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0年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综合考研真题.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0 年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综合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答题 卷上。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血液和淋巴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调节 3、评价耐力训练效果最理想的指标是 A.最高心率 B.每分通气量 C.最大吸氧量 D.无氧阈 4、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5、感受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装置是∶ A.腱器官宫 B.肌梭 C.视网膜 D.囊斑 6、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起偶联剂作用的物质是∶ A.K+ B.Na+ C.Mg2+ D.Ca2+ 7、下列对肺活量的错误叙述是∶ A.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B.等于深吸气量 C.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D.最大吸气后尽力所呼出的气量 8、动作速度主要依靠∶ A.磷酸原系统供能 B.乳酸能系统供能
C.有氧氧化供能 D.无氧和有氧系统供能 9、平均动脉压是指∶ A.(收缩压+舒张压)/2 B.收缩压+1/3 舒张压 C.舒张压+1/3 收缩压 D.舒张压+1/3 脉搏压 10、限制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 A.肺通气功能 B.心脏的泵血功能 C.血红蛋白的含量 D.肌纤维线粒体数目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者划"√",错误者划"×"。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 上。每题 1 分,共 20 分。) 1、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2、凡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变化都可称为刺激。 3、肌肉收缩的机制是肌丝缩短所致。 4、肌肉收缩时,初长度越长,产生的肌力越大。 5、从提高肺泡气的更新效率考虑,在一定范围内以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6、正常成人安静时的通气/血流比值为 0.84。 7、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8、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9、所谓水平衡,就是指水的来源和去路相等。 10、应急反应的意义就是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 11、视力越好,视野越大。 12、人类的语言功能主要有赖于右侧半球。 13、任何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14、条件刺激强度越大,条件反射量越大。 15、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觉性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16、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越高,运动技能形成越快。 17、超负荷就是超过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18、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是心搏峰理论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 19、训练水平越高,定量负荷时的表现为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0、旋转运动时,植物性功能反应越强,表示前庭功能稳定性越好。 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比较三个能量系统的一般特点。 3、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4、简述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四、论述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试述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判定方法和消除措施。 2、试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训练原则及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部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和()。 A.集群性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竞争性因素 D.观赏性因素 2.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包含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 A.训练负荷诊断 B.运动素质诊断 C.运动技术诊断 D.竞技战术诊断 3.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成功的运用于游泳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训练方法是()。 A.重复训练法 B.变换训练法 C.间歇训练法 D.循环训练法 4.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并有助于完成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的训练方 法是() A.重复训练法 B.持续训练法 C.间歇训练法 D.变换训练法 5.各种协调性练习属于何种练习手段()。 B.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A.周期性单一练习于段 D.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C.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6.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 A.身体形态消 B.身体机能 C.意识品质 D.运动素质 7.反映身体形态特征的外部指标中遗传度最小的指标是()。 A.充实度 B.高度 C.长度 D.宽度 8.发展灵敏素质的主要训练方法是()。 A.重复训练法 B.分解法片 C.循环训练法 D.变换训练法 9.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是培养运动员的()。 A.战术观念 B.战术形式
C.战术意识 D.战术知识 10.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是意念训练法、诱导训练法和()。 A.模拟训练法 B.程序训练法 C.模式训练法 D.实战训练法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 1.规范性是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之一。 2.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 3.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应该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及运动技术指标。 4.一个年度训练中往往包括两个或更多的大周期。 5.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是确立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之一。 6.高强性间欧训练方法不适用于耐力性运动项群的素质、技术训练。 7.助跑起跳练习是周期性单一练习于段之一。 8.快速力量的大小,通常可采用动力曲线描记图分析评定。 9.负重慢速下博属于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的方法之一。 10.在柔韧训练中不能把动力拉伸法和静力拉伸法结合起来。 11.速度素质训练一般应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12.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是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之一。 13.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应完全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并将技术规范深入到每名运动员的技术 细节中去。() 14.战术方案的制定应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15.运动员赛前情绪消极时可用阻断思维法加以克服。 16.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耐力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17.提高运动员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想象力是提高运动智能的基础。 18.预测对于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是制定战术方案的内容之一。 19.在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专项提高阶段及最佳竞技阶段中,则需要把运动员的心理稳定 性的保持和提高放在训练的首位。 20.确定训练课负荷的量度首先要明确负荷的属性,进而对负荷的量度做出等级划分。(Q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简述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2.简述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简述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 4.简述竞技战术的构成 5.简述运动员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举例说明如伺发展运动员的体能(20 分), 2.结合具体专项试述如何进行运动技术的训练(20 分)。 学校体育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是()。 A.夸美纽斯 B.古茨姆茨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2.标志着中国现代体育制度正式确立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是()。 A.1901 年 B.1904 年 C.1895 年 D.1891 年 3.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是()。 A.课外体育目标 B.课余活动竞赛目标 C.课余活动训练目标 D.体育课程目标 4.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途径是()。 A.体育课程 B.课外体育锻炼 C.社区体育 D.家庭体育 5.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教学内容料 B.确定教学时数 C.确定教学目标 D 确定教学方法 6.《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时间是()。 A.2001 年 B.2003 年 C.1999 年 D.2005 年 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实施时间是()。 A.1990 年 B.1998 年 C.2002 年 D.2003 年 8.构成学校体育过程基本因素和学校体育主体的是()。 A.学生 B.体商教师 C.体育课 D.体育教材 9.体育课程实施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其中控制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是()。 A.起始阶段 B.实施阶段 C.维持阶段 D.评价阶段 10.体育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选择()。 A.体育教学组织形成
B.体育教学内容 C.体育教学目标 D.体育教学方法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德绍学校实施的体育教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2.认识与把握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阶段性特征与个体差异,是正确实施 学校体育的前提与基础。 3.体育课程与教学县标是学校体育最后应达到的结果。 4.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5.身体认知是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 6.课程评价强词促进学生发展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7.助力与阻力的教学方法属于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8.激励功能是依商教学目标的功能之一。 9.相互适应取向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之一。 10.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应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简述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2.简述体育课程的特点。 3.简述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动作示范应注意的问题。 4.简述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注意的问题。 5.简述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试述如何通过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20 分)。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法(20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