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2年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料共3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2 年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总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15 分)。 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 250 字。 答题思路: 本题为概括类题目。概括对象为“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原因。题目明确要求“根据给定材料” 答题,那就要求考生迅速回到材料,材料 1、2、3 分别谈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桥梁建设隐患,保障房和廉租房工程隐患、铁路工程安全事故等工程质量问题;概括出材料 中分析问题的主要原因,再结合日常积累的相关背景资料进行适当引申。 参考答案: 城市建设速度过快,工程数量激增,而桥路垮塌、楼房沉陷、交通事故不断等工程问题不断 涌现,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工程设计方案缺乏科学性、全面性。规划不合理,技术受限、地质欠佳。 2、施工单位盲目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安全。素质偏低,设备不全,材料低质,急于开工, 安全防护措施不当,不遵程序,草率竣工; 3、监理机构执行水平低,监控体系不健全。隐瞒隐患,纵容不法行为,质量验收造假; 4、车主恶意违规、暗存侥幸。只顾眼前需求,恶意违反临时交通管制,加剧工程安全隐患。 (二)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当前现实,从北京市经济发展主动减速,坚决调转的举措说开去, 简要谈谈我国怎样才能逐步实现“品质好的 GDP”(20 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 300 字。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当前现实,因此考生除了要从材料中挖 掘,也需要调动自身知识背景,从北京市经济发展减速坚决调转的举措说开去,谈谈我国怎 样才能逐步实现“品质好的 GDP”,要求分析合理,因此考生需要分析当前追求 GDP 中存在 何种问题,北京市主动减速坚决调转的举措有什么意义,什么才是品质好的 GDP,要实现品 质好的 GDP,我们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分析合理,也就需要考生分析较为深入,要有分析, 条理清楚,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有逻辑。考生可以从材料 1 和材料 3 中来寻找整合答案。 参考答案: 答:北京在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发展不平衡、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污染较重、民 生问题突出。采取降速坚决调转的举措,缓解了环境矛盾、加快了产业升级、改善了民生。 我国许多地方的 GDP 高速增长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 品质好的 GDP,我们应该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环境、生活、管理各方面质量: 1、由传统增长向创新增长转变。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2、由粗放增长向绿色增长转变。确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健全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 制。 3、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为全面的包容增长转变。关注民生,使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 4、从短期增长向持续增长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三)给定材料中反映了社会上人们出现的各种焦虑情绪,请就政府如何缓解民众的焦虑提出 对策建议。(25 分) 要求:对策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精炼,字数不超过 400 字。 答题思路: 这是一道需要考生全面作答的宏观对策题,根据材料案例不难发现,公众焦虑涉及就业环境, 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攀比中的心理落差,竞争过大等。结合“十二五规划”里的政府相关 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答:公众的普遍焦虑源于社会剧烈转型,收入差距拉大,价值多元等,已影响到社会稳定, 建议政府从以下方面入手缓解焦虑。 一、完善市场,加强就业服务。1、培育国内市场,开拓稳定的国际市场;2、在财税和金融 等方面扶持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现充分就业。 二、稳定政策,调整收入分配,优化利益格局。1、调整初次分配,规范国企、外企和私企 等部门的收入结构;2、二次分配首重公平,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慈善基金等确实照顾 中低收入者。 三、宣传教育、引导价值。1、国民教育价值观,既要注重竞争和物质创造,也强调互助和 人文修养;2、把握网络和新闻媒体等舆论高地,营造平和安定,规范偏激言论。 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1、改革户籍等不合理规定,弥合城与乡、城与城之间的对立和 心灵鸿沟;2、公平分配子女教育、经适房,公租房等资源。 五、适当放缓发展速度,保值保量。1、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环境;2、更加注重 质量和安全。 4、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当前实际,以“物质化时代的精神家园”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 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调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 1000~1200 字。 答题思路: 1、这个题目是写议论文,和传统策论不同。议论文要有论点、并使用道理或案例论据加于 论证。这篇文章关键在于立论,对策部分不宜太多; 2、题目要和材料结合起来。和材料结合有两个意思,一是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观点,二是 “抄”材料加于论证。 3、题目要求联系实际,这句话提醒考生不要完全抄材料,直接引用材料的内容最好不要超 过 500 字,要留一半的篇幅自己写。否则可能会判为雷同卷。 4、下面我给出的参考范文是为上海 2012 年 A 卷写的,各位考生权且参考。京考文章稍加替 换添补即可。 参考答案: 双赢——物质与精神的辩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迅速崛起,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文化建 设也打造出一片片精神家园。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正切身感受着物质与精神相互碰撞, 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我们的精神何处安放?厘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关系是关键。 ——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获得没有必然的先后关系。 追求精神财富并不必然以充足的物质为基础。很多人认为经济是基础,物质是基础,先有物 质后有精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极端、片面的理解。马克思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 例子——恰恰是马克思这个穷光蛋创造巨大精神财富,而那些家产万贯的资本家不过是历史 尘埃。很多人追求赚钱,赚更多钱。赚到钱之后呢? 当今中国不缺钱,但精神财富的缺失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个人、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精神财富 的追求和创造要分秒必争了。要引导各种收入状况的人,发动各个行业参与到精神文化的创 造中来。要形成全社会良好创造精神财富的良好环境和风气。 ——精神和物质财富之间没有必然的高低贵贱之分。 中国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这个传统既体现了对劳动创造财富的尊重,但也不乏迂腐成 分。一些人,尤其一些知识分子,看不起追求物质财富的人。商人言必称利,往往受到鄙视 和嘲弄。我们现在社会中一些仇富现象,仇恨的往往都是商人。但商人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作 用很大,司马迁就写过《货殖列传》记载了商人的功绩。
我们要警惕财富观上的泛道德主义和唯精神论。不能轻视物质财富的作用,要给予创造者以 正确评价。还要给人们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从而为大家幸福生活奠定坚实 的物质基础。 同时要大力弘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优良传统,大力促进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要坚 决反对不劳而获和骄奢淫逸的错误财富观。 ——物质和精神财富之间没有绝对界限,能相互转化。 有很多人只承认物质财富,认为精神财富是虚的,是一种自我安慰。但事实上,所有的物质 财富最终都会指向精神。买名车、豪宅,主要不是因为要跑多快,或者人比较胖、需要睡大 屋子,而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优越感。其实,人的优越并不必然需要豪宅名车支撑。学问 高深,道德高尚,社会认同度高都能使人卓越,积极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创造更多物质财富。 对待财富,我们既需要努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发扬“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的精神,还要大力弘扬我党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作风。努力协调好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 关系,使它们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
分享到:
收藏