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基础知识(30 分)
1.从下列每组加点字的注音中选出一个错误的, 将序号填在括号内。(3 分)
2.找出下面每组词语屮的一个错别字,把正确的 写在括号内。(3 分)
3.在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3 分)
A.民主党的权威报纸则将一桩大事渲染的讹诈案硬栽到我头上。(夸张形容)
B.这封信成了我家的福音书。(指圣经《新约》)
C.雨村忙具衣冠接迎。(穿戴)
D.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称颂、赞戈)
4.划线短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与其它三项不向的—项是( )。(3 分)
A.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
B-实现四个规代化,必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C.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5.对下面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②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③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
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6.把下列各句变成括号里要求的句式。(2 分)
(1)这个阵地被汽油弹的火焰烧红了。
(把字句)
(2)听完了英雄車迹报告,我不能不为他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反问句)
7.指明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3 分)
(1)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
(2)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 )
(3)我哪里是什么化学家哟!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 ( )
) (2 分)
8.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足(
A.看了话剧《张鸣歧》,有谁不感动得不热泪盈眶呢?
B.新学期开始,每个同学都认真制定了个人的学习计划。
C.—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对于中围人来说,水远是个难忘的日子。
D.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9.根据下面情境,选择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3 分)
你正在忙自己的事,同学来找你出去。你得体的回答是(
A.急什么?没看我忙着呢?
B.请等一会,我把事情做完就来。
C.你来得可真是时候,我去不了。
D.你怎么偏在这时候来找我呢 7
10.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括兮内画 "√”,错误的画“X”(5 分)
(1)通讯和消息一样,由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组成。 (
(2)戏剧文学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
(3)《竞选州长》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自己竞选遭遇的小说。
(4)《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录,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5)《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
二、现代文闽读(50 分)
阅读下面四部分文字,按要求问答问题。
( )
)。
)
( )
(
)
( )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值得我
(一)
永远回忆。
……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
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
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
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
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
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
④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
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
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
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
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
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⑥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1.选文共六个个自然段。下列选项中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2.细读选文第①自然段,按要求填写。(3 分)
(1)点明文章巾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明第④自然段的内容与第②、③自然段的联系。(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⑤自然段大都是议论,这些议论的作用是:(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⑤自然段鲜明地体现出文章立意新的特点, “立意新”表现在(
A.作者能紧紧围绕表现母亲优秀品质这个中心来立意.
B.作者把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很深切,比一般回忆母亲的文章高明.
C.作者以朴素平实的语咅表现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
完全融合在一起。
)。(3 分)
(二)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
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
“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
“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
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祅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 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
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
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
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
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②“跌
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
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 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
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③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坐
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6.选文共两个然段,细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各题。(7 分)
(1)比较改句与原句,说说原句透露了丁举人是怎样一个人。 <2 分)
[改句]这一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原句]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改句与原句,想想原句突出了丁举人的什么特点。(2 分〉
[改句]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折了腿。
[原句]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3 分)
