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年广西来宾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年广西来宾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0m/s D.一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 50N 一、选择题 1.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是 37℃ C.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26mm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 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 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符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4×1/3.6m/s≈1.1m/s 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 18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于 18cm,在 26cm=260mm 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质量在 50kg 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 G=mg=50kg×10N/kg=500N 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 A. 【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 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 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声体一定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D.发生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声音需要靠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同一种介质中,温度对声音的传播 速度有影响; (3)声音的品质叫音色,也叫音品,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解答】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此选项正确;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错误;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此选项正确; D、不同材料或结构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此选项正确. 故选 B.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以及音色差别的原因,是声现象基本规律的考查,难度不大, 容易解答。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 ) A.平面镜中的像 B.路灯下的人影 C.天空中的彩虹 D.“弯折”的铅笔
) B.公路上禁止汽车“超速”行驶 D.驾驶员和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 【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混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的特点是形成了光带. 【解答】解: A、平面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B、路灯下的人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合题意;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 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符 合题意. D、“弯折”的铅笔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光色散现象的判断,牢记光的色散现象的特点是形成了彩色的光带是解答此题的关 键所在. 4.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A.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 C.汽车超载时,要卸下部分货物 【分析】(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生活中即要学会利用惯性为我们服务,又要防止惯性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解答】解: A、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是利用运动员的惯性提高跳远成绩,故 A 正确; B、禁止汽车超速行驶,是因为速度越大时,汽车由于惯性刹车的距离往往越长,容易带来危险,故 B 错误; C、禁止汽车超载行驶,是因为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卸下部分货物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伤害,故 C 错误; D、驾驶员要系好安全带,是防止由于惯性而带来的危害,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由于物体惯性的存在,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哪些对我 们生活有利的惯性要加以利用 5.关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相同 B.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声波不能传递信息 D.手机在通话时涉及到的波既有电磁波又有声波 【分析】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可以传递信息; 声波是机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解:A、阳光中的可见光是电磁波,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3×108m/s;“B 超”中的超声波是声波,常 温下,空气中大约为 340m/s;故 A 错误; B、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B 错误; C、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如电视信号;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如人说话;故 C 错误; B、手机用电磁波传递信息,人用说话时发出声波,因此,手机在通话时涉及到的波既有电磁波又有声波, 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关键要能区分电磁波和机械波的不同点,熟悉电磁波和声波的应用,属基础题. 6.三个悬挂着的轻质带电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那么甲、乙、丙的带电情况( ) A.甲、乙球带异种电荷 B.乙、丙球带同种电荷 C.如果甲球带正电荷,则丙球带负电荷 )
D.如果甲球带正电荷,则丙球带正电荷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判断,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三个悬挂着的轻质小球均带电, 由图可知,甲、乙相互排斥,乙、丙相互吸引, 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所以,甲、乙带同种电荷,乙、丙带异种电荷,故 AB 错误; 如果甲球带正电荷,则乙球带正电荷,丙球带负电荷,故 C 正确、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了解与掌握,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应用题 7.某同学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的解释正确的是( A.冬天屋顶结的霜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吸热 B.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成了冰是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热 C.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放热 D.夏天,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看到“白气”是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 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汽化和升华吸热,凝固、液化 和凝华放热. 【解答】解: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 B、矿泉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 C、涂在皮肤上的酒精迅速蒸发,是汽化现象的一种,此过程吸收热量.此选项错误; D、“白气”是空气中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 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 8.下列是一些与用电安全相关的现象,其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 B C D 【分析】(1)当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并形成电流通路的时候,就会有电流流过人体,从而造成触电.低 压触电可分为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当人体直接碰触带电设备其中的一线时,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这 种触电现象称为单线触电; (2)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3)水是导体,不能用湿手去触摸插头;
