一位以剑填词、用 血写诗的词人,一位赤胆忠心、大义凛然的英雄,一位侠骨柔肠、慷慨纵横的勇士。他是谁 呢? 生:辛弃疾 师:对,辛弃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PPT 显示辛弃疾像及简介文字:“其人:字幼安,号稼轩。其事:千里走单骑,虎穴 取叛逆。闲置二十年,犹怀报国志。其词:笔力雄厚,词风与苏轼并称;慷慨纵横,有不可 一世之概。”教师解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 48 岁时所作的一首词,(板书课题)看,题目中哪一个字最能 体现这首词的风格? 生:壮 师:对,一个“壮”字。(教师板书“壮”字)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头介绍辛弃疾的话与课文风格一致 B.导语重在激发兴趣,应该更加活泼有趣 C.PPT 文字经过教师精心加工,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D.聚集“壮”字,能够抓信题眼,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1.B 12.阅读《石壕吏》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学习本课我们主要完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读好一首诗;活动二,梳理一首诗;活 动三,背诵一首诗。首先,我们进行活动一“读好一首诗”。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 5 分钟,准备朗读展示。(学生自由朗读)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来展示?(三位学生展示朗读)
师:你们表现还不错。但是,语气还不够悲切,表现不出老女人的痛苦和挣扎。大家要 体会老妇人的心情——死了两个儿子,生活十分艰难。大家要以悲悯的心态看待老妇人的苦 难。老师给大家示范一次。(教师范读) 师:大家要用声音和气息来展示老妇人的悲苦挣扎。要尽量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自然 流露情感。下面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试着体会情感。 对该教育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运用朗读感知课文,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 B.朗读指导系统全面,层次清晰,效果显著 C.学生自由朗读后才范读,教学流程不合理 D.朗读指导中,教师对情感基调把握不准确 12.A 13.阅读教研论文《如何理解“三维目标”》(节选),按要求答题。 如何理解“三维目标”的统一呢? 首先,“三维目标”的统一,主要是整体的课程目标而言的,目的是要“改变课程过于 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每一学科课程都内在地、不可分割的包含着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课 程实施中,只有全面兼顾三个维度才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其次,“三维目标”的统一,不是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言的。“三维目标” 的提法主要是在课程层面提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出教学本身内丰的教育性。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按照三个维度来确定。因为“三维目标”是课程目 标,其中有许多目标(如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方法的掌握、对祖国语文的热爱等)是长期 性的、累积性的、内隐性的,不可能仅仅靠具体的一两节课去达成。而且,把一节课的教学 目标机械地按三个维度来确定和陈述,恰恰有违于新课程“三维目标”设计的初衷。 对该教研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学中需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B.“三维目标”主要是从课程层面来阐述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机械套用 C.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是一种片面的做法 D.长期性的、累各性的、内隐性的课程目标不能作为一节课的目标 13.D 14.阅读作文教学案例(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话音刚落,就听见几个学生唉声叹气,还隐约听见一句 “真乏味!”我装作没听见) “怎么都愁眉苦脸啊?如果作文让你们这么痛苦,就那翻到《金色花》,让我们一起来 欣赏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吧!”(我看见学生都露出笑脸,于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一遍,全班齐读,要求咬准字音,流利朗读;第二遍,男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女生倾 听后,评价男生的朗读) “老师,我觉得男生的感情处理的不好。从课文第一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就可 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变成一朵金色花。所以,朗读时应读出渴望, 向往之情来。”(我情不自禁的竖起大拇指,觉得目的达到了,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想象,而 这节作文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该教学案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教师把作文课变成阅读课,处理不当 B.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应该做一次示范 C.注重读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D.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14.C 15.阅读综合性学习”古诗歌漫步“活动方案(节选),按要求答题。 活动准备:待全班 40 人分成 4 个小组,每组 10 人,自由组合 活动步骤:第一阶段,各小组从“春”“夏”“秋”“冬”四个主题中选定一个,通过 网络等收集诗歌,整理成文。第二阶段,小组汇报,向全班介绍所选主题的诗歌,汇报方式 自选。 活动评价:首先进行小组内部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各小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把评价 结果记录在档案之中。 对待活动方案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小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B.小组选择主题和汇报形式,体现学习自主性 C.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料查找和口语表达能力 D.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定量评价 15.D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40 分) 阅读《饮酒》教学设计(节选),完成第 16 题。 一、巧妙引导,发现“有”“无”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2.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有”和“无”这对关键词 二、层层深入,由“有”见“无” 问题一:诗人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1.