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力学考研真题A卷.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4 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力学考研真题 A 卷 一、概念题(包含单选选择题和填空题,每小题 4 分,15 小题,共 60 分) 1.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为保证构件能正常工作,应尽量提高构件的强度; (2)为保证构件能正常工作,应尽量提高构件的刚度; (3)为保证构件能正常工作,应尽量提高构件的稳定性; (4)为保证构件能正常工作,应尽量提高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A)(1)、(2)、(3); (B)(3)、(4); (C) 全对; (D) 全错。 2. 变截面杆如图示,设 F1、F2、F3 分别表示杆件中截面 1-1,2-2,3-3 上的内力,则下列 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F1≠F2,F2≠F3 ; (B) F1=F2,F2>F3 ; (C) F1=F2,F2
7. 用积分法求图示简支梁挠曲线方程时,确定积分常数的条件有以下几组, 其中哪组是 错误的? 。 (A) w(0)=0,w (l)=0; (B) w (0)=0,θ(l/2)=0; (C) w (l/2)=0, θ(l/2)=0; (D) w (0)= w (l), θ(0)= -θ(l)。 8. 图示结构中,杆 AB为刚性杆,杆 CD由于制造误差短了δ。此结构安装后,可按 问题求解各杆的内力。 (A) 静定; (B) 一次超静定; (C) 二次超静定; (D) 三次超静定。 C D δ B A A 9. 对于一个单元体,下列结论中 是错误的。 (A) 切应力最大的面上正应力必为零; (B) 正应力最大的面上切应力必为零; (C) 正应力最大的面与切应力最大的面相交成 45o 角; (D) 正应力最大的面与正应力最小的面必互相垂直。 10. 图示受拉构件危险截面的变形属于 。 (A) 单向拉伸; (B) 拉、弯组合; (C) 压、弯组合; (D) 斜弯曲。 11. 材料相同的四个直杆如图所示。其中哪一根杆变形能(应变能)最大? (A) (B) (C) (D) 12. 图示钢桁架中各杆的横截面及材料相同,在节点 A承受竖直向下的集中力 P。若集中力 P的方向改为向上,其它条件不变,则结构的稳定性 。 (A) 提高;
(B) 不变; (C) 降低; (D) 变化情况不确定。 B C  A P 13. 图示两个受冲击结构,其中梁、弹簧系数和冲击物重量 Q均相同,设(a)、(b)梁中 的最大冲击应力分别为σa 和σ b,则σa/σ b 为 。 (A) >1; (B) =1; (C) <1; (D) 不确定。 Q Q (a) (b) 14. 在以下措施中,哪个将会降低构件的持久极限? 。 (A) 增加构件表面光洁度; (C) 加大构件的几何尺寸; (B) 增强构件表层硬度; (D) 减缓构件的应力集中 15. 已知平面图形的形心为 C,面积为 A,对 z轴的惯性矩为 Iz,则图形对 z1 轴的惯性矩 是 。 (A)Iz+b2A; (B)Iz+(a+b)2A; (C)Iz+(a2-b2) A; (D) Iz+( b2-a2) A。 C a b z zC z1 二、计算题(本题 18 分) 上下不对称工字形截面梁受力如图所示,已知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Iz =1200 cm4 , 试: a) 画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b) 求此梁横截面的形心; c) 求此梁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 20 kN/m 20kN.m 4m 1m 60 80 20 0 2 0 0 1 0 2
三、计算题(本题 18 分) 已知从某结构上危险点取出的单元体应力状态如图所示,材料的弹性模量 E=200GPa, 泊松比=0.3,图中应力单位皆为 MPa。试求: (1)主应力大小,主平面位置; (2)在单元体上绘出主平面位置及主应力方向; (3)最大切应力; (4)主应变 1 大小。 20 40 40 四、计算题(本题 18 分) 图示悬臂圆截面杆件受三个载荷作用,已知 F=4.2kN, Me=1.5kN·m,l=0.5m,d=100mm, []=80MPa,试按第三强度理论校核杆的强度。 五、计算题(本题 18 分) 图示结构,A为固定端,B、C均为铰接。若 AB和 BC杆可以各自独立发生弯曲变形(互 不影响),两杆材料相同,其力学性能见下表。已知:d=80mm,a=120mm,l=3m。若[n]st=2.5, 试求该结构的许可轴向压力 F 。 λ1 99.3 A λ2 57 a(MPa) b(MPa) 310 1.14 1.5l B d l a F C
六、计算题(本题 18 分) 求图示结构 C点的水平位移。各段 EI均为常量,不计轴力和剪力的影响。 A B a F=qa a C q a D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