(4)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外壳一定要接地. 【解答】解: A、人体是导体,用手直接触摸插座是非常危险的,故 A 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B、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从电线上取风筝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十分危 险,故 B 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C、接在电路中的电源插头属于带电体,用湿手触摸时,非常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十分危险,故 C 不符合安 全用电原则; D、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外壳一定要接地,防止外壳漏电,发生触电事故,故 D 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常识,要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 靠近高压带电体. 9.人沿水平方向推装满沙子的车,如图,但没有推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对车的作用力小于车对人的作用力 B.人对车的推力小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 C.人对车的推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沙子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 【分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 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解答】解:A、人对车的作用力与车对人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大小相等,故 A 错误; B、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受力平衡,人对车的推力等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故 B 错误; C、人对车的推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 一对平衡力,故 C 正确; D、沙子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大小并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熟知一对平衡力的条件,同时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平衡力的作用,可对选项中的内容逐 一判断. 10.如图所示,在密闭性很好的玻璃瓶里装一些水,取一段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让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 水中,把此装置从山脚带到山顶的过程中,玻璃管中液面将( )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A.上升 【分析】把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时,发生变化的是海拔高度,而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分析瓶内 外压强的变化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把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瓶内空气的压强不变,由于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山顶的 D.先下降后上升
大气压比山脚的大气压低,导致玻璃管内液面在瓶内气压的作用下而上升. 故选 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水气压计,涉及了气压和高度的关系,知道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是解题 关键 11.如图,用一个重为 2N 的动滑轮,把 G 物=12N 的物体在 2s 内匀速提升 0.2m(不考虑绳子的重力和摩擦), 则( A.绳子的拉力 F=6N C.有用功 W 有=2.8J B.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 v=0.1m/s D.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85.7% ) 【分析】(1)图中使用的是动滑轮,n=2,不考虑绳子的重力和摩擦,利用 F=(G 轮+G 物)/2 求拉力; (2)物体在 2s 内匀速提升 0.2m,利用速度公式求物体上升速度,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等于物体上升速度 的 2 倍; (3)利用 W=Gh 求有用功; (4)利用 W=Fs 求出总功,再利用效率公式求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解答】解: A、图中使用的是动滑轮,n=2,不考虑绳子的重力和摩擦,拉力 F=(G 轮+G 物)/2=(2N+12N)/2=7N,故 A 错; B、物体在 2s 内匀速提升 0.2m,物体上升速度 v 物=h/t=0.2m/2s=0.1m/s,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 v=2v 物=2× 0.1m/s=0.2m/s,故 B 错; C、有用功:W 有=Gh=12N×0.2m=2.4J,故 C 错; D、总功:W 总=Fs=F×2h=7N×2×0.2m=2.8J,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2.4J/2.8J≈85.7%,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使用动滑轮拉力、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根据题图确定 n 的大小(直接从 动滑轮上引出的绳子股数)是本题的突破口,利用好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拉力和物重的关系[F=(G 轮+G 物)/2] 是本题的关键. 12.如图所示的四个装置可以用来演示物理现象或工作原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乙图可演示电动机工作原理 D.丁图可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A.甲图可演示发电机工作原理 C.丙图可演示电生磁现象 【分析】(1)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要先给导体通电,再将其放入磁场中.根据不同实验的特点,对照各图进 行判断即可; (2)电磁感应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3)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磁效应,即电流能产生磁场;