A.尖锐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B.尖锐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C.尖锐地揭露丁举人的凶残本质。
D.尖锐地揭露封建制度吃人的罪恶。
17.指出第二自然段中划线句①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并说明其作用。(2 分)
答: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分别指出划线句②与句③各运用了嗶种人物 描 H 方法•(2 分)
答:句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句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两次出现掌柜所说的同一句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样反复出现的表达效
果是什么?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任人唯“长”
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长与短共存,构成了人的本身。在用人问题上,用其所"长",就会
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其实,这跟木匠选择木材一样,取其所
长,避其所短。巨木高耸入天,几个人都难以合抱,即便有几尺朽烂,优秀的木匠也是不会
弃它而去的。
任人唯"长"的道理古今皆知。汉高祖刘邦可谓在用人所"长"上是个典范。张良通晓战略,
足智多谋,善于运筹帷幄 ,但缺少带兵打仗的实践,被刘邦用作"智囊",让其伴随左右;
萧何善于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补给军粮,刘邦让其任相兼"后勤部长";韩信善
于统帅大军冲锋陷阵,攻必克,战必胜,刘邦封其为大将。从刘邦用人、成就帝业的史实中,
我们可以看出,举大事者必以人才为本,治国治军之道,务在举贤任能。当然,历史上也有
忽视唯"长"善用而造成失误的事例。三国时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人人皆知。马速精通
兵书,向诸葛亮献计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致使诸葛亮取得了
"七擒七纵"孟获,"南人不复反矣"的战果。可诸葛亮有时却未用其长而用其短,让这个智谋
型的人才带兵打仗结果街亭失守。马谡被斩后,诸葛亮也自知用人不当,才"自贬三级,以
督厥咎"。
古语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挂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深思和探
究。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用有能力、有建树、群众推崇的人,还要善于使用有些过失但有一
定特长的人,善于把他们放到最恰当的位置上,使之各安其位,各守其职,各尽其才。用人
就像一面旗帜,用人不当,不仅影响着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还
必然影响到事业的发展。我们应用人之长;唯才是举,扬长避短,因能而授职。领导干部用
人之要决,不仅在于如何使用人才,更在于如何注意保护人才;不仅在于如何克服他的短处,
更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长处。用人问题实质上是领导干部意志和水平的延伸,其△
作用是随着能力的提高和职权范围的扩大而成正比上升。在当前改革开放、人才辈出的时代,
作为领导者,要善于知人,爱而知其恶,俗而知其善,用贤人、正人,远庸人、小人,心胸
宽,头脑清。总之要有用人之明。
(选自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
20.本文标题的怍用是什么?(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2.本文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23.第三然段中加“△”的“其”字指代什么?(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漫谈新息
[一] ①近年来,一些国家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化社会",把高度信息化作为向未来进
军的目标。
[二]②那么,什么是"信息"呢?③所谓"信息",就是对收信人(人、生物或机器)来说,
是一种希望得到的、具有某种意义的表示形式。④这里所说的"某种意义",指的是能为收信
者所感觉到、理解到的东西(信号或符号)。⑤反之,收信者所无法感觉和理解的,就不叫
信息。
[三]⑥鸟语,是鸟类所能感知和理解的,因此,可以说是鸟类的信息;蝶舞,也是蝶类
的一捉信息。⑦但对人类来说,由于它们都不能被理解,因而也就不认为它们是信息了。⑧
又如,来自宇宙其它星体的电波,目前还没有收信机能接收它,即使有办法接收,收信者也
无法理解,因此严格地说,它仍然不能作为人类的"信息"。
[四]⑨对于人类来说,由于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些昔日不认为是信息的东西,今天也
可能成了信息。⑩例如,公元前在巴比伦和阿西利亚等地广泛使用的楔形文字,过去由于没
有人能理解它,所以它对我们来说不是信息。⑪现在由于许多语言学家的努力,已经可经阅
读和理解这种楔形文字了,于是它也就开始具备作为信息的条件。
[五]⑫如果将信息与人类接受信息的五官相对应,可以把信息分为听觉信息、视觉信息、
味觉信息、嗅觉信息和触觉信息等。⑬讲话和音乐之类属于听觉信息;图片、文字、照片、
景物等属于视觉信息。⑭在这五类信息中,视觉信息所占的比重最大。⑮这也就是图像通信
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而异军突起的原因。
[六]⑯信息在人类(生物)的生存上,具有和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人
类(生物)生存的基本要素。⑰在人类社会漫漫的历史长河,人类的信息活动经历了五次革
命,第一次是语言的获得,第二次是文字的创造,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是以莫尔
斯电报(1844 年)为起点的电信技术的开拓,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以计算机和通信
相结合为特点的第五次信息革命阶段。
[七]⑱在现代社会里,信息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所产生的价值,已经超过物质生产、加
工和流通所产生的价值;整个社会已经出现了所谓的"信息爆炸"状态。⑲因此"信息社会"
这个名词也应运而生。
25.本文揭示说明对象本质的一句话是第_______句。(2 分)
26.第[四]、[五]、[六]段屮各用了哪神说明方法? 请各举例(只写句子序号)。(3 分〉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具体说明第⑤句内容的一项是(
)。(1 分)
28.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信息”的?正确的答案()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29.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20 分)
30.报据课文原文填空。(6 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悲欢离合,
(3)不以物喜,____________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
(4)一鼓作气 ,___________,三而竭。
(5)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下面四句话中与课文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2 分〉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3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2 分)
33.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4 分)
)。(2 分)
34.给下边的问题选择正确的答案.(6 分)
(1)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理解正确的 —句是(
A.哪里知进赋税的毐害比这毒蛇还过分呢?
B.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C.谁想到这毒蛇的毒害比賦税还货害呢?
(2)“所以动心忍性”的意思是( )。(2 分)
A.因为经过艰苦磨练,所以心被惊动了,性情也变得坚韧了。
B.用艰苦磨练的方式来惊动他的心,使他变得坚韧。
C.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使他动心,使性情变得坚韧。
(3)“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希項刘禅亲贤的恳切感情。
B.对刘备忠贞不贰的感情。
C.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恩图报的感情。
四、作文(50 分)
文题:重话母校
要求:
1.写一篇五六百字的记叙文。要写自己的真实生活。文中要有适当的议论。
2.文中的单位名称用甲、乙、丙、丁或 XX、某某代 替;人名用赵、钱、孙、李四个姓氏代
替。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