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山东省日照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山东省日照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30 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 2 分,共 60 分。 (6 分)地球仪和世界地图,都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读图回答 1~3 题。 1.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是( ) A.a B.b C.c D.d 【解答】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读图可知,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是 d。 故选:D。 2.图中地球仪所示区域,大部分属于(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解答】解: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20°W 以东、160°E 以西 为东半球,20°W 以西、160°E 以东为西半球。由此可知,图中地球仪上的范围大部分位 于 20°W~160°E 之间,大部分属于东半球。故选项 A 符合题意。 故选:A。 3.地球仪与世界地图都( ) A.显示真实海陆轮廓 B.需要有比例尺 C.看到经线表现为半圆 D.可以模拟地球运动 【解答】解: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这就是地球 仪,地球仪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而做的地球模型;世界地图也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 成的,二者需要有比例尺,选项 B 符合题意。 故选:B。 (4 分)2016 年,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 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也早已列入。
读图回答 4~5 题。 4.我国古代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 ) A.地球自转规律 B.农作物生长周期 C.天气变化特点 D.太阳直射点移动 【解答】解:我国古代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地球的公转运 动形成的。故选:D。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 A.拉萨 B.南宁 C.乌鲁木齐 D.呼和浩特 【解答】解:新疆的省级行政中心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山脉以北,准噶尔盆地的南部边缘。 故选:C。 (4 分)2016 年 11 月,新西兰南岛发生 8 级地震,读局部世界板块分布图,完成 6~7 题。 6.新西兰多地震,原因是位于( ) A.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解答】解:一般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 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据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 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多地震。
故选:D。 7.甲国特有生物众多,是因为( ) A.独自占有一个大陆 B.国土面积广大 C.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D.环境保护意识强 【解答】解:据图可知,甲国是澳大利亚;由于澳大利亚独自占有一个大陆,周围的海洋 阻断与其他大陆物种的交流,生物进化缓慢,故特有生物众多。 故选:A。 (6 分)世界杯足球赛是影响力最大的单项体育赛事,2018 年与 2022 年将分别在俄罗斯和 “袖珍小国”卡塔尔举办。读图完成 8~10 题。 8.两国共有的优势能是( ) A.风能和水能 B.煤炭和生物能 C.石油和天然气 D.水能和太阳能 【解答】解:俄罗斯和卡塔尔共有的优势能是石油和天然气,其中卡塔尔所在的西亚地区 是世界上石油资最丰富的地区。 故选:C。 9.俄罗斯国土面积是( ) A.1000 多万 m2 B.1400 多万 m2 C.1700 多万 m2 D.1800 多万 m2 【解答】解:俄罗斯领土 1707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故选:C。 10.关于卡塔尔所在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地居民主要使用英语 B.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C.农业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D.水资分配合理促进地区和平 【解答】解:卡塔尔以阿拉伯人为主,属于阿拉伯国家,使用阿拉伯语,多数居民信仰伊
斯兰教。故 A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卡塔尔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极为稀少,水 资极度匮乏,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故选:B。 (6 分)印度人口居世界第二位,且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读印度示意图、印度某地气 候资料图,回答 11~13 题。 11.该气候的特点是( ) A.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B.全年高温多雨,季节变化小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解答】解:南亚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因降水年内分配不均而分为旱季和雨季。每年 11 月到次年 5 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 月到 10 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 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故选:D。 12.下列措施,利于减轻该国气象灾害的是( ) A.修建水利设施 B.完善交通设施 C.种植耐寒作物 D.开拓国际市场 【解答】解:南亚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兴修水利工程, 能在相当程度上调节水资的时空分布。 故选:A。 13.印度人口的优势是( ) ①消费市场大 ②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③人均耕地多,劳动生产率低 ④青少年比例高,老龄化程度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答】解:印度人口多的优势表现是:消费市场大;印度劳动力资丰富,价格低廉;青 少年比例高,老龄化程度低;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属于人口多的劣势表现。 故选:B。 (6 分)读非洲气候分布图、景观图,回答 14~16 题。 14.该景观主要在气候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答】解:③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 积最为广大。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从北、东、南三面围绕着热带雨林气候区。非洲热带草 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除发展畜牧业外,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开垦为耕地。 故选:C。 15.下列国家属于非洲的是( ) A.荷兰 B.阿根廷 C.尼日利亚 D.哈萨克斯坦 【解答】解:荷兰位于欧洲,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尼日利亚位于非洲,哈萨克斯坦位于亚 洲。 故选:C。 16.下列措施,促进非洲各国经济发展的是( ) A.重点出口一种农矿产品 B.鼓励生育,加快对资的开发 C.发展民族工业,建立完善的民族经济体系 D.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减少与发达国家贸易往 【解答】解:长期的殖民统治,使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大洲。非洲国家在
政治上取得独立以后,民族经济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基础仍很薄弱, 片面发展一种或几种面向出口的农矿初级产品,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市场,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历史上遗留下的单一商品经济形态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其根本的经济出路是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同时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 的素质、保护环境等。 故选:C。 (4 分)读我国南极考察站和“南极四点”分布示意图,回答 17~18 题。 17.南极地区( ) A.有世界上淡水资最贫乏大洲 B.自然环境原始,代表动物是考拉 C.以陆地为主,气温远低于北极地区 D.科考的最佳时期是每年 6 月至 8 月 【解答】解: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淡水资最丰富的地区,故 A 错误; 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故 B 错误; 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气温远低于北极地区,故 C 正确;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 11 月至次年的 3 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 最佳时间,故 D 错误。 故选:C。 18.据图可知( ) A.“高点”纬度位置最高 B.“磁点”位于“冰点”的东北
C.长城站位于中纬度南寒带 D.我国三个考察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解答】解:读图可得,高点是指海拔最高,故 A 错误; 磁点位于冰点的东北方向,故 B 正确; 长城站位于南温带,故 C 错误; 长城站无极昼极夜现象,故 D 错误。 故选:B。 (6 分)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的描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任 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读我国经纬网和山脉分布图层叠加图(四个 小黑点为中国领土四至点),回答 19~21 题。 19.正确反映 30°N 沿线地势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30°N 沿线穿过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
(第一级阶梯)、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级阶梯),读图可知,选 项 A 符合。 故选:A。 20.正确表示图中字母区域地形分布的是( ) A. C. B. D. 【解答】解:依据位置,读图分析可知: 图中 A 为大兴安岭,其西侧为内蒙古高原,故 A 正确。 图中 B 为天山,以北是准噶尔盆地,以南是塔里木盆地,故 B 错误。 图中 C 是横断山脉,以西为青藏高原,故 C 错误。 图中 D 为武夷山,故 D 错误。 故选:A。 21.图中体现我国食物原材料丰富的信息有( ) ①河湖众多 ②国土面积广大 ③南北跨纬度广 ④地形复杂多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答】解:我国有丰富的食物原材料是因为我国海陆兼备,国土面积广大,我国南北跨 纬度广,热量差异显著,我国地形多样,以山地为主,我国河湖众多,有许多远流长的大 江巨川。读图可知,图中能体现我国南北跨纬度广、东西跨经度大,国土面积广大,图中 山脉纵横交织,体现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但图中未体现出河湖,故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选:D。 22.(2 分)天气与其引发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 洪涝 B. 干旱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