(4)电磁铁具有磁性,可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进行判断. 【解答】解:A、此图中有电源,是演示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实验装置,即电动机原理,故 A 错误; B、此图中没有电源,即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即发电机原理,故 B 错误; C、是奥斯特实验,演示电流的磁效应的实验装置,即电生磁现象,故 C 正确; D、是演示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演示电流的磁效应,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图中所示的四个实验,是电与磁这一单元最典型的四个实验,它们各自的特点不同,代表了不同的含 义,学习中我们应该加以重点区分才行. 13.如图电路,闭合开关后两灯都不亮,为了检测电路故障,将电压表分别接在 a、b 两端和 c、d 两端时,发现 电压表的示数均为零,将电压表接在 b、c 两端时,电压表有明显示数,而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则电路故障可 能是( ) C.灯 L2 短路 D.灯 L2 断路 B.灯 L1 断路 A.灯 L1 短路 【分析】开关闭合后,两个灯泡都不发光,电流表的指针几乎不动,说明电路是开路;电压表的指针有明显的 偏转,说明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与电源两极相连. 【解答】解:闭合开关后两灯都不亮,说明电路故障为断路,故排除 AC. 将电压表分别接在 a、b 两端和 c、d 两端时,电压表示数为零,说明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不能与电源两极相连, 说明电流表和 L2 之外有断路故障,故排除 D. 将电压表接到 b、c 两端时,电压表有明显示数,说明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与电源两极相连,所以电流表、灯 L2 完好,故障为灯 L1 断路,B 项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情况判断串联电路的故障,电流表示数为零说明故障是开路, 电压表有示数,说明开路在电压表的两接线柱之间 1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用规格相同的两个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隔着石 棉网用相同热源同时对两试管均匀加热,实验后,画出如图所示的图象,其中能正确反映该实验情况的图象是 ( ) A. B. C. D. 【分析】比热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比热相同,不同物质比热一般不同.水和煤油的比热不同,质 量相同,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解答】解: AB、用规格相同的两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放在同一石棉网上,同时对两试管加热,相同时间两 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而 AB 图中反映了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不同,故 AB 图象错误; CD、由于水的比热较大,在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也就是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水温升高的较小.故 C 选项正 确、D 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将物理规律以图象或统计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应该学会分析此类问 题. 15.一个边长为 10cm 的正方体,放入水中静止时,有 2/5 的体积露出水面,此时受到水的浮力为 F 水;把该物体 放入某种液体中,待物体静止时,有 3/4 的体积浸入液体中,此时受到液体的浮力为 F 液,液体的密度为ρ液 (g 取 10N/kg),则( ) A.F 液=6N,ρ液=2.4×103kg/m3B.F 水=6N,ρ液=0.8×103kg/m3 C.F 液=4N,ρ液=0.53×103kg/m3D.F 水=4N,ρ液=0.8×103kg/m3 【分析】(1)求出正方体的体积,然后可求其排开水的体积,利用 F 浮=ρ液 gV 排计算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在水中和液体中均漂浮,可知在水中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其自身重力,已知正方体的体积,然 后可求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再利用 F 浮=ρ液 gV 排计算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1)正方体的体积 V=(10cm)3=1000cm3=1×10-3m3, 则排开水的体积 V 排水=(1-2/5)V=1×10-3m3×3/5=6×10-4m3, 受到水的浮力 F 水=ρ水 gV 排水=1×103kg/m3×10N/kg×6×10-4m3=6N; (2)正方体在水中漂浮,则重力 G=F 水=6N,正方体在液体中也漂浮,则受到液体的浮力 F 液=G=6N,排开液 体的体积 V 排液=3V/4=3×1×10-3m3/4=7.5×10-4m3,根据 F 浮=ρ液 gV 排可得,液体的密度:ρ液=F液/(gV排 液)=6N/(10N/kg×7.5×10−4m3)=0.8×103kg/m3. 故 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 B. 【点评】此题考查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漂浮条件的应用,关键是利用物体漂浮条件求出正方体的重力,进 而求出其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此题难度适中,属于中档题. 16.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铁丝反复弯曲,弯曲处变热,内能增加 B.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传递中温度总是从热的物体传播到冷的物体 ) D.炒菜时加盐,菜很快“入味”,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扩散越快 【分析】(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根据热量的描述进行判断; (3)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 (4)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A、把铁丝反复弯曲,弯曲处变热,是对铁丝做功,内能增加;故 A 正确; B、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故 B 错误; C、热传递中,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的不是温度,故 C 错误; D、炒菜时加点盐,菜很快就咸了,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扩散越快;故 D 正确. 故选 A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热传递的实质以及分子的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热学的难点,是中招的热点 17.如图所示,在荡秋千时(不计能量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最低点时,动能最小
B.到达最高点时,机械能最大 C.整个过程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不变 D.在向下摆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分析】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A、荡秋千时,当人向最低点做下落运动时,其质量不变,速度变快,故动能变大,即到达最低点 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选项错误; B、C、不计能量损失,人和秋千运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和,也就是机械能是一定的.选项 B 错误,选 项 C 正确; D、在向下摆动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此过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此选项正确. 故选 C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掌握动能、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分析问题的基 础. 18.如图甲的电路中,R1、R2 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电阻 R2 两端的电压 U1,通过电路的电 流为 I1,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 P1;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情况下,用 20Ω的电阻 R3 替换 R1,此时 R2 两端的电压为 U2,通过电路的总电流为 I2,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 P2,则 A.U1:U2=1:2 D.I1:I2=5:4 B.P1:P2=4:5 C.R1:R2=3:1 二、作图、实验与探究题 19.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请在图甲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可总 结为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根据这个特点可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解答】解:取蜡烛和像其中对应的物点和像点,连接像点和物点,作出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 如图所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