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告诉我们:他在此时此地的生活中有什么?诗中具体有些什么呢 (比如,从“结庐在人境”中,我发现陶渊明的生活中有庐,草庐。他居住的是相互的草庐) 2.读一读诗中具体描写景物的诗句,一边读,一遍把诗中有的这些景物联系起来,发挥 想象,看看脑海里会浮现一副怎样的图画。 问题二: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1.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此中”到底有何“真意”?由想象中所见 “诗意图”, 你领悟到诗人心中有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各组的发现。 问题三:计人心中有哪些“无”?(由“意”悟“美”) 1.教师点拨: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恰恰是心中有所放弃,有 许多个“无”。 2.学生结合尝过的《桃花源记》,以及对陶渊明的了解,思考:他的精神世界有哪些“无”? 用“无”字组一个词,再用这个词来概括诗人心中的“无”,比如“无忧”,他远离官场, 没有了“案牍”“迎送”的烦恼。 3.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汇报。 4.教师结合学员的体悟,对诗人的精神境界和诗歌的意蕴美进行小结。 三、深情朗读,领悟“有”“无” 引导学生带着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带着对诗人精神境界的向往,深情朗诵,领悟诗歌“有” “无”相生之妙趣。 16.请评析该教学设计的主要优点(说出两点即可)。(20 分) 【答题思路】教学设计一般会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 ①从宏观方面说
教学设计整体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 健康和谐发展。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出课程基本理念,把握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 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②从微观方面说 教学设计的导入是否符合原则,整体感知、深入研方部分有没有完成主要的教学目标, 关注拓展延伸、作业小结等部分的设计内容。设计中体现的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是否有效; 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如何,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教师评价等等。 【参考答案】 优点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设计中有两处“小组讨论、汇报发现” 环节共同解决“诗人心的无,”并用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高度概括,不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将课堂还级学生,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 达能力、概括能力,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的提升语文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 优点 2:教学用语具有引导性、启发性。设计中提到“有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教师 点拨”等字样,都能体现教师很好的把握新教学理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及引导性。设计中问题层层递进(由“象”入“境”)、(由“境” 会“意”)、(由“意”悟“美”)三个步骤,逐步引导深入,从意象、意境知识到审美能 力的转化,逐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提高鉴赏水平,掌握鉴赏方法。 优点 3:注重品味后的朗读。在理解诗歌基础上深情朗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 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符合诗歌教学,将意象转化成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整体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 17~18 题。 其乐融融 ①古有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钓,并怡然自乐”,醉翁亭中的“四时之景不同,面乐趣无 穷也”……一幅幅自然和谐的画面,其乐融融。 ②今有家中亲朋团聚的温馨和睦,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其乐融融,无所不在。耐 人寻味。 ③几时,秋风箫瑟之际便是我家老屋门前的红花羊蹄甲盛开的时候。此时,含苞待放的 花骨朵儿渐渐地绽放,迎着秋风不停的招展。凋落在花瓣铺在地上,形成一张红艳艳的毯, 树上不时的会有鸟儿跃上枝头。
④我和父亲就在这“红毯”上,坐着木椅,伴着秋风学写字。风中不时的也会隐隐的带 着一丝花香,而我那白嫩嫩的小手在纸上颤颤巍巍地写着横竖撇纳,父亲坐在我的身旁,不 时的指引我、教导我。一阵微风吹过,树上的花纷纷凋落。花瓣在我和父亲的头上飞旋,偶 尔一朵落在纸上,仿佛是在上面盖了一个印章。突然,“啪”的一声,一朵红花落在我衣服 的帽子里。父亲把花拾起对我说:“瞧,大树奖励你一朵红花!”我接过大树“奖”给我的 花,忍俊不禁的笑了,父亲也笑了。 ⑤红花满树,伴着瑟瑟的秋风落英缤纷,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⑥山川的雄伟之美,江河的涓涓细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美,无处不 在,乐,无处在不。 问题: 17.请从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 分) 【参考答案】 “箫瑟”改为“萧瑟”;“纳”改为“捺” “忍俊不禁的笑了,父亲也笑了。”中的“忍俊不禁”与“笑了”重复,应删除“忍俊 不禁”。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2 分) 【答题思路】作文一般从立意、语言、结构、思想内容几方面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⑴结构完整。开篇点题,运用名言名篇点名要旨,其乐融融自然的和谐之 美,家庭和睦,亲情的绽放为乐;中间内容详略得当,以小见大,通过在大自然美好的风光 下与父亲的对话,小小的片断写出其乐融融的画面,紧扣主题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亲情之乐; 结尾与开篇呼应,其乐融融,有山川、江河、人与人之间,点题。 ⑵语言优美,全篇引经据曲,有醉翁亭有桃花源,但无华丽渲染,朴实中尽现优美的意 境,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凋零飘落的花瓣,处处是和谐之景,淡淡语言中耐人寻味。 多处运用修辞手法,把花瓣比喻盖章,引出父亲幽默的语言,在自然美丽的环境中体会 深深地情爱。一幅幅其乐融融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结尾排比似语言高度概括,点明主旨。 优美的语言中,创造出其乐融融的意境。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9 题 20 分,第 20 题 20 分,第 21 题 25 分,共 65 分) 阅读材料,完成 19~21 题。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