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河南驻马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年河南驻马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7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应和./随声附和. 自吹自擂./擂.鼓助威 A.边塞./塞.责 高亢./引吭.高歌 持.之以恒/恃.强凌弱 B.嫉.妒/疾.病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C.果脯./胸脯. 提.防/提.心吊胆 D .沧.桑/悲怆. 榜.样/依山傍.水 贻.笑大方/心旷神怡.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A.奥秘 分水岭 高瞻远瞩 步步为赢 B.颠簸 逻辑学 循规蹈距 千钧一发 C.震憾 管弦乐 老生常谈 枕戈待旦 D.裁缝 四合院 两全其美 食不果腹 【答案】D 3.古诗文默写。(8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 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答案】 (1)折戟沉沙铁未销 (2)千骑卷平冈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 分) (1)在《水浒》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请结合“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简述他的性格特征。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请任选两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 ①美猴王 ②弼马温 ③齐天大圣 ④孙行者 ⑤斗战胜佛 【答案】(1)示例:“黑旋风”李逵初识宋江,很感激宋江借给他银子,为了让宋江吃上鲜鱼,他自告奋勇 去讨鱼,讨不到就抢,和“浪里白条”张顺在岸上打了起来。张顺吃了亏,激他到船上打。李逵不听 众人劝阻,结果被张顺按在水里收拾一番。由此可见,李逵是个重义气、脾气暴、率直鲁莽的人。(结 合故事情节,2 分;写出人物性格,2 分。共 4 分) (2)①“美猴王”示例:在花果山上,众猴约定,谁敢先进水帘洞,就拜谁为王。结果孙悟空率先进去,又 把众猴都带了进去,所以众猴拜他为“美猴王”。②“弼马温”示例:孙悟空从龙宫得了金箍棒,到幽 冥界的生死簿上除了名,被龙王和冥王告上天庭。玉帝接受太白金星的建议,招安孙悟空上天,封他 官职为“弼马温”,让他管天马。③“齐天大圣”示例:孙悟空因不满在天庭只做弼马温,打出南天门, 回到花果山,接受独角鬼王的建}义,自封为“齐天大圣”。④“孙行者”示例: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 孙悟空,听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看他的模样像个小头陀,就给他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即“孙
行者”。⑤“斗战胜佛”示例:唐僧师徒取经功德圆满,如来佛为他们授职,因孙悟空降妖除怪有功, 封他为“斗战胜佛”。(任选两个,写对相关情节、写出得名缘由即可。一个 2 分,共 4 分)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 分) 汉字经历了古文字、今文字两大发展阶段。这里讲的“古”“今”有特定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 的汉字就是古文字, ① 。事实上,这里的“今”是相对于汉代而言的汉代通用的字体是隶书,多数文 字学者就把 ② ,而把晚于隶书(包括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今文字。如果细分一下,古文字 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答案】①今天(现代)的汉字就是今文字②早于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古文字(一句 2 分,共 4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共 7 分) (1)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字)(2 分) 中国青年报 5 月 15 日电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动 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 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 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 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 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答案】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2 分。若附加其他信息,不超字也可)
(2)右边是此次大赛的宣传画,请说明该画面的内容。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 序。(5 分) 【答案】示例一:该宣传画由左右两部分构成。(2 分)左边有图案和文字,图案由两小段电影胶片交叠变 形而成,图案右下角是“2014 向上?向善”几个小字。(2 分)右边是“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几个 大字。(1 分)(意思对即可。共 5 分) 示例二:该宣传画由图案与文字两部分构成。(2 分)图案位于画面的左边,由两小段电影胶片交叠变形而 成。(1 分)文字部分包括图案右下角的“2014 向上?向善”几个小字和小字右边的“中国青少年微电 影大赛”几个大字。(2 分)(意思对即可。共 5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共 16 分)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 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 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 40 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 旧布鞋,没穿袜 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 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过掏出了一 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 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 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 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 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 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 许多人,不是 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 每每的,竞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 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 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 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 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 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 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 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竞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 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 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 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 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 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⑩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 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 分)
【答案】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 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8.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 分) 【答案】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1 分)“旧迷彩服”“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 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 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意思对即可。1 分)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1 分)“追…‘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瞧”“抵”“哭”写出了 她被抢后的为难、无助与伤心。(意思对即可。1 分) 9.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 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4 分) 【答案】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议论。(意思对即可。2 分)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 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意思对即可。2 分)(共 4 分) 10.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 4 分) 【答案】①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
②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意 思对即可。一点 2 分,共 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II-14 题。(共 12 分)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 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 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 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 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 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 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 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 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 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 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 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 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 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 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 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 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 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 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 重读书,则会 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
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 和工作。 1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 分) 【答案】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2 分)二者不可偏废。(1 分)(意思对即 可。共 3 分)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 分) 【答案】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意思对即可。一点 1 分,共 2 分)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 分) 【答案】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1 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 (2 分)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1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1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